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1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3-11-1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3, 41(2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 卷首语
  • 潘复生
    科技导报. 2023, 41(22):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
  • 专稿
  • 杨海峰,苏布达,王东方,姜涵,姜汕,姜彤
    科技导报. 2023, 41(22):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碳收支不平衡现状与特征,提出了迈向碳中和进程的路径框架,探讨了能源系统碳减排和生态系统碳增汇的具体实施途径,并指出要强化气候变化下减排增汇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关系。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3, 41(22): 13-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实验室的规模、数量持续增长,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建议构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回收的大数据、信息化、数字技术运行管理平台,监管好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使用。
  • 刘晴
    科技导报. 2023, 41(22): 15-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充分认识科技社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维度,厘清未来发展的机遇挑战,明确转型提升的关键路径,对于推动一流科技社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智慧科协、智慧农技协、中国科技志愿服务等平台规划建设情况,从5个方面梳理了科技社团数字化转型从用户连接、到数据应用,再到生态建设的规划实施框架,以期促进科技社团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 专题: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 杨波,付辉,郭世麒,王珺
    科技导报. 2023, 41(22): 22-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生态保护作为中国海洋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总结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灾害威胁、渔业资源萎缩、海洋产业绿色发展保障不足等问题,以及海洋开发建设风险高、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缺口大的挑战。结合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密切关联,与绿色发展相互支持的特点,提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基础上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空间管控、资金保障、体系完善、碳汇市场化等角度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径。
  • 宋爽,韩建波,陈虹,杨文超
    科技导报. 2023, 41(22): 30-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近年来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中国在地质结构特点、沿海产业布局等方面具备发展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的优势。国外大量的工程应用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国内近年来也启动了工程实践。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已纳入国际公约管辖范畴,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专项管理制度。结合“双碳”目标下中国对发展二氧化碳海底地质封存的整体定位,阐述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王波,王涵韬,费炟
    科技导报. 2023, 41(22): 38-4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法统计全国及各省的铁路、航空、水运和道路的年度交通碳排放,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并使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中国交通碳排放脱钩状态。研究发现:(1)2000—2020年,中国交通碳排放总量从23774.41万t增长至139051.47万t,2004—2011年为高速增长期,2012年以后增速开始放缓;(2)2000—2020年,道路碳排放一直是中国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航空交通碳排放的占比小幅增加,铁路和水运碳排放的占比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3)2000—2020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地区的交通碳排放量持续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4)2000—2020年间,中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脱钩”的总体态势,北京、上海等省份已进入“强脱钩”状态。
  • 黄爱玲,马瑞晨, 王佳美,秦建民
    科技导报. 2023, 41(22): 47-5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物流业的绿色发展是“双碳”目标的重点关注领域。结合物流行业绿色发展内涵,研究构建了绿色物流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4—2019年中国省级尺度交通运输物流仓储行业碳排放清单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绿色物流发展指标降维形成8个影响因子,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解释中国物流行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省级区域差异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省域尺度物流业碳排放强度出现逐年弱化的聚集现象,并呈现出“西强东弱”空间分异的基本模式,因子重心表现出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趋势。其中物流粗放发展因子和物流装备因子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最强正向效应,而能源清洁化因子、货运结构调整因子和模式创新因子产生抑制效应。结合分析结果,立足各省资源禀赋及发展战略,提出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 石晓冬,杨悦,张文雍,徐彦峰
    科技导报. 2023, 41(22): 58-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超大城市作为碳减排主要阵地,在我国整体实现绿色转型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基于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双重挑战,立足“减碳”与“固碳”两大层面,构建了能源转型和资源增效共同推进、固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提升相互依托的“双碳”目标响应路径。围绕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城市更新韧性发展、生态系统提质增量、交通体系绿色重构等方面,探讨了推动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稳步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策略。
  • 方朝雄,胡臻达,陈晗施,张林垚,涂夏哲,刘宇鹏,陈伟强
    科技导报. 2023, 41(22): 67-7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电力清洁化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其核心是电源结构如何优化重构。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比了2060年福建省在3种“最优”情景下的电力能源结构及其特点。结果表明:(1)福建省当前电源结构呈现火电占主导、水电占比逐步降低、核电占比升高、风光能初具规模、生物质能仍待发展的特征;(2)未来若全省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碳排放较低的能源结构,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25500万kW,并大幅增加清洁能源和储能设备的部署力度;(3)若以电源结构丰富、配置均衡为目标,需将电力装机容量提升至18000万kW,推动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4)若形成以可控能源为主导、稳定性较好的能源结构,则需将装机容量提升至20550万kW,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部署力度大、费用高。研究发现,CCUS普及率达到82%并每年获得超过2620万t的自然碳汇“配额”是全省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并实现电力行业碳中和的关键阈值。
  • 周珺,周明生,卓娜
    科技导报. 2023, 41(22): 77-8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已成为构建国家竞争力、助推经济绿色发展的先导力量。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绿色转型是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论述了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赋能传统产业和促进各产业之间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及战略布局;结合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实践展开思考并提出建议。
  • 综述
  • 郭军,昝若怡,文虎,王凯旋,金永飞
    科技导报. 2023, 41(22): 83-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煤矿采空区复杂环境受限空间煤温的快速精准量化识别是世界性难题。针对现有煤火探测技术存在的局限,归纳了煤火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较为主流的采空区松散煤体隐蔽高温点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测温与非接触式测温2类;梳理了声学测温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声波的温敏特性及声波的传播特性,总结了燃烧音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燃烧音是如何产生的、不同条件下的燃烧音频率,以及基于燃烧音识别的火灾探测技术;通过研究不同频率外加声波在升温松散煤体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不同实验条件对外加声波与燃烧音“双源”复合声波传播规律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一个新型的煤温感知技术的构想。
  • 论文
  • 刘建,李月丽
    科技导报. 2023, 41(22): 91-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VN16和FeV80两种钒微合金化方式冶炼了4种不同钒、氮含量的试验钢,研究了钒、氮含量对高强度热轧钢板微观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在氮含量很低的情况下,钒微合金化钢的铁素体晶粒较粗大,增钒虽能细化铁素体晶粒,但细化程度并不大;钒氮微合金化钢的铁素体晶粒较细小,增氮能明显细化铁素体晶粒,氮含量越高,细化程度就越大,氮含量是影响铁素体晶粒细化的主要因素。在钒微合金化钢中,第二相颗粒主要在铁素体中析出,起到强烈的析出强化作用,细晶强化作用相对较弱,造成增钒时钢的强度明显提高,而韧塑性有所降低;在钒氮微合金化钢中,增氮能有效促进第二相颗粒在奥氏体中的析出,明显增强钒的细晶强化作用,减弱析出强化作用,使钢的强度得到提高的同时,韧塑性也有所提高,氮含量越高,这种强化效果就越显著。
  • 科技人文
  • 张航,张洪光,聂馥玲
    科技导报. 2023, 41(22): 98-10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梳理了民国时期科技政策与民间技术爱好者群体共同影响下无线电爱好的独特发展历程,分析了爱好者希望顺利开展研究的愿望与当时政府怀疑和限制为主的科技政策间的矛盾,展现了由爱好者自发生成的民间力量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矛盾,使无线电爱好获得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表明,在一些特殊时期,民间学术界与政界会存有不同科学观;当二者存在矛盾,民间社会重要科技群体与当时政府管理之间即会产生复杂互动;民间技术爱好者群体有能力针对政策阻碍进行反馈与协调,从而推进科技进步。此外,提出了鼓励与规范并存的科技政策能推进技术爱好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