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4-13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0, 38(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城市是一种不断创造和改善其物质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拓展社区资源,从而使居民能够相互支持,实现生活的多种需求并发展达到他们最大潜能的城市。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源起于1989年的卫生城市运动,随着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而2019年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这标志着中国健康城市进入了全面和深化发展阶段。
  • 卷首语
  • 田伟
    科技导报. 2020, 38(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在这场病毒阻击战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战“疫”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智能技术的优越性。
  • 科技建议
  • 周程
    科技导报. 2020, 38(7): 6-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国家即使发表了很多科学论文,申请了很多发明专利,也未必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关键在于不仅要通过研究开发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而且还要通过研究开发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虽然高校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更高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产出效益,但是政府投给高校的研发经费占比却严重偏低,以致在校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在美国已开始严控中国理工科学生和学者赴美交流,中美技术战将陷入长期化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高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尽可能地将政府投给高校的研发经费占比提高到30%以上,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从而为高校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张晓曦, 王赤, 曾钢, 刘丽
    科技导报. 2020, 38(7): 12-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项目(简称“子午工程”)是中国空间天气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子午工程具有多部门共建共管、地域跨度广、监测手段多、设备种类多等特点,由此带来工程建设组织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在充分借鉴和融合科研管理与工程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形成一套符合子午工程特点的三维一体“矩阵式”管理模式,有效地应对工程建设管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 刘朋虎, 叶菁, 罗旭辉, 王义祥, 翁伯琦
    科技导报. 2020, 38(7): 20-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菌草指可作为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并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一类草本植物,其具有多功能性开发效应。结合菌草研究与开发实际,分析了菌草多功能开发的作用与意义,并就菌草强化深度研究与拓展开发提出5个方面的技术对策。
  • 专题: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
  • 韩林飞, 李响
    科技导报. 2020, 38(7): 26-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特别是疫灾的出现,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城市秩序、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造成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结合史上重大疫灾的分析,从生态规划的视角,寻找疫灾产生的根本原因及生态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人与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及生态规划的理念及策略。建议在今后的生态规划中,建立、完善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加强生物规划,从以人为本,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健康共同体。
  • 谭少华, 何琪潇, 杨春
    科技导报. 2020, 38(7): 34-4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巨大提升,同时也引发诸多“城市病”,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根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而引起全人类共同关注。针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空间尺度特征,探讨了面向健康城市的尺度转换的主动式规划干预,提出了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3个层面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主动式规划干预技术。宏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切断与阻隔危害源,制订城市应对灾害的避灾与防险行动纲领;中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加强城市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减缓热岛效应危害等技术;微观尺度的主动式规划干预在于引领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构建高品质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人群健康水平。
  • 周素红, 张琳, 林荣平
    科技导报. 2020, 38(7): 43-5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环境暴露与健康领域研究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得到深化。概述了地理环境暴露的内涵,指出地理环境暴露关注的主要是物质性环境暴露延展为包含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内的综合环境暴露;重点关注疾病与环境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也逐步转向更广义的健康地理学研究,拓展了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提出地理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群体差异和环境公正问题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范畴。当前,耦合时空行为和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地理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暴露-时空行为-健康”的研究新范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研究。
  • 王兰, 杜怡锐
    科技导报. 2020, 38(7): 53-6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进而作用于人群健康。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步行性(walkability)等关键词检索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的相关概念、影响机制。对体力活动产生影响的建成环境要素按照“二维空间要素”和“三维空间要素”分类总结,辨析了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研究需关注使用者的空间感知,深入讨论三维空间要素;运用大数据与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基于个体时空行为的精细化研究;同时需关注体力活动在建成环境、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健康效应。
  • 董慰, 刘岩, 董禹
    科技导报. 2020, 38(7): 61-6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居民健康与城市建成环境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居民对建成环境的感知能够影响其压力状况和心理健康。对建成环境感知的测度是建立起居民健康与建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归纳了居民对建成环境感知的3类主要测度方法:感知者评价式、研究者监测式、数字化技术辅助式;对这3类方法优缺点、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和适用层级进行总结对比;提出将现有测度方法与云计算、现代神经影像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发展建议。
  • 黄建中, 马煜箫, 胡刚钰
    科技导报. 2020, 38(7): 69-7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的出行行为既反映其健康状况,也影响其健康状况。在明确老年人出行内涵的基础上,从老年人出行与健康的相关关系出发,依次梳理老年人出行方式、目的、强度及其反映出的健康情况和出行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出行特征反映出具有共性的衰退性特征、生活性特征和具有特性的差异性特征,通过提升外部环境可有效优化老年人出行行为,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意义重大,通过扩展研究范围、动态分析问题、全面剖析影响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对健康和老年人出行行为的理解,并提出政策建议。
  • 李婧, 高艺, 刘雅萌
    科技导报. 2020, 38(7): 76-8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体力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是国内外公共健康、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促进居民日常体力活动有利于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梳理了当前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已有成果,从人群行为特征、社会属性、身体特定角度等方面,分析了建成环境的核心要素,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和研究方向。
  • 申悦, 李亮
    科技导报. 2020, 38(7): 85-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医疗资源配置与居民就医行为分别反映了医疗系统的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相关研究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医疗资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学长期关注医疗资源的可达性,但对于就医行为的关注有所不足;而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空间视角相对缺乏。本研究对地理学和医疗卫生领域已有的医疗资源可达性和就医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空间-就医-健康”研究框架,以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的学科理论为基础,将行为主义、可达性模型、就医行为决策模型等方法论相结合,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出发,试图探讨医疗资源可达性、就医行为、健康3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苏世亮, 胡莉蓉, 张惠, 翁敏
    科技导报. 2020, 38(7): 93-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食品荒漠是指健康食品缺乏或可达性较差的弱势群体聚集区域。在对食品荒漠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公平视域下的城市食品荒漠研究概念框架,从健康食品可达性、健康食品供给社会均等化、食品荒漠与居民健康等3个维度,对城市食品荒漠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跨区域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食品荒漠问题;公共健康、公共政策、社会学、地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手段有助于对食品荒漠问题的解析;食品荒漠治理需要定量评估相关政策的实际成效。
  • 综述
  • 杨志宾, 张浩, 蒋琳, 葛奔, 雷泽
    科技导报. 2020, 38(7): 101-1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混合电导钙钛矿陶瓷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和透氧膜等高温电化学器件,在能源转化、利用及存储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综述了混合电导钙钛矿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现状,总结了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 李严
    科技导报. 2020, 38(7): 112-1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模拟滤波器在生理信号前端处理集成电路中是至关重要的模块,它直接影响到所获取的信号质量。由于生理信号的频率范围极低,模拟滤波器中大数值电容的片上实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总结了电容倍增电路的研究进展,对电流模式倍增电路、电压模式倍增电路、基于电流电压转换方式的电容倍增电路、非平衡电容倍增电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和分析,并且展望了电容倍增电路未来的研究方向。
  • 吕丹, 杨晓伟, 汪世军, 张春龙, 赵善桂, 刘新华
    科技导报. 2020, 38(7): 118-1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爆炸事故是乏燃料后处理设施潜在事故的一种重要类型。为汲取国外发生的后处理设施爆炸事故的经验教训,对国外有记载的11起爆炸事故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了对中国后处理设施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和缓解措施的经验反馈。经验反馈结果表明,后处理设施爆炸事故预防措施设计应关注:蒸发设备中进料TBP含量和酸度控制,避免溶解设备中意外放热反应发生,确保高放废液贮存设备冷却系统的有效性,避免硝酸类物质在贮存设备中意外蒸干以及避免人因失误;后处理设施爆炸事故缓解措施应关注:包容屏障的爆炸热荷载、爆炸力学荷载以及泄爆措施设计,高放废液应急冷却措施设计以及适宜的应急行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