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7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19-09-13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19, 37(1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卷首语
  • 王阳元
    科技导报. 2019, 37(1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一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回到了祖国,他们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研究环境,立志为新中国奉献自己的宝贵学识和奋发有为的精力;他们的卓越成就让新中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其中既有众所周知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有各种基础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专题: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 卫夏雯
    科技导报. 2019, 37(17):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昆先生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世界级物理学家,是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一代宗师。
  • 卫夏雯
    科技导报. 2019, 37(17): 13-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52-1956年,秦国刚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6-1961年,师从黄昆先生攻读研究生。在此后的40多年中,黄昆与秦国刚如亲人一般,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日常生活中,黄昆先生的关爱和言传身教影响了秦国刚的一生。秦国刚院士虽已届耄耋之年,依然能清楚地能回忆起黄昆先生当年风趣、生动、深刻的授课风格,依然记得黄昆先生与他讨论过的一些物理问题。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他越来越感受到黄昆先生当年对自己的培养和关怀。时至今日,黄先生虽已仙逝14年,他的夫人李爱扶先生也已仙逝6年,但是秦国刚院士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依然深沉。
  • 卫夏雯
    科技导报. 2019, 37(17): 18-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昆先生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从事教学工作,与谢希德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同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固体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甘子钊在研究生阶段师从黄昆先生,于1965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 王阳元
    科技导报. 2019, 37(17): 22-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黄昆先生是我师从、学习并共事时间最长的一位恩师,他对我的教诲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的治学、做人以及对年轻一代学术接班人的培养。本文描述的点滴回忆,作为对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
  • 屠海令
    科技导报. 2019, 37(17): 26-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是黄昆先生诞辰百年,他的治学作风和为人风范是中国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楷模,将永驻青史。我有幸与黄昆先生的几次交往,给我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深刻印象。
  • 王启明
    科技导报. 2019, 37(17): 29-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物理学界,黄昆的名字尽人皆知,他开创了晶格动力学理论,并由此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物理规律和效应,"黄方程""黄散射""极化激元""多声子跃迁""声子瓶颈""黄-朱方程"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或许人们会认为,黄昆先生只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是他的兴趣和追求,他可为此而献身。其实,他非常重视理论如何指导或分析总结出客观的物理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团队的实践平台,因此他非常关注设备条件与平台的建设。团队的形成要有一批造诣深厚的人才脱颖而出,黄昆也曾经说:培育一批优秀人才远比自己研究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贡献更大。因此,他在北京大学的26年教学工作中,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 张树霖
    科技导报. 2019, 37(17): 32-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我以半导体超晶格为第一个研究的低维材料的"若干低维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2016年,在巴西召开的第25届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上被授予该大会历史上第二个拉曼终身成就奖(Raman Lifetime Award)(图1)。
  • 张海霞
    科技导报. 2019, 37(17): 35-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题记 今年是黄昆先生百年诞辰,身在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我虽然没有听过先生的课,却是看了不少关于黄昆先生的纪念文章和事迹,特别是关于回国的那句"我们回来会有所不同"以及之后几十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精英,黄先生那拳拳报国心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山仰止的伟岸背影!特别重贴2013年写的博文《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以示纪念。
  • 任尚元
    科技导报. 2019, 37(17): 37-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晶体中的电子态的理论是固体物理学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固体物理学的晶体中的电子态的理论实质上是一个无限晶体中的电子态的理论,但是任何真实晶体的尺寸都是有限的。在黄昆先生学术思想的引领下,借助于有关数学定理,作者提出了一个理想低维系统和有限晶体中的电子态的新理论,得到许多与固体物理学界传统看法非常不同的新结论,本文介绍新理论的有关背景和主要新成果,将有关专著的新版献给黄昆先生和谢希德先生这两位中国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
  • 汪志荣, 丁兆君
    科技导报. 2019, 37(17): 43-4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耙梳,介绍了黄昆学术成长的历程,回顾了黄昆在固体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探讨了其创办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化、建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基地、形成独特的学术传统等,为发展新中国半导体事业作出的贡献。
  • 综述
  • 程荣, 石磊, 郑祥
    科技导报. 2019, 37(17): 50-6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作为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环境健康相关的研究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以2018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梳理环境科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明星"污染物相关的研究进展,盘点了典型环境污染物抗生素与超级细菌、塑料、药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以及人工纳米材料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
  • 谢文光, 阎芳, 汪克念
    科技导报. 2019, 37(17): 65-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自动控制方法因为其固定参数等弊端极大限制了控制效果,生物智能算法因为其环境自适应与自学习机制的特性,为突破传统控制方法的瓶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随着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生物智能算法的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总结了在智能控制中常用的7种生物智能算法,分析了经典的自动控制方法与生物智能算法,尤其是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型智能算法的结合的应用实例。结合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及类脑智能科学对智能控制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强调一种智能辅助控制方法,将智能算法与传统控制方法相结合,为智能控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实用范例。
  • 黄耀光, 张天军, 刘鹏辉, 梁景铭, 郭海龙, 陈智云
    科技导报. 2019, 37(17): 73-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破裂岩石注浆固结后形成的岩-浆-岩结构面呈现较强的剪切力学特性,且其剪切强度及稳定性是衡量注浆加固效果的关键性指标。基于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从3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破裂岩石注浆固结体的剪切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注浆固结体剪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剪切强度、刚度及蠕变等性能;注浆固结体剪切强度预测模型研究,主要为理论计算模型和经验模型;注浆固结体剪切变形破坏数值研究,涉及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单元法等。总结分析了目前破裂岩石注浆固结体剪切力学性能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加强注浆固结体的剪切蠕变性能、长期稳定性以及具有普适性的剪切强度预测模型的研究,以完善注浆加固机理和注浆加固强度强化理论。
  • 研究论文
  • 牟笛, 陈安
    科技导报. 2019, 37(17): 84-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 陈淑珍, 徐国亮
    科技导报. 2019, 37(17): 92-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判断动物试验方法是否具备实用性,分析了中国关于实用性的相关规定,通过4个典型案例对动物试验方法是否属于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是否具备实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判断标准并给出了撰写权利要求的建议。在撰写动物试验方法的专利申请时,应当注意该方法的目的及该方法是否包含外科手术步骤,并针对该方法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撰写策略。
  • 科技评论
  • 科技导报. 2019, 37(17):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以智慧互联为目标的智联网系统是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将引发人类社会向智慧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等主办的第14届中国信息技术年会上,学者热议"智联网与未来",《科技导报》对与会院士的精彩观点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