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3-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2, 40(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 卷首语
  • 饶子和
    科技导报. 2022, 40(6):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的重要论断,为发展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
  • 专稿
  • 李亮
    科技导报. 2022, 40(6): 6-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缪子反常磁矩aμ=(gμ-2)/2是缪子的基本物理参数之一,它的精确测量和理论计算为标准模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费米缪子反常磁矩实验的首个实验结果表明缪子反常磁矩的测量值和标准模型理论预言不相符。该结果与早期布鲁克海文实验的结果相一致。这2个实验的综合测量结果与标准模型预言值的差距为4.2σ,这为新物理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预示着世界上可能存在新的未知粒子或者作用力。
  •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 林坚, 赵晔
    科技导报. 2022, 40(6): 12-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 石晓冬, 赵丹, 曹祺文
    科技导报. 2022, 40(6): 20-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及“双碳”战略内涵,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在碳技术系统集成、碳效益量化评估、碳目标有效实施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规划目标、规划尺度、规划视野、规划技术、规划对策等5个方面适应性转变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的特点,指出应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抓手,从资源足迹核算、全空间整体统筹、多层级有效传导和全周期系统监管4个维度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路径。
  • 臧鑫宇, 王峤, 李含嫣
    科技导报. 2022, 40(6): 30-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 朱丽, 马俊榕
    科技导报. 2022, 40(6): 38-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城市空间碳排放的数字化技术中轨迹数据挖掘是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为空间碳源和碳汇数据的准确获取和分析提供了动态数据信息平台,可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要素管控效率,促进城市领域的碳减排。基于数字化分析方法发现:生态脆弱性识别与安全格局构建是建立生态韧性城市空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碳汇过程中的同一类型内容由于地理特征不同带来误差的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城市空间碳汇精准计量需要通过宏、微观相结合,多平台、多时段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 王柳璎, 李阳力, 陈天
    科技导报. 2022, 40(6): 46-5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响应“双碳”政策,进一步明确中国寒冷地区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基于天津市91个典型滨水住区的Landsat-8遥感影像与空间环境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面状水体热环境调节作用优于线状水体,住区平均热岛强度差值达1.57℃;住区热环境与建筑密度、滨水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建筑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周边水面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周边水面率影响权重最高;不同建筑布局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点阵式住区平均热岛强度最低,围合式住区最高;当建筑密度小于19.08%,通过减小住区滨水距离、增加周边水面率能有效调节热环境。提出了改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建议。
  • 鲁钰雯, 翟国方
    科技导报. 2022, 40(6): 56-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 杨罕, 彭建标, 肖汶, 刘立军, 高健, 蒋利平, 杜俊南
    科技导报. 2022, 40(6): 67-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分析了油气公司等能源产业企业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了科技人才管理体系模型,提出了6个方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举措。
  • 综述
  • 董惠娟, 穆冠宇, 李天龙
    科技导报. 2022, 40(6): 73-8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超声悬浮传输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生化分析和先进电子制造等领域,声悬浮传输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传输形式灵活、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概括了声悬浮传输的理论基础,即声辐射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外研究,总结了不同传输方式对被传输物体的体积、传输的范围及速度的限制;分析了驻波-行波混合驱动进行超声悬浮传输可能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声悬浮传输的应用前景。
  • 刘俊先, 张维明
    科技导报. 2022, 40(6): 83-9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体系工程过程模型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借鉴MBSE思想,把能力作为体系需求分析、设计和验证评估的不变量,以架构及架构原型作为勾连体系工程各项活动成果的抓手,提出一种体系工程过程环模型,并从时间、能力、架构3个角度对过程环模型进行了分析。
  • 弓孟春, 刘莉, 王媛媛, 陈华娟, 梁效玮, 邓光璞, 朱宏
    科技导报. 2022, 40(6): 93-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任务,提出了主动健康管理(PHM)服务模式的理念。PHM是以人为本的模式,强调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旨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管理模式。剖析了中国健康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开创“主动健康模式”新时代所需要的5个发展维度,即通过提高主动健康管理素养水平,精准预测健康风险,智能预警预测健康事件,有效干预健康结局,从而促进全民健康。基于这5个发展维度,探讨了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所需的支撑条件和技术体系,包括理念变革及政策支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健康监测技术、健康行为干预技术以及推进社区示范与评价研究,总结了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学、数据生态领域、人工智能、社区实践、循证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攻关方向。
  • 研究论文
  • 刘国才
    科技导报. 2022, 40(6): 101-10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依据DoDAF体系架构框架理论,针对航天工程中的质量大数据(数据包),采用经验法挖掘出航天工程质量数据体系架构的过程模型。该过程模型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模型基本吻合,进而识别出航天质量工作恰是遵循了前馈-反馈的复合控制机制。在该机制下,进一步从4个维度选取典型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得到了关于“热词”、数据基线和质量问题预测等3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 张昊东, 赵立新
    科技导报. 2022, 40(6): 110-1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技术部已将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于科技管理,“锐科技”是科技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与传统科技类报刊、期刊的编辑手段不同,“锐科技”微信公众号在选稿和推送上有自身特点。采用后验概率主题模型对“锐科技”和其子公众号“锐动源”的稿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和挖掘,揭示了科技部官方微信选稿内容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研究科技工作者阅读偏好,展示了文章主题与读者浏览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科技类新媒体的编辑和水平,增强科技宣传效果,更好地理解中国科技管理的思路。
  • 关磊, 王宏伟, 王聪
    科技导报. 2022, 40(6): 122-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中国科协在参与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的活动中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做好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和配套基础建设,加快开展技术市场规范及相关法律政策研究。二是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参与支持政策设计,开展技术定价研究,引进专业金融资本,促进技术交易市场各主体协同发展。三是发挥中国科协的高端智库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政策咨询、科技发展预测等公共科技服务产品质量。四是培养专业的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搭建相关人才评定考核体系。五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科协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