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3-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17, 35(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深刻的改变,许多新的物种或受遗传基因和生态习性的影响,或因形成较晚,迄今仅在高原分布,形成了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种,其中还包括多种独有的珍惜濒危物种,如藏羚羊、藏雪鸡、野耗牛、雪豹、斑榛鸡、西藏山溪鲵等动物物种,冬虫夏草、红景天、藏茵陈、大黄、秦艽雪莲等植物物种。
  • 卷首语
  • 郑绵平, 郑度
    科技导报. 2017, 35(6):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誉称地球“第三极”,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构成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范例,是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金钥匙,是涵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的综合研究领域,是中国地球科学、生物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突出区位优势的研究领域,而成为探索自然奥秘多学科交融的一块瑰宝。
  • 科技风云
  • 鞠强
    科技导报. 2017, 35(6):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曾经无数次畅想能够拥有时间机器,从而可以在岁月的长河中自由穿梭。不过,时至今日,时间机器还只是停留在幻想中。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科学的发展虽然没有为我们提供时间机器,让我们回到过去,却能让证据说话,帮助我们揭开过去的面纱,将隐藏在深处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 科技事件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6):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地球面积的71%被水覆盖,水是生命之源,为了破解地球水源之谜,天文学和地质学家搜寻各种证据来证实自己的假说,且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而唐代诗人李白曾作诗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从一方面“支持”了水是由彗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外源说。但是地质学家们却偏向于,地球水源于地球自身,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相伴相生。而为了揭开这一谜底,科学家们上天入地力求收集更多的客观证据。
  • 科技建议
  • 刘朋虎, 赵雅静, 王义祥, 翁伯琦
    科技导报. 2017, 35(6):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南方红壤丘陵生态脆弱区涉及浙、闽、赣、湘、鄂、苏等六省。该区域人均拥有土地面积4906.67 m2,仅为全国平均量的1/2;人均耕地面积仅有620 m2,明显小于全国平均值[1]。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日益增强,引发了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发成园地及坡耕地,使许多原先地貌结构相对合理、稳定性较强、生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加上人为开发坡地工程质量低以及不合理耕作方法,使土壤侵蚀强度增加[2]。因此,在南方红壤丘陵脆弱区要实施新农村建设与科技精准扶贫战略,必须引导并支持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有序保护绿水青山,联动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3]
  • 专题论文
  • 郑度, 赵东升
    科技导报. 2017, 35(6): 13-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拔高、温度低、辐射强、河湖众多、冰川冻土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青藏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根据拟订的原则、方法和指标,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阿里山地荒漠区。
  • 赵文津, 宋洋
    科技导报. 2017, 35(6): 23-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地壳增厚机制等大陆动力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理想实验场所。本文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执行的3大项目(中法合作、中美合作、亚东格尔木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的成果,从15个方面(包括9个地壳上地幔相关及6个派生的矿产资源和地震问题)论述了研究进展和有待深化的科学问题。
  • 陈安东, 郑绵平
    科技导报. 2017, 35(6): 36-4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 方小敏
    科技导报. 2017, 35(6): 42-5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地球内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结果,并且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亚洲地貌和地表环境过程及大量地内和地表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研究高原隆升的历史不仅对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途径,而且可为高原区域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隆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新生代青藏高原经历了多阶段、多幕次、准同步异幅且高原南北后期加速隆升的演化过程。具体可划分为55~30、25~10及8~0 Ma 3个主要生长隆升期次。其中55~30 Ma的高原早期隆升,主要集中在高原中南部的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并且可能隆升到接近3 km高度,或甚至更高,有人称之为“原西藏高原”,但其周缘存在准同步异幅的变形隆升响应;25~10 Ma的中期隆升,“原西藏高原”南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可可西里-昆仑山开始强烈隆升,“原西藏高原”率先隆升到目前高度并开始向东西两侧挤出物质、拉张形成南北向裂谷,高原北缘普遍产生广泛变形隆升但幅度有限;从约8 Ma开始的晚期隆升,高原南、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西秦岭以北的高原东北部隆升显著加速,经历一系列短暂快速的多幕次构造变形和生长隆升,最终形成现今高原面貌。
  • 王振涛
    科技导报. 2017, 35(6): 51-5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仍有众多科学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的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学证据和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有着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地壳厚度巨大,其隆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貌学、岩溶学和古地磁学等方面仍在积累大量证据,但对隆升过程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同认识。目前在探测地壳的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 牛新生, 郑绵平, 刘喜方, 齐路晶
    科技导报. 2017, 35(6): 59-6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钙华分为大气成因钙华和热成因钙华两类,不仅具有景观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的科研价值。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热成因钙华,主要形成于泉水和湖泊环境中。青藏高原钙华的形成主要与高原内部的热水活动有关,而热水活动则受控于印度大陆碰撞俯冲所引起的伸展作用和区域大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钙华不仅记录高原的古气候学信息,同时也是区内大多数盐湖矿床成矿过程记录者,但是已有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解读这些信息。形成热成因钙华的CO2一般来自地热过程或地壳深部,其成因机制因时因地而异,远比大气成因钙华更加复杂,并不是所有热成因钙华都记录有古气候信息,因此,只有在充分明确热成因钙华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方可重建其古气候和盐湖矿床学信息。
  • 朱立平, 郭允
    科技导报. 2017, 35(6): 65-7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 施林峰, 郑绵平, 王海雷, 侯献华, 齐路晶
    科技导报. 2017, 35(6): 71-7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因其巨厚的新生代盐湖沉积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古湖泊演化、气候环境演变以及盐类资源钾盐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而磁性地层年代学是这种长尺度湖相沉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定年方法。总结了早期柴达木盆地各个沉积中心的磁性地层结果,详细描述了近年来已发表的最新3个千米钻孔的磁性地层年代成果,包括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沉积中心的梁ZK02孔和梁ZK05孔、察汗斯图拉沉积中心的SG-1孔。根据新的磁性地层年代结果,重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沉积中心的第四纪底界深度,并为探讨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和新型的砂砾层卤水资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制约。
  • 马妮娜, 郑绵平
    科技导报. 2017, 35(6): 77-8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高原盐湖在形成的各个阶段,都详尽记录和保存着其咸化阶段的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载体。年代学是盐湖古气候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目前除了最常用的14C定年、光释光(OSL)定年、电子磁悬共振(ESR)和古地磁定年等方法外,铀系法定年在盐湖沉积的年代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发展,铀系测年技术方法经历了α谱法、热电离质谱法(TIMS)再到多接受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这些技术方法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对第四纪及高原盐湖的定年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盐湖沉积中的碳酸盐黏土、石盐和石膏等盐类矿物都可以作为铀系定年的研究材料。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盐类矿物的微区定年也逐渐成为可能。同时,盐湖沉积中盐类矿物的铀系定年研究仍然有限,未来多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将对铀系测年技术在盐湖沉积中的应用产生积极作用。
  • 闫立娟, 郑绵平, 齐路晶
    科技导报. 2017, 35(6): 83-8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湖泊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为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青藏高原所有湖泊边界信息,建立青藏高原湖泊空间数据库,并收集了青藏高原47个气象台站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资料(1961-2010),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3-2010年,青藏高原湖泊个数和总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变迁主要受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少的影响;此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湖面动态变化的因素还有冰川分布、人类活动、湖盆形状、补给和排泄区等。
  • 许文宁, 卜令忠, 孔维刚, 郑绵平, 乜贞
    科技导报. 2017, 35(6): 89-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扎布耶盐湖动态变化更宏观的认知,开发了基于遥感技术的盐湖优化的轨道监测方法。首先根据2015年Landsat8 OLI数据对西藏扎布耶盐湖区域进行水域分布范围的提取,然后对2014-2015年水域分布范围的变化和2015年春、夏、秋三季水域分布范围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发现扎布耶盐湖水域面积2015年较2014年略有缩减,不同于近几十年因气候变湿扩张的大趋势,有可能是开发造成的,需要生产企业注意开发的合理性。利用GF-1卫星数据对扎布耶盐湖水深、盐度、硼和锂含量进行了定量反演,所得结果与现场观测符合较好,验证了遥感监测方法的可靠性。
  • 彭萍, 朱立平
    科技导报. 2017, 35(6): 97-10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国际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表过程观测研究持续关注,中国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也逐渐形成。整合了中国科学院的17个野外观测站,针对中国高寒区特有的大气、冰川、冻土、湖泊、高寒生态系统等地表过程开展长期观测。通过推动建立规范的观测指标体系,逐渐统一观测仪器设施,开展数据集成与共享等,野外站的观测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现青藏高原降水具有西风、季风和二者过渡区3大模态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野外观测站会统筹长期观测与有限目标的关系,建设高寒网科学数据平台,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战略需求。
  • 孔维刚, 卜令忠, 郑绵平, 乜贞
    科技导报. 2017, 35(6): 103-1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盐湖长期观测对资源开发和盐湖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青藏高原3个锂硼盐湖科学观测站的建站背景、已有基础设施、观测设备、研究进展及展望。观测站分别建在青藏高原北部3个重点锂硼盐湖区——扎布耶、当雄错和班戈湖。建立至今,已在3个科学站配备了水化学分析、气象、水文自动观测等相关仪器设备,建成蒸发实验平台。依托3个盐湖观测站,开展了重点盐湖系统连续气象、水文动态变化观测、盐湖型锂硼矿床动态变化研究、盐湖矿物资源提取实验等工作。下一步,需对科学站所积累的大量气象、水文资料进行整理,力争建立可用性好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 徐增让, 张镱锂, 成升魁, 郑度
    科技导报. 2017, 35(6): 108-1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独特但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区域。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人口与经济增长加快,人地关系紧张、人兽矛盾凸显。通过对区域发展现状与可持续性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及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历史悠久且文化多样的民族聚居区、高原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促进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有生态文明引领战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生态严格保护战略、特色适度发展战略、农牧结合协同战略等。
  • 杨荣金, 舒俭民, 李秀红, 孙美莹, 孟伟
    科技导报. 2017, 35(6): 115-1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生态功能重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生态环境的系统压力。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对策。
  • 李芬, 张林波, 舒俭民, 孟伟
    科技导报. 2017, 35(6): 120-1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7.06.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的基础。三江源区是“中华水塔”,是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针对三江源区生态产品类型,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角度构建了生态产品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采用直接市场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核算生态产品价值。结果表明:三江源区2012年生态产品价值为1986.43×108元人民币,是同期该区国民生产总值的8.27倍,地均生态产品价值为5093元/hm2。三江源区2012年农产品价值为327.5×108元,干净水源价值为1098.56×108元,清新空气价值为560.37×108元。生态产品是三江源区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资产,其价值远超过经济生产价值。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以生态产品为核心的新型绩效考评机制,有助于生态保护绩效考核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建立。
  • 科学共同体推介
  • 田恬
    科技导报. 2017, 35(6):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英国皇家学会设立的国际交流项目旨在为英国的科学家提供一个灵活的平台,与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进行交流。也就是说,该交流项目并不支持英国科学家以前的同事或学生申请,也不支持其他现存或最近建立的合作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刺激英国和海外科学家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参与交流项目的科学家可以将基金用于申请差旅、食宿和研究费用,但是该项目仅支持英国和海外合作者所在国家之间的差旅费用,与第三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旅并不在资助范围内。项目经费可以用于单次访问对方,探索建立可持续合作关系的机会,也可用于双边访问以巩固逐渐建立的合作。
  • 科技纵横
  • 王雪莹
    科技导报. 2017, 35(6): 12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1月9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布了每4年一度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全球趋势2035——进步的悖论》(《Global Trends 2035:Paradox of Progress》)。报告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35年前可能出现的世界性趋势进行综合预测,为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及政府提供未来全球战略的评估框架和决策基础。该项研究用时两年,汇聚了美国以及全球30多个国家的战略专家智慧,调查了超过2500人的意见。
  • 科学人物
  •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科技导报. 2017, 35(6): 127-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雷达技术被应用于防空。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目标进行检测、跟踪、成像和识别。而在这4个基本功能中,识别功能是真正使雷达能够判断目标属性、在战时提升军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功能。
  • 职场
  • 彭思龙
    科技导报. 2017, 35(6): 12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我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项目的会评。以下是有关会评的一些基本情况,供科研界同行们参考。
  • 热点排行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6):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界声音
  •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 35(6):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学共同体要闻
  • 王丽娜
    科技导报. 2017, 35(6):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