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37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19-08-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19, 37(1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70年探索,中国形成了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中国应急管理统筹在应急管理部,它整合了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
  • 卷首语
  • 陆林
    科技导报. 2019, 37(16):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儿童和青少年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截至2017年,中国0~14岁儿童和青少年有2.3亿,占总人口的16.8%。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智库建议
  • 范唯唯, 杨帆, 韩淋, 王海名
    科技导报. 2019, 37(16): 6-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月球是当前深空探索与开发的焦点。近年来,俄罗斯出台了围绕月球探索与开发的多项政策并制定了本国月球计划,以月球无人探测器为先遣,继而开展载人登月,最终实现月球基地永久驻留的发展路线日渐清晰。从战略规划、实施阶段、配套技术能力等方面,探讨了俄罗斯月球探索与开发计划,综合判断发现,俄罗斯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月球基地做出明确建设规划的国家,并在有意愿参与国际合作月球轨道平台项目的同时,制定了本国月球轨道站计划且稳步推进相关技术开发工作,为俄罗斯未来在月球探索与开发领域可能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 专题:现代应急管理
  • 吴波鸿, 张振宇, 倪慧荟
    科技导报. 2019, 37(16): 12-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分类管理为主、临时机构牵头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实践、完善与反思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回顾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 周丹, 李季梅, 姚晓晖, 陈安
    科技导报. 2019, 37(16): 2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在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升应急响应和实战能力,强化应急科技和信息支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基于国家重点发展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明了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基于拓展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建立了单向静态模型和动态反馈模型,理清了构建应急产业体系4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依照范式的逻辑内涵,对照4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将政策、产品、技术、服务和教育5大体系囊括其中,提出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框架思路。
  • 陈安, 冯佳昊
    科技导报. 2019, 37(16): 30-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是分析全国不同地区应急管理成效、总结应急处置经验的重要环节。从“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过程出发,对全国各省市及自治区应急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德尔菲法设置指标、专家打分法对各区域进行评分并排名,生成2018年度全国31个省市区应急表现能力排名。分析了各省市应急管理流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 李玟玟, 王媛, 陈安, 陈晶睿
    科技导报. 2019, 37(16): 38-4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著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
  • 牟笛, 韩玮, 陈安
    科技导报. 2019, 37(16): 48-5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应急事业的发展,应急科技作为全国应急事业的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应急科技成果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趋势。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公布了一批安全科技支撑平台,着力提升应急科技的作用。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应急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应急科技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应急科学知识与技术紧密联系,以大数据、物联网、无线通信、虚拟现实、卫星及遥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的应急科技发展,应在“一案三制”的框架下提高实际作用,整合应急科研教育力量,扩大应急人才储备,开发各类专用、兼用、关联型应急科技资源。
  • 范超, 师钰, 陈安
    科技导报. 2019, 37(16): 54-6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制”之一在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当前关于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呈现出按突发事件类型或行业划分的特征。在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对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监督与奖惩机制和终止与补偿机制对应急管理机制进行梳理与整合,设计出一套现代应急管理机制体系,从而探索新时代实现运行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路径。
  • 李季梅, 姚晓晖
    科技导报. 2019, 37(16): 64-7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安全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也关系到每个组织、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近年来对安全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明确风险管控、隐患治理、事件处置之间的关系,用系统论方法将各项工作高效衔接、将相关信息充分互链,对实现事前有效准备、事发快速响应、事中科学处置、事后即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风险-隐患-事件”的概念与管理目的辨析,给出了基于风险辨识与评估结果下的日常安全任务触发、隐患发现与上报、事件监测与处置分析框架,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技术,设计了区域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平台的架构、业务流程和主要功能模块。
  • 倪慧荟, 吴波鸿
    科技导报. 2019, 37(16): 74-8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利用面向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商业区行人交通流数据进行样本提取、预处理和建模分析的方法全过程。以北京西单商业区为例,构建了包含不同类型监测点、不同时间点的日期分组式纵向时间序列,并完成了预测建模和效果对比。研究表明,所有序列均为平稳非白噪声序列,具有相似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形式,能较好地实现对行人流量的预测。
  • 综述
  • 师蔚群, 李捷, 李晟
    科技导报. 2019, 37(16): 83-9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公众参与科研的形式正在科学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公众参与科研扩大了科学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了科学理论的传播途径、丰富了科学理论的创新形式;在方法层面,公众参与科研拓宽了科学方法的实践路径、减少了科学方法的操作成本以及普及了科学方法的研究规范。这些影响进而引发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层次、类型发生了转变。
  • 研究论文
  • 胡伟, 刘晓凤, 葛岳静, 胡志丁, 刘文新, 党琴
    科技导报. 2019, 37(16): 95-1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缘环境理论,构建了地缘环境解析框架,从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和地缘空间4个层次对美国地缘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地理环境赋予美国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条件、绝对的地缘优势和拥有世界权力的可能。美国的地缘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抗、竞争、合作、同盟等多种形式。地缘结构具有重要功能,倒三角结构、多极结构、两极结构、一超多强结构带给美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方面的地位、权力和利益,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地缘理念结构亟需更新。美国主要的地缘空间横跨北美洲、亚洲及欧洲,可划分为腹地、核心地缘空间、海洋地缘空间和外围地缘支点。进入21世纪,美国的国内、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对外关系与地缘战略也呈现出新一轮的变动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地缘环境。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构建互利共赢的“朋友圈”、制定自身发展的地缘战略等手段积极塑造自身的地缘环境,破解错综复杂的地缘环境问题,维护中国地缘安全。
  • 科技工程
  • 崔维成, 宋婷婷
    科技导报. 2019, 37(16): 108-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1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使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蛟龙号”的应用使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深海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介绍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情况以及它对海洋科技的推动作用,展望了中国海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