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浏览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按学科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组合浏览
· 特刊、专题
· 高被引文章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订阅目录
· 推荐给朋友
友情链接
·
·
·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科技导报
2022年 40卷 20期
刊出日期:2022-10-28

卷首语
封面图片说明
综述
科技工作者建议
专稿
专题:深部地热储层增产技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图片说明

封面图片说明 Hot!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0-0.
全文: HTMLnew PDF  (4621 KB)  ( 28 )
摘要 ( 123 )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本土能源,在地球46亿年的演变过程中,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持续衰变产生的热量每时每刻都以大地热流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同时在地球的某此构造活动区,能量以火山、温泉、地震等形式表现出来。
卷首语

加大深部热能探采技术攻关 持续推进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

多吉, 王贵玲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1-1.
全文: HTMLnew PDF  (325 KB)  ( 53 )
摘要 ( 185 )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源安全保障形势空前严峻,能源革命的根本是低碳化革命,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必须实现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逐步转变。随着能源开发和利用绿色低碳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地热资源有望在这轮能源低碳化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稿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路径演变及发展方向

陈希, 钟钰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5-1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1
全文: HTMLnew PDF  (1115 KB)  ( 140 )
摘要 ( 237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面对国内外新格局、新形势,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不断引入和补充,持续丰富和扩宽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内涵和边界。在此背景下,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指导下中国粮食安全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意义,梳理了当前粮食安全战略的演变路径和重点转变特征,即从“顾全面”到“保重点”、从“促产出”到“强产能”、从“压产区”到“一盘棋”、从“重数量”到“提质量”、从“生产端”到“全链条”的5大转变。提出了在政策选择方面,应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建立“双碳”目标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打造立足国内生产与统筹国际资源的“双循环”体系,构建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全方位食物保障系统5方面着手,推动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工作者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科技政策回顾与未来展望

袁志彬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13-19.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2
全文: HTMLnew PDF  (497 KB)  ( 70 )
摘要 ( 148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政策。梳理和分析这些科技政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科技工作的特点和重点,更好地加快和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对党中央(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含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层面发布和出台的相关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进行梳理,把科技政策类型划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科技立法以及其他重要科技政策(包括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计划管理与评价机制改革、科技奖励、国际科技合作、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6个方面),并分别加以简要介绍和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的出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保持了高度一致和同步,是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的具体落实。展望未来,科技政策必将基于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适应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

潘教峰, 王光辉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20-26.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3
全文: HTMLnew PDF  (829 KB)  ( 105 )
摘要 ( 124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适应国际竞争、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视角,回顾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成效,具体包括:(1)放眼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意义及时代内涵;(2)从历史逻辑出发,梳理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演进历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定位和战略要求;(3)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主体、实施任务、实施路径和实施环境等;(4)从实践逻辑出发,回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涌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外创新网络布局的显著成效。

从战略思想到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

吴金希, 王之禹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27-3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4
全文: HTMLnew PDF  (500 KB)  ( 92 )
摘要 ( 104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10年。从科技思想、改革实践、创新成效等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历程和成就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科创新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促进中国在资源投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迈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展望了促进中国尽快成为全球创新强国和世界科创中心的目标,并提出了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回顾与展望

任孝平, 杨云, 李子愚, 宋雨奇, 栗俊杰, 孟繁超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33-4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5
全文: HTMLnew PDF  (958 KB)  ( 69 )
摘要 ( 235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际科技合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辩证关系,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历史必然和现实紧迫性及其对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支撑作用。梳理了中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关政策和改革举措,给出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任务部署图,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历程、主要进展和成果成效,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加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专题:深部地热储层增产技

中深层地热能取热技术研究进展

宋先知, 李根生, 王高升, 石宇, 杨睿月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42-5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6
全文: HTMLnew PDF  (2319 KB)  ( 129 )
摘要 ( 98 )
总结了国内外关键取热技术研究现状,包括对井循环取热技术、单井闭式循环取热技术、重力热管循环取热技术、单井开式循环取热技术、U型井闭式循环取热技术和多分支径向井循环取热技术,分析了关键取热技术的特点、适用条件和未来攻关方向,阐述了不同取热技术的发展阶段和应用场景,提出了面向中深层地热能高效开采的发展建议。

地热储层改造技术研究进展

原若溪, 马峰, 张薇, 朱喜, 陆川, 张汉雄, 余鸣潇, 黎楚童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52-64.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7
全文: HTMLnew PDF  (2093 KB)  ( 69 )
摘要 ( 59 )
热储强化增产技术是提高深部热储开发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高热储层的渗透性增大岩体与流体之间的传热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岩体中的热能。介绍了热储强化增产改造中酸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增产原理,梳理了国内外典型地热田开展酸化增产的相关案例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常用的酸性化学刺激剂和增产效果。

中国油区地热开发利用进展

饶松, 高腾, 肖红平, 黄顺德, 胡圣标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65-75.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8
全文: HTMLnew PDF  (3992 KB)  ( 84 )
摘要 ( 40 )
地热与石油是共生于沉积盆地的2种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与油气相关技术高度融合。中国油区地热资源丰富,拥有大量废弃钻井、地热利用市场空间巨大。梳理了中国油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现状,包括地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热地质评价技术、地热开发技术和地热利用方式等,指出其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条件限制决策者、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等挑战。提出可采用深井直接换热技术、多分支径向水平井取热技术、热电发电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技术加快油田地热开发利用。

中国中-高温地热资源勘探方向与优选靶区

姜光政, 王亚奇, 胡杰, 张超, 王一波, 左银辉, 唐显春, 马峰, 胡圣标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76-8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09
全文: HTMLnew PDF  (5040 KB)  ( 57 )
摘要 ( 119 )
进一步明确中国中-高温地热资源的勘探方向和优选靶区,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地热资源勘探,提高地热探井成功率。基于最新的地热数据库,结合区域构造-热背景,分析地热系统的热源、通道、储层、盖层及流体特征等要素,圈定了中国中-高温地热资源勘探的4大勘探方向和16个优选靶区。具体为青藏高原内带(亚东-谷露裂谷带、错那裂谷带、申扎裂谷带、东构造结、西构造结)、青藏高原外带(共和-贵德盆地、川西松潘地区)、东部区(松辽盆地、伊通断裂带、长白山火山区、渤海湾盆地及周缘、东南沿海、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和中部裂谷区(二连盆地、汾渭地堑、山西地堑)。

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改造的电磁法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黄若宸, 舒彪, 李帝铨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83-9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10
全文: HTMLnew PDF  (1503 KB)  ( 42 )
摘要 ( 54 )
从岩石受压破裂过程电阻率特性、裂缝型岩石电阻率特性、岩石电阻率与渗透率关系3个方面出发,总结了电磁法水力压裂监测评价相关的岩石物性基础研究,介绍了干热岩水力压裂现场电磁法监测应用案例。基于岩石电性基础研究总结得出:岩石在受压破裂过程中会伴随着显著的电阻率变化,且电阻率变化特征与岩石中的含水饱和度紧密相关;裂缝数量、宽度与粗糙度等都会对岩石的电阻率产生影响,影响趋势与裂缝是否含水有关;可通过修正Archie定律与Kozeny-Carman模型建立特定岩石的电阻率与渗透率关系模型。讨论了电磁法应用干热岩水力压裂监测评价所面临的难点,包括:(1)研究高温高压条件裂缝型致密岩石的电阻率性质;(2)研究高温高压条件裂缝型致密岩石渗透率与电阻率关系模型;(3)研究开发具有更高精度、更小分辨率、更强抗干扰能力及更远探测距离的电磁法探测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热采灌方案优化方法

王佳铖, 陈进帆, 赵志宏, 谭现锋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93-10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11
全文: HTMLnew PDF  (2017 KB)  ( 39 )
摘要 ( 41 )
为了解决基于数值模拟的优化方法,通常需要大量模拟计算的问题,在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性能后,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机的代理模型,以降低计算成本,然后将其与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了非均质地热储层中地热对井系统采灌方案优化方法。通过地热田对井系统的案例研究,证明了所开发的采灌方案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代理模型的采灌方案优化方法能以更低的计算成本,准确地找到给定开采井位置时最优的回灌井位置、采灌量和尾水温度。
综述

苯乙烯衍生物的γ-酮腈等系列双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王乃兴
科技导报. 2022, 40 (20): 101-11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20.012
全文: HTMLnew PDF  (4522 KB)  ( 32 )
摘要 ( 88 )
苯乙烯衍生物与醇、酮、腈、醚类等溶剂类分子的双官能团化反应,是中科院理化所王乃兴研究组近10年来发现并发展的一个游离基接力反应。对本研究组发展的苯乙烯衍生物的双官能团化反应做了系统深入的总结,分别对各个具体反应作了介绍,给出了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反应过程生成了一个持久和稳定的游离基(苯环邻位碳原子上的单电子游离基),该游离基有效地得到了苯环p-π共轭效应的稳定作用。该反应2018年起被称为Wang反应,通过一步反应能够实现苯乙烯衍生物的高值转化,对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版权所有 © 《科技导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2846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科技导报社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38113,传真:010-62138113 电子信箱:kjdbbjb@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