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4卷, 第0610期 刊出日期:2006-10-10
  

  • 全选
    |
    论文
  • 赵玉芬
    科技导报. 2006, 24(06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周建军;林秉南;李玉樑
    . 2006, 24(0610):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在库区污染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指出水库持续不断的泥沙淤积可能成为今后三峡水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内源污染。笔者认为,以前提出的以减淤、增容为目标的“双汛限”和“多汛限”等优化调度方式,同样对于清除水库河床表面淤泥、尽量消除污染物在水库的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三峡工程以汛期优化调度为基础,研究建立防洪、减淤与水库污染控制和改善上下游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调度措施。
  • 论文
  • 黄永明
    科技导报. 2006, 24(0610):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论文
  • 裴丽丝
    . 2006, 24(0610):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浙江省温州市CINRAD-SA雷达站因其较好的地理位置,详细探测了在有效观测范围内云娜台风发展、演变、近海加强加速、登陆及西行衰亡的全部过程。利用其获取的强度场与速度场资料,结合台风定位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了台风加强及特大暴雨时段的多普勒雷达强度场、速度场特征,发现多普勒雷达能捕捉到远距离台风的加强信息。这次台风造成了浙江省多场暴雨过程,多普勒速度场资料揭示了在台风这一暖心低压的背景下,高空西南急流的脉动、高空辐散的加强、台风北侧弱冷空气的触发与特大暴雨的良好对应关系。
  • 袁明秀;张志宏;李健伟
    . 2006, 24(0610):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观察、小白鼠心肌等组织的核DNA片段的基因体外转录等多种实验技术组合,通过AFM观察到心肌核DNA片段上的基因,处于垃圾DNA的“转录平台”上,在体外转录过程中,由n(n=3、4等)个活性基因节,对应的n-1个“基因间隔”,依特定的排列组合分别形成n(n=3、4等)种大小不同的“基因系”,各“基因系”中的基因节同时转录,分别形成对应nRNA(n=9、12等)链状复合体,nRMA链状复合体分别与对应基因系的单链DNA两边的“接口”相联。核内对应nmRNA数量减少,形成负反馈效应后,使nRNA从对应“基因系”上迅速解离下来,核内经“转录后修饰”形成对应nmRNA链状复合体。该复合体主要在核内,处于垃圾DNA的“翻译平台”上进行蛋白质翻译,并在核内加工修饰形成有活性蛋白质。本工作展示了未来运用AFM观察生物学反应、研究核基因转录与调控的分子机理、基因组合形成基因系的系统性和垃圾DNA的相互作用的前景。
  • 许俊杰
    . 2006, 24(0610):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侧柏林柏小爪螨及其捕食性天敌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柏小爪螨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柏小爪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0.6298),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0.4182),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更小(0.2634)。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中小花蝽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0.8172),圆果大赤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0.7115),龟纹瓢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最大(0.6906),深点食螨瓢虫与柏小爪螨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最大(0.8729),其次为苏氏盲走螨(0.7596),说明这两种天敌对柏小爪螨的跟随作用较强。
  • 丛爽;冯先勇
    . 2006, 24(0610):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几何代数的方法对两能级量子系统的状态进行描述与特性分析,借助于量子系统的密度矩阵,对量子纯态和混合态的几何表示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对比Bloch矢量与几何代数的表示方法,给出2种表示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 邓明;刘方兰;张启升;陈凯;
    . 2006, 24(0610):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底电磁探测是研究海洋基础地学课题和海底矿产资源分布的重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由于大地电磁场存在区域噪声,因而,为压制干扰并获得高质量的场源数据,就需进行带远参考方式的数据采集。在采集过程中,包括陆上基站和海底测网的多台仪器应遵循同一个时间基准和统一的方位坐标。海底大地电磁仪为满足上述要求,其内部配备了高精度时钟源、姿态检测器件以及与海底电磁信息采集相关的自动信号测量与存储电路。海上作业时,科考船沿预定航线,实现仪器的逐点投放。海底测量结束后,通过遥控方式改变海底仪器的浮力性质,使其自动返回海面。近期的海洋试验表明,中国的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已实现了实用化,可为海洋勘查提供高技术支撑。
  • 王有为
    . 2006, 24(0610):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计了一种智能网页推荐系统的架构,其中包括数据预处理、聚类分析和网页推荐3个子系统,可以根据网站的访问日志来对用户进行自动分类,进而对网站的新用户在线提供网页推荐。提出了路径间距离的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聚类子系统的结构,并通过对微软网站中用户访问日志的仿真实验,说明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 实验技术
  • 李平;巩跃文;赵世萍;李克明;陈玉武;付桂香;郭景珍;李忻;张韫
    . 2006, 24(0610):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柴胡皂苷-d对一侧肾切除加单克隆抗体1-22-3注射造成进行性大鼠肾小球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18只大鼠一侧肾切除1d后,尾静脉注射单克隆抗体1-22-3造成大鼠进行性肾小球硬化。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第一组给生理盐水作对照,另外两组分别腹腔注射柴胡皂苷-d1.8mg和0.6mg/kg体重/d。在代谢笼内取大鼠造模后第1、4、8、14和21d尿液,并动态观察造模后第1、5、10、14和18d收缩压变化。21d后处死全部大鼠,进行血生化和肾组织光学显微镜检查,并利用RT-PCR和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了药物对炎症硬化因子TGF-β、I型胶原、"-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炎症细胞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表达与分布的影响。结果:柴胡皂苷-d在减轻肾小球病理损害的同时,抑制了TGF-β在肾小球内的表达和a-SMA沿鲍曼氏囊的分布。柴胡皂苷-d治疗组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肾小球周围和肾小管间质的浸润也明显减轻。结论:柴胡皂苷-d能够有效地防治大鼠肾小球硬化,可能与抑制了TGF-β在肾小球内的表达和炎症细胞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浸润有关。
  • 研究报告
  • 饶伟;刘静
    . 2006, 24(0610):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医疗卫生水平上的差距日益拉大;而在中国,城市与农村医疗资源分布则严重不平衡。深入剖析了上述严峻现实,提出了解决该困境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集成现有的微/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着力构建装备齐全、技术先进且成本低廉的微全医院系统。这种有别于传统医疗装备模式的全新医院系统的建立,将促成诊断、治疗及医护装备等的全面微型化及低价化,从而大幅降低医患成本,并催生出新的医疗服务体系。系统论述了微全医院系统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实现新型医疗装备模式的技术手段,并提炼出了有待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所倡导建立的低成本微全医院系统,可望引伸出用以迅速缩小各地域之间医疗卫生水平差距的下一代医学模式。与此同时,对微全医院系统装备技术的探索,将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突破。
  • 马孝义;赵文举
    . 2006, 24(0610):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考虑供水单位和农民双方利益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帕累托优化的农业用水定价机制,建立了考虑国家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于帕累托优化的农业用水的水价模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初步确定了灌区保本运营的政府对农业亩灌溉用水的直补定额,并分析了其节水综合效益及这一促进农业节水的激励制度设计的优越性和与之配套的制度设计。研究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利用市场水价调节机制提高水价,从经济学角度实现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使水资源达到供需平衡,是实现节水农业的经济和现实途径。但在农民对提高农业水价承受能力较弱的现实条件下,水价的调整必须保护农业的基本用水需求和农民利益,对农户适当补贴才能使供、用水双方达到帕累托最优化状态。为此,可建立现实的激励节水机制,且力争达到政府对农户直补资金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方可调动农业供、用水双方的节水积极性,对发展节水农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冉锐;翁端
    . 2006, 24(0610):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逐年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碳排量在万t以上,钢铁工业的CO2减排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针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特点,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废钢重炼以及CO2回收和资源化力度等,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CO2减排的主要途径。此外,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清洁发展机制,也是实现CO2减排的另一有效措施,这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 戴西超;谢守祥
    . 2006, 24(0610):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提出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机理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中,企业内部关系网络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与政府和大学之间的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起着次要的作用,研发仍然是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源泉。
  • 李昆;魏晓平
    . 2006, 24(0610):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系统线性和非线性演化两种观点对企业群落生态化演进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企业群落生态化进程实质属于系统非线性演化,相比系统线性演化的唯一收敛平衡态——“所有企业最终都将演变为生态型”而言,系统非线性演化所产生的“分岔”效应具有现实意义,即混合状态(生态型与非生态型以一定比例混合存在)是系统演化所产生的稳定平衡点,而系统单向收敛至一种平衡态(全部企业为生态型或非生态型)则不稳定,且脱离生态工业实践。研究结果对于系统、科学地制定工业生态化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 马文奇;张福锁;陈新平
    . 2006, 24(0610):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养分作为动植物的生命元素,既是一种资源,也是环境污染因子,管理不善将带来严重的营养和资源环境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研究结果和文献资料,对我国养分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的重点。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养分资源利用的特点是:大量依靠化肥投入、养分资源利用不合理、其他养分资源潜力巨大但有待挖掘、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将会加剧养分流动与向环境的释放等;国际方面,在建立养分管理研究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了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并且在区域和流域层次上已经扩展到整个食物链,同时十分重视相关政策和法规研究。因此,建议我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要突破传统的农田范畴,以食物生产和消费及其环境系统为对象,以养分资源流动和调控为重点,从农田和区域的不同层次开展研究工作。
  • 综述文章
  • 叶小榕
    . 2006, 24(0610):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数字图书馆的不足,概述了国际数字图书馆技术人性化发展趋势,从中得到可借鉴的经验。
  • 学术争鸣
  • 仲维畅
    . 2006, 24(0610): 7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基本特性、用途、正负效应,以及在中国的引种历程、争论焦点等,澄清了有关文献对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误导讹传,为科学利用这两种植物和抑制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供了参考依据。
  • 科技评论
  • 庄莉婷
    . 2006, 24(0610):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美国IT产业塑造了美国的新经济。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美国IT产业以及IT教育发展的状况,试图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找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而对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 宋文艳
    . 2006, 24(0610): 8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电化学是化学与物理学等学科“相互嫁接”产生的一门相对独立的交叉学科,而应用电化学作为电化学的分支学科,则是理论电化学和工业电化学之间的桥梁。作为我国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厦门大学化学系近年来不仅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化学研究成果,而且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诞生了一批站立在学科理论前沿的优秀著作,由厦门大学化学系吴辉煌教授编著的《应用电化学基础》一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应用电化学基础》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应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为读者开展电化学过程和设备的工艺设计、技术创新或应用基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科学家之声
  • 谭徐明;张仁铎;
    . 2006, 24(0610):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材料与实验科学的突破,催生了西方现代水利。征服自然的西方水利规划理念,将人类对江河的利用推向了极致。但是,以高坝水库为代表的现代水利工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河流生态和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之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基于古代与现代水利不同规划理念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水利所蕴含的科学和文化价值。指出未来水利应当向历史学习的若干方面,以及保护、利用水利遗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