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浏览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按学科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组合浏览
· 特刊、专题
· 高被引文章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订阅目录
· 推荐给朋友
友情链接
·
·
·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科技导报
2005年 23卷 0501期
刊出日期:2005-01-10

论文
论文
工程技术
专题
经济
农业
选择 | 合并摘要
论文

前辈科学家的精神风范给我们以激励和鞭策

周光召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1-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005 KB)  ( 108 )
摘要 ( 511 )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28-2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2649 KB)  ( 69 )
摘要 ( 535 )
专题

用冷却路基的原则修建青藏铁路

程国栋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4-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339 KB)  ( 589 )
摘要 ( 727 )
青藏铁路将要穿越的多年冻土半数以上属高温冻土,有40%为高含冰量冻土。在全球转暖的情况下,青藏铁路的修建必须考虑50~100年的气候变化。最近的预测认为:至2050年青藏高原将升温2.2~2.6℃。因而,铁路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护多年冻土使其不融化。世界上在冻土区筑路己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报道的冻土区铁路的病害率平均在30%以上。根据国内外在多年冻土区筑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青藏铁路的设计应该改变单纯依靠增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使用保温材料)消极的保护冻土的思路,而应全面采用“冷却路基”积极的“降低地温”的原则,特别是在高温、高含冰量地段必须如此;进一步提出了通过改变路堤的结构和材料来调控辐射、调控对流和调控传导,以达到“冷却路基”目的的具体措施。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王根绪;吴青柏;王一博;郭正刚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8-1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298 KB)  ( 834 )
摘要 ( 800 )
分析了青藏铁路冻土区段高寒生态系统主要分布类型及其变化背景,利用对青藏公路工程的类比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高寒生态系统对工程扰动的抗干扰能力和受损后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干扰场地土壤环境、冻土条件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与恢复能力等要素,提出了评价青藏铁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干扰度方法和定量评价模型,基于未来不同气候演变情境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耦合下冻土环境变化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施工方案,定量评价了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严重干扰施工地带对高寒草甸草地只有中等程度影响,影响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将维持在50%以上,高寒草原区严重工程扰动地带除了局部有明显影响外,大部分地区只有中等至轻度影响;而中度与轻度工程扰动区域,工程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轻微。

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姚檀栋;徐柏青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14-17.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869 KB)  ( 645 )
摘要 ( 710 )
以现代过程研究为先导,以冰芯记录为手段,进行气候环境信息的挖掘,将影响环境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整体研究,对环境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特别是灾害事件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与机理;阐明极低温环境下的微生物演化特征;揭示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李栋梁;吴青柏;汤懋苍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18-2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2137 KB)  ( 687 )
摘要 ( 682 )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函数,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的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的一致性,而第二载荷向量为南正(负)北负(正),即第二空间尺度表现为南北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的变化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有显著升高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减小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7~9年的周期震荡。

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思考

马巍;程国栋;吴青柏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23-2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771 KB)  ( 1750 )
摘要 ( 692 )
围绕青藏铁路冻土工程地质、气候变化对冻土及铁路路基稳定性、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问题,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冻土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思路:采取积极保护多年冻土的主动冷却路基的思路和动态设计思路,并给出了青藏铁路建设中下一步应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工程技术

黄骅港外航道大风骤淤的机理及其整治

高进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29-3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289 KB)  ( 654 )
摘要 ( 642 )
黄骅港位于渤海湾西南,是建在淤泥质海岸上的人工港,在特殊大风期间,即E向或ENE向6级以上的海向风延时14小时以上时,外航道的淤积量大大超过原先的预测值,且淤积物为密实、坚硬、难以疏浚的粉沙。本研究表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堤头旋涡的输沙作用,卫星图像和数模证明了堤头旋涡的存在;同时还对设置垂直和平行于海岸线防波堤的两种整治方案作了讨论。

基于动态博弈的网络诱骗信息获取策略研究

胡光俊;闫怀志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32-3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646 KB)  ( 263 )
摘要 ( 698 )
基于网络诱骗系统信息获取特点的分析,视入侵者与诱骗系统构成网络环境中的博弈主体,结合随机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探讨了网络对抗环境下诱骗系统信息获取各阶段的获取策略特点。

基于静脉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研究

王科俊;丁宇航;王大振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35-37.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51 KB)  ( 1457 )
摘要 ( 741 )
首先简要介绍了身份认证技术与生物特征识别,然后指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法———指纹识别的缺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方法———静脉识别。分析了静脉识别的理论依据、特点和难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阈值分割方法和静脉图像特征匹配方法,进行了特征匹配实验,得出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区域开发

推动生态循环型小城镇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吴妤;范秀荣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46-49.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040 KB)  ( 456 )
摘要 ( 637 )
生态循环型小城镇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靠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采用循环经济方法来建立城镇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以形成具有生态高效的产业和景观适宜环境的小城镇。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生态循环型小城镇正是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应该首选的模式。
农业

贵州“三农”问题的显著特征与解决途径研究

陈远双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50-53.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043 KB)  ( 540 )
摘要 ( 672 )
“三农”问题是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是贵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分析概括了贵州“三农”问题的现状及特征,并提出了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对策,其核心在于“以市场化促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以非农化促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以城镇化促农村社会转型”。

WTO框架下如何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尚娟;吴应华;罗剑朝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54-5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245 KB)  ( 329 )
摘要 ( 723 )
全面分析了WTO对我国“三农”的影响,提出了在WTO“绿箱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即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管理体制、转变投资运行机制、健全投资评估监管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经济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一个基于价值链增值视角的研究

孔令丞;郁义鸿
科技导报. 2005, 23 (0501): 58-6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38 KB)  ( 676 )
摘要 ( 713 )
本文通过对现有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提出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的“哑铃”型结构特征,并在深入分析“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禀赋结构的升级,用“以竞争求技术”替代“以市场换技术”,采用信息化延伸制造业价值链,从而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值效应。
版权所有 © 《科技导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2846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科技导报社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38113,传真:010-62138113 电子信箱:kjdbbjb@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