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浏览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按学科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组合浏览
· 特刊、专题
· 高被引文章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订阅目录
· 推荐给朋友
友情链接
·
·
·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科技导报
2011年 29卷 22期
刊出日期:2011-08-08

卷首语
封面图片说明
研究论文
综述文章
科技风云
科技事件
科技工作大家谈
特别栏目
本刊专稿
走向职场
主编心语
科技评论
选择 | 合并摘要
卷首语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与对策

袁亮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3-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02 KB)  ( 257 )
摘要 ( 369 )
煤炭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是我国主导能源。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32.5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左右,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埋深浅于2000米的煤炭资源总量约5.57万亿吨、煤炭伴生的煤层气资源量约36.8万亿立方米,均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为91亿立方米,其中,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量76亿立方米、瓦斯抽采率为36%、利用量为23亿立方米、利用率31.5%。上述指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对煤层气(煤矿瓦斯)的开发既是能源煤炭生产安全保障的需要,同时也是充分发掘能源资源的需要。将其作为清洁能源加以利用,不仅能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还可以保护环境,降低温室效应。
科技风云

“科学主流”另起波澜

杨书卷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7-7.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02 KB)  ( 204 )
摘要 ( 382 )
在无休止的轮回中,我们将耐心等待,检验哪一项新理论并不正确,只是昙花一现,然后悄然隐没;而哪一项新理论将最终经受考验,占据主流理论的“宝座”。
封面图片说明

为雷达配上显微镜眼睛

代丽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58 KB)  ( 182 )
摘要 ( 383 )
目标探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宏观世界的宇宙天体到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都需要借助观测设备进行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探测水平决定着研究水平。雷达作为最重要的探测器之一,无论是在战场监视、精确打击等军事领域,还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中交通管制、对地观测等民用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雷达起源于无线电探测与测距(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RADAR),自问世之初,主要担负远距离探测的任务,起着望远镜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及需求的提高,除能够远距离探测外,还需具备对目标的结构、尺寸、运动等细节的测量能力,即承担显微镜的作用。目前,雷达的发展趋势是作用距离越来越远、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如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最新部署的海基X波段雷达能够对3000km以外的目标实现cm量级的测距和测速,星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目标观测成像的分辨率可达到分米量级。
特别栏目

2011-22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高靖云(实习生);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58 KB)  ( 181 )
摘要 ( 330 )

2011-22 科技界声音

杨书卷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0-10.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51 KB)  ( 149 )
摘要 ( 310 )

2011-22 科学共同体要闻

陈广仁;赵勇(实习生)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2-1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24 KB)  ( 165 )
摘要 ( 312 )

2011-22 科技期刊亮点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3-1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60 KB)  ( 114 )
摘要 ( 333 )

2011-22 科技要闻

高靖云(实习生);杨书卷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4-1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601 KB)  ( 193 )
摘要 ( 318 )

2011-22 共同体介绍——中国气象学会

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3-8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198 KB)  ( 149 )
摘要 ( 372 )
中国气象学会由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科学家共同发起,以谋求“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成立。

2011-22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科技导报》编辑部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4-8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86 KB)  ( 128 )
摘要 ( 306 )

2011-22 智力休闲

唐瑶(实习生);齐志红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5-85.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768 KB)  ( 145 )
摘要 ( 315 )

2011-22 智力休闲答案

唐瑶(实习生);齐志红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94-9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37 KB)  ( 169 )
摘要 ( 313 )
科技事件

现代人起源之争

李娜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9-9.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241 KB)  ( 245 )
摘要 ( 388 )
现代人类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最近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刊登的一篇名为“直立人可能与现代人没有共享过生活环境”的报道,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人类起源的关注。其实,现代人起源的争议已经长达数十年。
科技工作大家谈

中国转化医学之路

YORK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1-1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73 KB)  ( 237 )
摘要 ( 398 )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门新兴学科,涵盖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的方方面面,所以有人形象地将转化医学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B2B)”的科学。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联系起来,弥合他们之间的界限。从事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就像一名翻译或者中间人,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来回传递消息。转化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地判断某一项基础科研成果可能给临床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并且及时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临床医生们。转化医学就是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成新的诊疗技术或医疗保健产品的工作,目前这一工作主要在学术科研单位里完成。转化医学和基础研究一样,最开始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在实验室工作完成之后就会转向临床医疗工作领域,继续加以完善,最终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转化医学填平业界“鸿沟”人类健康却收益浅薄

赵玉沛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1-1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73 KB)  ( 218 )
摘要 ( 413 )
人类在20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刊专稿

纳米技术:基于相关指标及统计数据的述评(Ⅰ)

CHRISTOPHER Palmberg;HÉLÈNE Dernis;CLAIRE Miguet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15-2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064 KB)  ( 266 )
摘要 ( 411 )
“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典型但非唯一的范围为100毫微米以内的一维或多维空间)对物质及过程的认识和控制,在该尺度范围,一系列尺度依存现象通常使原有物质及过程产生新的应用特性。”
研究论文

高温CO2吸附材料硅酸锂的制备及吸附过程研究

翁端;万杰;冉锐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25-3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1
全文: HTMLnew PDF  (1587 KB)  ( 361 )
摘要 ( 523 )
以硝酸锂、正硅酸乙酯等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酸锂高温CO2吸附材料,利用XRD考查了制备方法对样品物相的影响;通过程序升温、定温吸附测试对样品的CO2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初步分析了CO2在硅酸锂表面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在硝酸锂-正硅酸乙酯-乙醇共水解体系中引入添加剂柠檬酸,可获得纯度在90%以上的单斜相硅酸锂。所制备的样品在2% CO2-He气氛下,450—500℃温度区间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低温下CO2吸附在碳酸锂表面,主要以碳酸氢盐形式存在,高温下主要以离子碳酸盐及卧式吸附碳酸盐等形式存在。

上海滴水湖水系轮虫群落结构分析及水质评价

江敏;任治安;邢斌;卢柳;胡文婷;陈立婧;李娟英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31-37.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2
全文: HTMLnew PDF  (1891 KB)  ( 477 )
摘要 ( 609 )
为了解滴水湖水系轮虫群落状况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上海滴水湖水系轮虫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引水河道和湖区分别设置6个和5个采样点。通过调查,共鉴定轮虫35种,隶属于7科19属。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为优势种。引水河道中轮虫年平均密度为821.31/L,生物量为600.97×10-3mg/L;湖区中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34.98/L,生物量为317.74×10-3mg/L。引水河道和湖区中Margalef多样性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87±0.19和1.14±0.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58±0.25和1.21±0.76。引水河道中轮虫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较湖区中高。季节变化上,引水河道中轮虫密度、生物量分别与BOD5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湖区轮虫密度、生物量分别与水温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分布上,轮虫生物量与总溶解盐和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NO2-N呈显著正相关,与BOD5则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污染指示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结合水体理化性质对滴水湖水系水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滴水湖湖区为轻富营养,引水河道总体处于轻富营养-中富营养水平。

基于18S rDNA的全变态类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任国栋;宁靖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38-4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3
全文: HTMLnew PDF  (883 KB)  ( 784 )
摘要 ( 601 )
为了揭示全变态类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选择准新翅群3目3种昆虫作为外群,基于18S rDNA序列对全变态类11个目21科21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18S rDNA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用似然比检验进行碱基替代模型的选择,分别利用ML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全变态类昆虫聚为3个分支:双翅目+捻翅目、鞘翅目+(广翅目+(蛇蛉目+脉翅目))和膜翅目+(蚤目+长翅目)+(鳞翅目+毛翅目)。长翅类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

流体边界层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

刘卫东;刘吉;孙灵辉;李洋;兰喜艳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42-44.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4
全文: HTMLnew PDF  (787 KB)  ( 709 )
摘要 ( 706 )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固液界面相互作用力很大,在靠近孔喉壁面处存在一层流体边界层,阻碍流体在孔喉中的流动。为研究流体边界层对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去离子水在半径分别为10.0,7.5和5.0μm的微圆管中流动的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拟合分析,确定了流体流动速度、边界层厚度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流体边界层的存在,低压条件下,去离子水在不同半径微圆管中的流动偏离经典的达西流动规律,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且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随着管径的降低,流动偏离达西渗流规律的程度增大,非线性越发明显;随压力梯度增加,流体边界层厚度呈指数规律递减,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趋于定值。运用不等径毛管束模型,给出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渗流公式。

渗透剂溶液水锁效应对瓦斯解吸影响实验研究

张国华;梁冰;侯凤才;毕业武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45-5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5
全文: HTMLnew PDF  (1536 KB)  ( 297 )
摘要 ( 669 )
针对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利用自主研发的外液侵入条件下瓦斯解吸实验装置,开展了有、无渗透剂溶液侵入条件下的瓦斯解吸对比实验,获得了相关实验数据和瓦斯解吸曲线,据此分析了外液侵入对瓦斯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外液侵入,含瓦斯煤体所处的瓦斯压力水平越高,其瓦斯自然解吸量越大,瓦斯解吸主要集中在前1h内;在外液侵入后,能够在含瓦斯煤体中产生水锁效应,从而降低瓦斯的释放量并延缓瓦斯的释放速度;利用水锁效应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具有可行性,可结合实际通过煤层注液和落煤过程中喷洒渗透剂溶液两种途径予以实施。

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矿场试验状况分析

郭英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51-54.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6
全文: HTMLnew PDF  (894 KB)  ( 489 )
摘要 ( 586 )
为降低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目前国内外源微生物驱的现场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从注入量、注入浓度、注入方式及增油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发现,目前外源微生物驱矿场应用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注入量多在0.002-0.007倍孔隙体积(PV)之间,微生物浓度在1%-3%之间,注入方式主要为周期注入和段塞注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菌种和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技术。根据国内外源微生物矿场试验的现状,建议通过引进先进的微生物学技术,培养出更多能够以廉价且丰富的营养物为基础生长的菌种。针对具体目标油藏选取调驱结合、吞吐与驱替结合或内源与外源微生物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变注入水的水质及采用生物抑制的方法保持微生物驱油的连续性,进一步改善外源微生物驱油的应用前景。

隧道内液化天然气管道泄漏爆炸过程的数值模拟

马世海;黄平;代鹏飞;李想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55-57.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7
全文: HTMLnew PDF  (850 KB)  ( 417 )
摘要 ( 532 )
为了解隧道内液化天然气(LNG)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的发展规律,以某实际工程为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隧道内LNG管道泄漏爆炸模型,分别以3种不同的边界条件对LNG泄漏爆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针对隧道两端为固壁和设泄压结构2种情况下的爆炸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3种不同泄漏强度条件下隧道内LNG泄漏爆炸峰值超压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判定其破坏性。结果表明,隧道两端为固壁或设泄压结构时,在泄漏强度最小及最大2种情况下爆炸形式均为爆燃,会对隧道内设施产生较严重破坏;泄漏强度居中的情况下,则会发生爆燃转爆轰过程,破坏力极强,应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工业雷管殉爆安全距离的试验研究和分析

侯海周;胡毅亭;卫延安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58-6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8
全文: HTMLnew PDF  (694 KB)  ( 426 )
摘要 ( 636 )
为研究工业雷管生产线中皮带传输系统的殉爆问题,通过试验确定了100发DDNP起爆药纸壳雷管、100发DDNP起爆药铝壳雷管、100发无起爆药纸壳雷管、100发无起爆药矿用纸壳雷管的殉爆安全距离。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了100发DDNP起爆药铝壳雷管爆炸的入射超压,并于实际测量的入射超压进行了比较,对两者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发雷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热爆炸气体是被发雷管发生殉爆的直接原因。

非线性脉冲中立型抛物方程振动性的新准则

李元旦;高正晖;彭白玉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61-63.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09
全文: HTMLnew PDF  (545 KB)  ( 201 )
摘要 ( 505 )
考虑一类具高阶Laplace算子的非线性脉冲中立型抛物微分方程的振动性,利用一阶脉冲中立型微分不等式,建立了该类方程在Robin边值条件下所有解振动的若干新的充分条件。所得结果推广和包含了已有的相应结论。

基于胶粘拔出法的桥梁结构混凝土强度测试

吕毅刚;彭晖;唐腾;黄浩;许康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64-67.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10
全文: HTMLnew PDF  (1637 KB)  ( 308 )
摘要 ( 472 )
在进行桥梁结构检测时,采用胶粘拔出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测试,不但可以避免破损检测法对结构造成的严重破损,还能够弥补常规非破损法,如回弹法等测试精度不高等缺点。为了便于实际操作,通过比对试验,将一种有机植筋胶作为胶粘拔出法的锚固胶,并设计出了一套可重复利用的钢质锚固件的拉拔系统。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在对一批双向钢筋混凝土板的拔出力及其对应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绘制出胶粘拔出法的桥梁结构混凝土强度与拔出力的测强曲线,曲线相关性较好,且相对标准差较小。最后,运用测强曲线,对野外暴露试验站的2片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胶粘拔出法试验研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为胶粘拔出法在桥梁结构混凝土强度测试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两种制革废水生化处理组合工艺的效能比较

李建政;陈青松;柯伟士;李尧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68-7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11
全文: HTMLnew PDF  (1391 KB)  ( 357 )
摘要 ( 525 )
借助于实际工程的运行,比较了水解酸化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组合工艺(H-SBR)和接触氧化与SBR组合工艺(O-SBR)两套设施处理制革废水的效能。结果表明,接触氧化与SBR组合工艺能有效处理制革废水,在接触氧化HRT 24h、SBR曝气5-7h的条件下,COD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3%和74%,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73和42mg/L。采用水解酸化与SBR的组合工艺对预处理后的制革废水进行处理,在水解酸化HRT 24h、SBR曝气5-7h的条件下,COD和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仅为70%和5%,虽然COD可降低到500mg/L以下,但氨氮高达163mg/L左右,且需配套臭气处理设施。
综述文章

雷达目标微动特性研究

刘永祥;李康乐;黎湘;姜卫东;庄钊文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72-79.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1.22.012
全文: HTMLnew PDF  (3439 KB)  ( 434 )
摘要 ( 670 )
雷达目标微动特性是当前目标探测与识别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和热点课题,随着近10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重点综述了微动目标雷达回波调制效应、微动特征提取、微动目标雷达成像、微动特性测量及雷达波形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应用于空间/空中目标探测与识别等领域。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微动特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
科技评论

写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不容易——读《科技论文病句评改》有感

苏青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0-80.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09 KB)  ( 383 )
摘要 ( 478 )
科技期刊刊载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准确、简明、迅捷地传播与储存科技成果信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或者说论文中尽量不要有语病。

中国科研人员一年到头的科研活动与热点话题

刘强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1-8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80 KB)  ( 228 )
摘要 ( 375 )
在中国,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不能免俗地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撰写申请书、申请立项……等科研全过程。简单梳理一下这个过程,看看一年当中倒底有多少个热点话题,从中可了解当下中国的科研现状。

读者之声:大意失荆州——文章递审时coverletter的重要性

孙常全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2-8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50 KB)  ( 276 )
摘要 ( 365 )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因如此,有些好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会被每个人欣赏,所以不同审稿者的不同评判标准可能会关系到文章发表的成败。文章评审一般由少数(2-3名)同行完成,编辑参考评审意见做是否录用的最后决定。如果有一个评审人对你的工作没兴趣,或有不利的偏见,就会对总体的评审有较大影响。

读者之声:现有生命个体可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读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有感

杨磊;张永忠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2-8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50 KB)  ( 217 )
摘要 ( 381 )
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栏目读到杨书卷撰写的文章“动物研究潜藏的人类未来”,介绍了美国Science杂志网络版7月7日发表的日本Hashiyama等人关于SxL基因在果蝇原始生殖细胞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报道。杨书卷特别写到:“如果一个生命可以自己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那么,卵子是否可与精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体?这会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克隆’方式吗?”笔者觉得这种提法确实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思维,反映了中国学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提法也许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还远不理想,有待于生物学工作者加倍努力。
主编心语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1)——如何指导学生从数据中产生理论

冯长根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3-8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198 KB)  ( 280 )
摘要 ( 354 )
对于有些博士生来讲,会有“做博士论文就是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写出来就是博士论文”的想法,博士生导师要在一开始就纠正这些似是而非的理念:仅仅做一些实验是达不到博士论文水准的。要避免把博士课题的结果简单地认为就是“把数据表达好,写出实验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做法既不合算,也不是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的目的。如果只是训练学生做几个实验,写写科技报告,就用不着设置博士学位了。我是大约30年前(1980-1983年)做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我的全部工作,回过头来看,重头戏似乎就是数值模拟(因为我的实验设备之一,到毕业时才到的实验室)。但我在得到一系列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时,思想上一直是把这些数据放在一个现存的(已达100年之久的)理论中来观察的。导师和我都知道这些新的数据和100多年来的种种(文献上的)数据,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使用了更接近实际(更少一些假设)的物理的和数学的模型。这样说来,我的博士课题岂不就是对一个经典理论的拓展吗(也就是说得到了一个新理论)?这正是导师和我从大量数字中得到的理论结果,而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恰恰也表明这篇论文是一个“扩展的理论”。顺便说一句,我的博士论文是当年该校最佳物理化学博士论文。如何加深从博士工作中得到的数据的理论意义,是博士生导师和学生首先应该做的理论工作之一。这样的工作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已经见于文献的理论(这也恰恰是文献调研的意义之一)。
走向职场

做什么要像什么

马臻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6-86.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89 KB)  ( 290 )
摘要 ( 371 )
一位学生在毕业前找到份好工作,科研进度便放慢了。睡到上午10点多才起床,常以各种理由请假,没有及时整理实验数据和毕业论文。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反正工作已经找到了,毕业论文只要通过就行了。并且周围同学都这样不紧不慢,都想等到最后才抓紧。见此情形,我给他讲了一堂职场课。

2011-22 科技人才招聘

郭献之(实习生);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87-89.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130 KB)  ( 298 )
摘要 ( 333 )

2011-22 全球招聘新闻

孙杨慧(实习生);王芷
科技导报. 2011, 29 (22): 90-9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839 KB)  ( 188 )
摘要 ( 304 )
版权所有 © 《科技导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2846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科技导报社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38113,传真:010-62138113 电子信箱:kjdbbjb@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