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9卷, 第9107期 刊出日期:1991-07-10
  

  • 全选
    |
    灾害
  • 袁国林
    . 1991, 9(9107):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流域及治理概况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介于长江、黄河之间。流域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跨豫皖苏鲁四省34个地市和182个县市,有2亿亩耕地,1.4亿人口,耕地面积及人口均占全国的1/8,人口密度及耕地率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广阔连片的淮河平原占全流域面积的2/3,占黄淮海平原的3/5。流域内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及沂、沐、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由京杭大运河及淮沐新河贯通其间。
  • 黄宣伟
    . 1991, 9(9107):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太湖流域的自然特点太湖流域是长江水系最下游的一个支流区,流域面积36500平方公里,西部为山丘,北、东、南三边为长江、东海和杭州湾。流域内5/6的面积是平原,湖泊棋布、河道成网,是最典型的网状河流区。流域内水面积达6174平方公里,其中湖泊55个,面积3159平方公里;河道总长度约1.2万公里,面积3015平方公里,河网密度达3~4公里/平方公里。湖泊中以太湖为最大,水面积2338平方公里。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大中型湖泊,还有滆湖、阳澄湖、洮湖和淀山湖。主要河流有:发源于天国山的苕溪、发源于芧山的南溪、河网的主要汇水河道黄浦江,以及连接长江和太湖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长312公里。
  • 何希吾;路京远
    . 1991, 9(9107):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它一些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震惊国内外。尽管灾区群众作了顽强奋斗,但各方面的损失依然惨重。据统计,截至8月1日,受灾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远远超过1954年洪灾所造成的损失。通过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涝灾害,对全国人民和各级决策者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它必将唤醒人们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以及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找防治洪涝灾害的对策。
  • 现代化
  • 吴忠民
    . 1991, 9(9107):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49~1978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特征是经济不规则的高速增长(高速、低效、产业结构不合理、个人收入增长率低、起伏波动大)。其它特征包括:社会分化相对不足;教育发展迟缓;开放程度小且摇摆度大;社会稳定,社会问题少,社会控制能力强。强化的政治运动和空前的社会动员是上述特征的主要根源。空前的社会动员推动了经济增长,却忽视了效率和个人利益。必须明确经济建设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应当采用有效发展模式取代高速增长模式。
  • 经济
  • 厉以宁
    . 1991, 9(9107):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困难来自: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环保事业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经济发展与环保对宏观政策目标具有不同的影响,权衡得失决策时易受阻;环保需要新技术。在我国解决的方式: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早已自发走上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式: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较大破坏的地区可采用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方式:将环保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在我国具有较大的运用性。
  • 陈敏豪
    . 1991, 9(9107):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70年代兴起的生态学运动触发了席卷各工业发达国家的绿色风云。经过十几年的启蒙、论争和风风雨雨,这场绿色风云非但没有风流云散,消沉下去,反而导致了生态科学大步走向社会化。它的思想、观念和见解不仅被众多的学科所吸收、借鉴,向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辐射开去,而且被世界广大公众普遍接受和承认,甚至当初曾激烈反对这门学科的人士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场运动终于在80年代末的欧洲孕育出一个“绿色市场”。目前,它还处于幼苗阶段,可是它的出土却是对企业界的强劲冲击,对传统经济学的严重挑战,预示了企业发展的新走向。
  • 虞伯贤
    . 1991, 9(9107):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每当国家投资大起后大落,建筑业总是首当其冲,各项经济指标迅速跌入谷底,企业处于严重困境。这已为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不变的“定规”。问题是,它真是定规吗?它符合经济法则、经济规律吗? 为此,探讨一下现代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具有地位、性质与作用,并联系我国国有固定资产不断“贬值”的现状,寻找相应对策,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
  • 杨小佛
    . 1991, 9(9107):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二次大战后日本及亚洲四小(香港、台湾、新加坡、南朝鲜)通过经济起飞、产品出口及发展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一跃而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今已被人们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若回顾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分工、市场垄断下的世界经济环境,则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尼康照相机取代徕卡、富士胶卷追赶柯达,以及台湾兴办计算机跨国公司等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 孙蚌珠
    . 1991, 9(9107):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智密区研究所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大学及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组成课题组,对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近千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比较,目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与实践结合,促进新技术产业向集团化、基地化、国际化发展。调查研究的结果形成了总报告及关于产权形式、企业行为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三个分报告。根据国务院决定,全国还将陆续成立26个试验区。总结北京试验区成立三年来的经验、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对其它试验区的创立和发展将是有益的。
  • 能源
  • 茅于轼
    . 1991, 9(9107):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经济理论对当前能源形势估计中的几个倾向性意见作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些问题包括:我国是否面临能源危机?是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吗?要不要节能法?怎样看待资金短缺?作者认为,经济理论是分析现象和研究政策的有力工具,它虽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至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去认识现象和分析政策。
  • 李铁生;胡振林
    . 1991, 9(9107):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能源开发应用问题已成为世界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常从不同的角度(能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来论述新能源开发应用的必要性。内蒙古自治区30年来开发应用新能源(主要是百瓦级微型风力发电机)的实践从另一方面说明,新能源开发应用对于改变边远广阔牧区面貌,促进广大牧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可能对于我国广大草原、沙漠、林区、海岛地区及其他不发达国家不无参考价值。
  • 科技动态
  • 本刊
    . 1991, 9(9107):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洋潮汐蕴藏着的巨大能量,被称为潮汐能,它是继煤、石油和水能之后的新能源之一。将潮汐的能量化为电能,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一项新兴事业。在浙江省乐清湾北部温岭县境内,有一座潮汐发电站,它就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制造、安装而建成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 科学
  • 孙小礼;杜珣
    . 1991, 9(9107):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数学发展及其特征:走向更加高度的抽象和统一,各分支相互渗透和结合,数学的公理化和结构分析,数学被广泛应用且数学模型复杂化(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低维到高维;从线性到非线性,从局部到整体;从连续到间断,从稳定到分歧;从精确到模糊),计算机正在改变数学的面貌。在21世纪末以前有可能实现怀特海的预言:在人类思想领域里具有压倒性的新的情况,将是数学地理解问题占统治地位。为此必须加强和普及现代数学教育。
  • 谢定裕
    . 1991, 9(9107):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也是本刊编委)在1991年5月20日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举行的“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 张泽
    . 1991, 9(9107): 5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准晶,这一名词对当今的固体物理乃至凝聚态物理界也许不太陌生了,但六年前准晶的发现,却使传统的晶体学和与此有关的固体物理学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憾和挑战!难怪当时有人惊呼“晶体学规律已瓦解”。一时间,国际上许多报刊都竞相报道这一科学新闻。短短几年内,就此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就达千余篇;涉足此研究的有物理、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新兵……。为什么准晶的发现对传统的晶体学规律会有如此强烈的冲击呢?这要从准晶本身的结构特征谈起。近百年来,人们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种晶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陈顒;朱力远
    . 1991, 9(9107):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天然地震的历史几乎和地球的历史一样悠久。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5万多次,破坏性地震近千次,而7级以上强震亦近20次。在古代,地震的发生时常罩有神秘的光晕。如《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述耶稣受难时的情景,便有“殿宇的帷幔从上至下裂为两半,大地震颤,磐石崩塌”。而西周末年的伯阳父,则把地震与王朝的兴衰嬗替联系起来,“今川突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源必塞;源塞,周必亡”。人类对地震的洞见肇始于中国。早在公元132年的东汉,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用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
  • 孟智斌
    . 1991, 9(9107):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兽类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在我国境内发现并记录的(科)种类约有400种(包括啮齿和海兽),其中许多为我国所特有,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海南坡鹿、黑麂、华南虎等。兽类作为一项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诸如皮毛、药材、食用、实验、观赏等许多重要使用价值。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一个很长的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兽类资源的直接利用及对其栖息环境的破坏,一般达不到使其在全境灭绝的危险。兽类资源的变化往往是在一定区域内,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变化。
  • 科技动态
  • 李兴中
    . 1991, 9(9107):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6月29日到7月4日,第二届国际冷聚变年会在意大利米兰附近的Como湖浜召开。来自中、美、意、日、英、苏、德、印、西、匈、罗等国的220余人进行了5天热烈的讨论,得到的印象是:“冷聚变”研究正在争论中稳步前进。一、产氚实验在盐湖城“国家冷聚变研究所”多次重复。该所所长威尔(F Will)报告了用电解法和气相充氘法产氚的实验结果。威尔强调了随时测定比值氘/钯的重要性,他指出只要此比值大于0.85则必定能产氚。他4次实验,4次重复。
  • 王竟
    . 1991, 9(9107):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科学家》周刊1991年7月20日报道,据某些世界第一流的超导专家的意见,曾广泛用来解释高温超导性的理论已证明是不正确的。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的阿伦·麦克唐纳(Allan Mao Donald)和约克敦海茨·IBM实验室的李邓海(DungHai Lee)上周在悉尼对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说,在美国最新的试验结果都没有能证实解释超导性的所谓“安尤”(anyou)理论。安尤理论提出,在超导体中存在称为anyou的高能粒子,这种粒子在携带电流沿超导体中的氧化铜层向前运动时没有电阻。
  • 本刊
    . 1991, 9(9107):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9月10日刊载一条消息,标题是《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撤回关于“C60高温超导体”制造成功的论文》,全文如下: 科学技术厅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撤销了八月间发表的关于碳原子60个象足球形状集成的大分子“C60”使超导温度更新的消息,同时撤回了向应用物理学会提出的论文。该研究所曾认为在C60化合物里添加微量的碘和溴而成功地制出了高温超导体,但是其后的试验未能再现这一成果。关于未能再现的原因,该所正在检讨实验数据计算有误等可能性。
  • 江锡仁;王玉
    . 1991, 9(9107):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美国人》1991年第6期刊载署名文章《空间核能的应用》,摘译如下。核能在空间探测中起过很大作用,但也出过多次事故。众多的以核能为能源的空间飞行器释放过放射性物质。用废了的反应堆还在地球轨道上,受到被轨道碎片碰击的威胁。在轨道上运行的反应堆发出的辐射也干扰其他卫星的工作。空间使用核能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因此,苏美两国科学家的一些组织建议,禁止在地球轨道使用核能装置,以减小由此而带来的危险;同时,允许在深空探测项目中使用必不可少的核能。第一个使用核能的飞行器是美国1961年发射的导航卫星子午仪(Transit)4A,它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RTG),由钚238衰变时发生的热转变成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