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7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19-08-13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19, 37(1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 卷首语
  • 韩济生
    科技导报. 2019, 37(15):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针灸占有重要地位,并已广泛流传至东南亚甚至全世界。1960年代,中国出现了“针刺麻醉”新事物,更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对针刺具有镇痛和止吐两种作用加以肯定。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已有18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18个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 专题:针灸
  • 刘志远
    科技导报. 2019, 37(15):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针灸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合法的地位,从《宪法》到《中药法》都在保护中医药包括针灸的发展,政策、医疗环境都很好。从国内角度来看,针灸同传统医学的发展一样,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总体呈现四大趋势。
  • 景向红, 朱兵
    科技导报. 2019, 37(15): 9-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灸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针灸走向国际也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概述了针灸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并阐述了针灸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 张树剑, 张建兰
    科技导报. 2019, 37(15): 15-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针灸的学术传统,认为由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条件,针灸传统一直在不断变化。秦汉时期,针灸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实用,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金元时期,由于儒家理论的影响而变得死板固化;民国以来,科学化是针灸的主要学术思潮;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灸又回到了金元的传统。临床针灸医生则一般采用中西医兼用。西方有科学针灸和传统针灸两个不同方向的流派,分别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无论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针灸的学术形态都在不断变化。
  • 刘兵
    科技导报. 2019, 37(15): 20-2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医针灸学有着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殊性,其基本概念均植根于传统中医理论。通过对针灸核心概念如经脉、腧穴、针刺、艾灸等的起源、发展、演化以诠释学与历史观的考察与分析,提出:针灸概念的产生均有其具象的身体结构基础或直观感受基础,不断发展为用以表达特定的人体体表刺激效应的抽象规律。
  • 姜姗, 张树剑, 赵京生
    科技导报. 2019, 37(15): 24-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针灸器具的沿革与发展历史,理解其演变的成因,思考其对针灸技法发展、理论建构、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对针灸器具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这一范畴的根据;汇总了古今针具、灸具的分别使用情况、创新的节点、现代的境况等,建构了新的论述逻辑;探索了针灸器具的演变趋势与人们的主动选择,挖掘了促成这种沿革的客观动因,反思了针灸器具的变化对“针灸学”本身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思考了中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的抉择与姿态。
  • 陈日新, 谢丁一
    科技导报. 2019, 37(15): 32-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溯源腧穴原始定义,提出腧穴敏化论,创新热敏灸新技术,循证评价疗效,进行基础研究,构建热敏灸理论新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机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分析表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
  • 王伟
    科技导报. 2019, 37(15): 43-4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灸疗效得到世界公认,但如何传承数千年针灸的治疗经验和标准化针灸刺激手法,尤其是临床上如何确定有效的针灸刺激量,成为针灸研究、应用,乃至向世界传播的难题。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针刺得气的现代研究进展,思考了得气理论的意义,并提出得气是针灸取得最佳疗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作用及评价针灸疗效时,得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的见解。针灸临床试验应进一步纳入得气的客观量化评价体系,科学地探索得气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阐明得气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 荣培晶
    科技导报. 2019, 37(15): 49-5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西医整合发展态势愈加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引领医学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学的先导学科,针灸器具和技术的改革创新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关键。从耳迷走神经刺激仪的研发看整合针灸医学的发展趋势,“古术新知”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 刘炜宏, 陈超, 王芳, 郭盛楠, 郝洋, 李述东
    科技导报. 2019, 37(15): 55-6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针灸的优势病种,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目前关于针灸疾病谱有效能针灸等级病谱及循证针灸等级病谱的概念,根据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优势病种范围。按照循证针灸等级病谱原则,检索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针灸治疗病症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整理得出68种针灸的优势病种。根据这个结果及针灸效应机制的特点,预测了针灸的优势病种的发展趋势。除所治疗病症的疗效优势外,针灸在诊断、操作、安全、经济上也具有优势,是其他的医学门类所不具备的。
  • 刘志顺, 吴佳霓
    科技导报. 2019, 37(15): 63-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中医研究是一个“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归临床的循环。作为中医体系一大分支“针刺”,深入研究的前提即是其相对明确的疗效。通过梳理“针刺治疗便秘”的成功案例研究,结合临床科研经验,分析了现代针刺的研究思路。中医疗效来源于大量临床经验,因此临床疗效观察大多作为针刺临床科研第一步,初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穴方优化选择,得到疗效最好,临床最容易操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进一步采用与安慰剂对照的优效性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针刺的净治疗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疾病,可选择与“金标准治疗”对照的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针刺的临床应用价值。
  • 岗卫娟, 景向红
    科技导报. 2019, 37(15): 67-7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为例,分析其刊载的针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报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真针不真;2)假针不假;3)针灸师资质偏低;4)研究结论的泛化;5)研究目标不明确;6)结局测量指标与治疗方案不匹配。结合针刺疗法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研究目标;2)选择合理的对照组;3)设置参加试验的针灸师准入标准;4)优化针刺治疗方案;5)明确干预措施方案能解决研究疾病的临床结局,保证结局测量指标的合理设置;6)限定研究结论。逐步探索建立符合针灸临床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使针灸临床研究更符合临床特点,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健康发展。
  • 喻晓春
    科技导报. 2019, 37(15): 77-8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中出现了围绕理疗师等非针灸师能否使用干针治疗肌筋膜痛症的激烈论争,即“干针之争”,干针之争既是饭碗之争和法律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学术之争。干针之争中出现的干针独立倾向及其代表的西方医学针灸学的兴起,给传统针灸理论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通过回顾干针之争的各自观点及蕴含的潜在学术挑战,结合针灸国际化发展中出现的质疑和问题,对针灸学概念定义和针灸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思考。
  • 赵吉平, 陈晟
    科技导报. 2019, 37(15): 83-8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百病生于气”见于《素问·举痛论》,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气的含义及气机失调致病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百病生于气”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的结论,情志因素、精神心理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分析认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对于针灸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针灸诊疗过程中应注重“调气”“调神”,这是针灸取得佳效的根本保障。
  • 高树中, 刘兵
    科技导报. 2019, 37(15): 87-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立足当前中医、针灸理论建设与临床发展实际,分析了针灸、中药内服理论与方法的差异及二者结合的优势。分析表明,针灸和中药内服在切入方式、效应机理、辨治视角等多个方面均有不同,二者联合应用能补充彼此之不足,具有较大临床优势;药物外治法是针药结合的重要研究向度。
  • 王京京
    科技导报. 2019, 37(15): 91-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心身医学起源与发展历史,概述现代医学心身疾病治疗现状,阐明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但现有心身治疗手段仍存在很大局限。回顾了中医学中的心身医学理念及特色,指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自始至终秉承了心身合一的思想,五行针灸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代表性针灸学派。梳理了对五行针灸这一自然疗愈针灸学派的的源流、传承及诊疗特色。基于现代心理学回归东方这一背景,展望了五行针灸未来的发展。指出东西方两种文化必然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五行针灸这一源于中国的心身疗愈方法定会与蓬勃发展的心身医学一道携手前行,更深入、更有效地帮助受心身疾病困扰的患者。
  • 陈少宗, 潘卫星
    科技导报. 2019, 37(15): 98-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春秋战国至今,针灸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和后现代针灸学体系,论述了这3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所处时代的多学科研究关联。分析表明,《内经》成书时代盛行的是道家的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传统针灸学体系中,许多关键问题都是运用术数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来解释的;现代针灸学体系则是对针灸疗法进行解剖学角度的、生理学角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的、神经生物学角度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则更为广泛;后现代针灸学可以理解为系统针灸学,是在反思现代科学的还原论缺陷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研究的一个过程。未来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仍然需要多学科的研究。
  • 综述
  • 孙扬, 付智超, 熊光明
    科技导报. 2019, 37(15): 106-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无人驾驶车辆测试是无人驾驶车辆上路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实测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而无人驾驶车辆虚拟仿真测试技术则可以帮助测试大大减少消耗、提高效率。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虚拟仿真的应用、利用深度学习训练无人驾驶车辆的应用以及平行驾驶技术对于无人驾驶车辆虚拟测试技术的重要性;阐述了无人驾驶车辆虚拟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相关平台;根据当前发展阐述了无人驾驶车辆虚拟测试的意义。
  • 范丽亚, 马介渊, 张克发, 缪相林, 李嘉琪
    科技导报. 2019, 37(15): 114-1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增强现实已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便携性、移动性和交互性3大难题,是影响增强现实硬件产品普及的主要因素。基于增强现实硬件产业链研究,通过对比现有AR眼镜参数与全球技术标准,分析了AR眼镜尚待克服的3大难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措施及需要突破的技术标准,并展望了AR硬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