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16卷, 第9804期 刊出日期:1998-04-10
  

  • 全选
    |
    教育
  • 王亮功
    . 1998, 16(9804):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培养创造力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我们大学的科学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创新创造, 就要发展智力, 活跃思维, 对此教育教学理论早有阐述, 我们也一直在议在改, 但很多年了, 却总未能从根本上取得进展, 究竟是什么原因, 如何由此突破, 这是当前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真正注重培养创造力必须首先探究的问题。培养创造力, 难点何在?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方面的障碍。传统观念的障碍──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 重得几乎就是一切。
  • 李国耀;张洪林;钱元生
    . 1998, 16(9804):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校与企业合作联手继续工程教育是我国经济、教育形势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当前, 我国广大企业正处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中, 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去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以求得企业经济振兴和发展。通过继续工程教育来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是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从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状来看, 只有与高校联手合作才能达到目的, 满足需求。而现今, 高校的继续工程教育, 虽经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特别是在教育机制、教育条件等方面, 与企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急迫要求, 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哲学
  • 李醒民
    . 1998, 16(9804):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爱因斯坦秉承了犹太传统中的良知和理想特征──为知识而追求知识, 几乎狂热地酷爱正义, 以及强烈要求个人独立的愿望──他终生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使徒。他的求真以至善为目的, 以完美为标准;他在为善的同时也激励了探索的热情, 焕发了审美的情趣;他从臻美中洞见到实在的结构, 彻悟出道德的目标。爱因斯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三位一体的真善美, 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更加有序与和谐。因为诚如卡西勒所说: “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 基础科学
  • 汤克云;刘瑞源
    . 1998, 16(9804):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极光, 顾名思义, 是指一种发生于地球两极地区的发光现象。地球上, 除日落日出、星辰隐耀和苏武老先生所称“月有阴晴圆缺”的美丽景像之外, 极光是最壮观、最重要的光学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先作极光观测的国家之一。据《通鉴外记》记载, 周昭王元年(约公元前11世纪), 有光五色贯紫微。这大概是人类文明史上对极光的最早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八年三月庚子(公元32年4月11日), “夜月晕五重, 紫微青黄似虹, 有黑气如云, 月星不见, 雨夜乃解”(《伏候古今注》天文第1页)。1000多年后,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伽桑狄于1621年借用古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Aurora来描述中纬度地区看到的北方的极光。
  • 宋道军;余增亮;徐登益;万兆良
    . 1998, 16(9804):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被马克思誉为与能量守恒定律和细胞学说并驾齐驱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学说阐明: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利的变异, 保存有利的变异, 由此产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1]。尔后, 随着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 以木村资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于6O年代末期又提出了“中性进化”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2]: 在遗传物质载体(基因与核酸)或生物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与多肽)保持其原有功能的情况下。
  • 郭中伟
    . 1998, 16(9804):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的焦点问题之一。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 2]。目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主要由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树木园、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综合构成。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的途径, 并且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但是, 生物多样性问题仅仅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吗?其它类型的生态系统,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是否也同样存在着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并且这些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是否也应该加以研究和保护呢?从目前来看, 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被重视。
  • 专家建议
  • 倪晋仁;王光谦;李行伟;王立新;李义天;陈同斌;刘耕年;李长兴;周孝德;张红武;喻国良0;胡春宏;胡绍;汤有光;李毓湘;林桀明;李志伟;韦永康;章典;陈永勤;李晓岩;李向东;吴洁然;杨锦钏;朱佳仁;姚伟彬
    . 1998, 16(9804):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10月31日~11月2日, 在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27次活动中,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的28位青年专家进行了“环境─水利─地理─泥沙交叉科学前沿问题”讨论, 分析了泥沙科学的发展趋势, 探讨了地理学定量研究的方法, 指出了区域水体─泥沙运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是江河开发、治理中的交叉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 郑重提出了开展《黄河断流对流域系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的建议, 供决策参考。
  • 刘培植;张加延
    . 1998, 16(9804):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贫困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的荒漠化边缘地区), 建设一条杏树经济林带, 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地方积极性很高, 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领导。建议上升为国家计划, 作为一项宏伟的工程来实施。一、建设“三北杏树带”的生态效益浩瀚的三北地区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有332.7万平方公里, 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4%;有上亿人口饱受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生活十分贫困。
  • 科研管理
  • 方勤学
    . 1998, 16(9804):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 是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进步的关键。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 涉及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的设置、管理、信息、金融投资和市场服务等诸方面,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市场经济大背景、大框架下一种极具活力的经济活动模式。所以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问题, 无论是对中国的企业界、科技界和金融界, 还是对有关的政府部门, 都是一个新的、艰巨的挑战。
  • 洪志爱
    . 1998, 16(9804):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企业改制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特别是十五大以来, 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 步伐也明显加快。如何在企业改制中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前不久, 我们就此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 农业
  • 蒋和平
    . 1998, 16(9804):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的最后3年, 是我国农业经济、科技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 也是20世纪向21世纪跨越的相交时期。即我国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小康目标), 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出坚定步伐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两个世纪相交接、两个战略目标相交替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究竟如何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明确的定量分析和总体水平评价。
  • 张桃林;董元华;MicheFox;MichelGriffon
    . 1998, 16(9804):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60年代, 各国农业发展均以增加产量为主要目标, 基本没有考虑如何维持后继生产能力的问题, 80年代中期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新构想。“可持续性”的概念虽然起源于农业, 但其发展目前已大大超越了农业范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跨世纪共同的战略目标, 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94年康维报告(ConwayReport)中提出了“双重绿色革命”(DoublyGreenRevolution)的概念, 这是可持续农业理论的最新进展, 必将对21世纪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双重绿色革命”在中国的发展, 本文简要介绍“双重绿色革命”产生的背景与主要思想。
  • 王根轩
    . 1998, 16(9804):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整合应用高新技术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农业新技术革命是在世界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候诞生的。近代农业走过了石油农业、杂交育种加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几大阶段。在农业增产的同时, 也导致了诸如水域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和侵蚀、害虫抗药性等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为此, 世界各国正在探索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干旱地区的开发利用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题中之意。
  • 聂文楠;吴宪章
    . 1998, 16(9804):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粮油市场报》1997年4月8日报道: “今年吉林省白城市的安全保粮工作, 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 入库粮食数量超过粮库实际接收能力的40.6%, 超过粮库实际烘晒能力的70%。为确保粮食烘晒工作顺利完成, 白城市粮食部门所有烘干机都开足马力, 昼夜抢烘高水分粮, 做到了歇人不歇机, 满负荷生产;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都被用来铺粮晒粮, 粮库院内除通行路外, 包括生活区、资材区能捕的地方都铺上了粮, 楼前、檐下、花池边到处都是铺晒的粮食;全市粮食系统1.1万名职工假日不休息, 夜以继日地连续战斗在安全保粮第一线。
  • 李维平
    . 1998, 16(9804):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 种植面积最大, 总产量最多, 营养价值最高, 总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我国, 它与水稻并为两大细粮作物, 我国约有1/3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的丰欠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安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小麦生产先后出现过3次大幅度的增产, 人均小麦占有量亦逐年增加, 1997年达到10Okg, 但仍低于世界平均值。面对耕地锐减(年约4O万公顷)与人口剧增(每年1500万)的严峻形势, 要继续增加粮食总产, 赶上和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显然,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产, 才能解决地减人增的尖锐矛盾。
  • 胡跃高
    . 1998, 16(9804): 4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从宏观上看, 我国的农业问题中如何处理粮食和饲料的关系事关重大。笔者以为认识这个问题要抓住5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 战略对象正在由一个变为两个古今中外, 农业生产的目的都是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温饱水平之前, 我国农业生产的战略对象只有一个, 就是粮食生产。因此有“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粮则乱”、“以粮为纲’等说法。随着社会经济向小康水平方向发展, 农业战略对象也在发生变化, 即由一个变为两个。其一依然是粮食,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对象;其二是饲料, 这是我们尚不熟悉的, 而且它往往隐蔽在养殖业需求的背后。
  • 资源环境
  • 王庆一
    . 1998, 16(9804):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能源和这三个制约因素密切相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 能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主要问题是: 1.人均能耗低而能源强度高我国拥有世界第三大能源系统, 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 1996年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134公斤标准煤, 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5%, OECD平均值的1/6;全国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为93千瓦时, 只相当于美国的2.4%。人均能耗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比人均产值更为密切。
  • 杨永岗
    . 1998, 16(9804):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基因工程技术概况与应用现状基因是细胞核染色体上具有一定座位并能为一个功能产物多肽或RNA(核糖核酸)分子编码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基因储存有遗传信息, 生物体的一切生命过程都有基因水平改变的物质基础。因此,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健康导报, 1997年12月5日第2版)。基因工程是一项应用技术, 是用一种在自然状况下或自然过程中不可能的方法, 实现生物体转化的分子或细胞生物学(据OCIACommunicator, Sept.~Dec., 1997)。发展到今天, 基因技术和基因工程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LindaBullardetc, 1994)。
  • 黄真理
    . 1998, 16(9804):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问题的提出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一项骨干性工程, 目的在于获得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同时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阶段,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法规, 在以往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科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在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三峡水利枢纽的初步设计中, 把环境保护单独作为一篇,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础上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第十一篇, 环境保护);另外, 四川(现为重庆市)、湖北两省的移民安置规划中也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 况明生;欧可平
    . 1998, 16(9804):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关系三峡工程成败的大事, 全国关心, 世界瞩目。以大江截流和82.3m水位线以下移民的成功搬迁为标志的三峡水库建设一期工程结束之后, 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发展趋势如何?应该相应地采取什么对策?对此有必要作出认真的考虑。三峡水库建设一期移民, 至大江截流前已成功安置8.2万人。新组建的重庆直辖市, 从行政建制和领导组织上为成功安置库区移民奠定了基础。
  • 牛志明;解明曙
    . 1998, 16(9804):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11月, 三峡工程成功地实现了大江截流, 库水位高程将于1998年5月份上升到85~90米, 到2010年三峡工程最后建成, 将达到正常蓄水位175米, 三峡库区最终形成。库区涉及20个县(市), 总面积7509813公顷。水库移民71.45万人, 到工程完工时可能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水库将淹没耕地34.83万亩(不包括柑桔林地)。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库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由于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 而且耕地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密集, 水库蓄水后, 将会使库区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加, 库区的经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 区域开发
  • 尚启君
    . 1998, 16(9804):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认为, 我国城市化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内涵型大城市。这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全部城市都应严格限制外延式扩张, 着重提高现有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率;二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了城南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城市, 应向大城市进行投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