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2年, 第40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22-09-13
封面图片说明
卷首语
专稿
科技工作者建议
专题:压电电子学及纳米发电机
综述
研究论文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Select
封面图片说明
科技导报. 2022, 40(1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压电电子学自2007年提出以后,发展迅速,形成纳米发电机等研究领域,发现存在压电电子学效应、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光伏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及交流光伏效应等物理效应。这些效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已形成微纳医疗健康与环保产业、自供能安防监测产业、维纳能源与蓝色能源产业、自驱动传感产业以及压电(光)电子半导体产业等产业集群。
卷首语
Select
压电电子学效应及纳米发电机带来能源与传感新革命
王中林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压电电子学原创性概念和基本理论,并形成了相应研究领域
[1-2]
。
专稿
Select
“地平线欧洲”计划设计与管理的启示
南方, 沈云怡, 韩炳阳, 孟祥奎, 杨云
科技导报. 2022, 40(17): 7-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欧盟第九框架计划—— “地平线欧洲”计划于2021年启动,是迄今为止全球资助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计划。研究了欧盟在框架计划设计阶段采用的创新举措及其应用方式,提出了对中国科技计划的建议,包括加强前期研究设计、开展预见性研究、加强计划间衔接和支撑作用、鼓励“共同设计”理念、开放信息公开获取渠道等。
科技工作者建议
Select
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挑战及应对
马征远, 刘樱霞, 王琼, 桂柳鸣, 陈大明, 江洪波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5-2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全球疫情冲击的有效之策,也是基于当前全球化周期性调整新挑战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着眼于当前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政策调研、国际比较、产业案例研究等结合的方法,从长三角产业经济所面临的新环境、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产业链价值流动等角度剖析了当前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优化长三角城市间产业分工以及协作共赢的政策建议。
专题:压电电子学及纳米发电机
Select
摩擦纳米发电机表面电荷密度研究进展
周灵琳, 王杰, 王中林
科技导报. 2022, 40(17): 24-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摩擦发电机可以收集环境中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在自驱动系统、物联网和蓝色能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作为能量器件,纳米摩擦发电机的实际应用在于进一步提高功率输出,其核心在于提高摩擦电荷密度。介绍了提高摩擦表面电荷密度的技术方法,综述了提高摩擦纳米发电机电荷密度的研究进展。同时,以接触-分离模式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为例,探索了摩擦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以为实现摩擦纳米发电机超高电荷密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Select
摩擦发电机在微弱能量收集中的应用
赵至真, 甘蓝月, 胡又凡
科技导报. 2022, 40(17): 36-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的摩擦发电机是基于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相互耦合的能量转换设备,是一种可持续的、稳定的、绿色的能源供给方式。当摩擦发电机应用于各种微弱环境能量的收集时,其器件结构需要精心地设计,以满足灵敏度和效率的要求。概述了多种适用于微弱能量条件的摩擦发电机设计,分析了其工作原理与应用场景,展望了该技术未来在人体健康监测与医疗设备的发展、可持续电子系统的建立以及安全预警设备的完善等方面应用的前景。
Select
复合型能源电池研究进展
龚雪莹, 杜文倩, 郑莉
科技导报. 2022, 40(17): 46-6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单纯收集环境机械振动能量相比,与TENG相结合的新型复合能源电池能够收集多种形式的能量,具有更宽的工作频率范围和更好的输出性能。近年来,复合型能源电池逐渐向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发展。分别从TENG与太阳能电池、电磁发电机、压电纳米发电机、多种类型发电机以及其他能源电池相结合等几个类别,综述了复合型能源电池在工作模式、结构、能量输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复合型能源电池面临的挑战。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复合型能源电池需要进一步在集成化、大功率、长寿命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Select
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靳龙, 张磊, 张彬彬, 杨维清
科技导报. 2022, 40(17): 63-7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供电和高灵敏度传感的双重功能,能够在自驱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年来摩擦纳米发电机在公路及铁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车辆检测、尾气处理、振动能收集、风能收集等,分析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展望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材料、信息、电子、机械、交通等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Select
穿戴电子可拉伸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潘晓君, 鲍容容, 潘曹峰
科技导报. 2022, 40(17): 76-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可拉伸材料的出现解决了智能设备的刚性问题,使得智能设备能够实现柔弹性。综述了超薄材料、织物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可拉伸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包括超薄材料、织物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介绍了可拉伸材料在可拉伸电极、储能设备及晶体管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指出可拉伸材料存在材料导电性和拉伸性的平衡问题、可拉伸电极的不透气性和舒适度较差问题,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综述
Select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碳化性能研究进展
吕毅刚, 肖百豪, 韩伟威, 彭晖, 乔杰, 王翠, 李星
科技导报. 2022, 40(17): 94-10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碱激发胶凝材料作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在促进工业固体废料的循环使用、减少CO2气体排放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近几年针对这种材料耐久性能的研究越发受到重视,碳化作为影响耐久性能的关键因素,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碳化机理、碳化速率、碳化影响以及抗碳化性能改善方面总结了碱激发胶凝材料碳化性能研究现状,概述了目前碳化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困难。基于已有成果,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为碱激发混凝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Select
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排放和监测研究进展
陈灿, 李俊峰, 王建龙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05-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海洋放射性监测是保障海洋核环境安全的重要支撑。回顾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的放射性排放特点、监测内容和监测结果,介绍了国内外海洋放射性监测工作,总结分析了海洋放射性监测项目、监测布点、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监测数据指导核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进展,为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提供参考。
研究论文
Select
基于消息互联的无人机平台协同导航方法
李松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13-1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导航作为无人机集群平台的新导航方式,可充分利用各无人机间的消息互联融合所有平台的量测信息获取整个系统的最优估计。针对分布式协同导航算法估计精度低的问题,提出3阶段的协同导航方法,利用绝对导航输出信息作为协同导航的初始值,将相对导航输出信息作为协同导航的量测信息,构建协同导航滤波器,将各平台解算出的结果反馈到各平台自身的绝对导航,进而获取到导航信息的全局最优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基于消息互联的协同无人机集群导航方法可有效估计各无人机的导航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协同导航方法,具有更高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更能适应不同的复杂环境。
Select
基于自适应捕获算法的数字多波束抗干扰系统的应用
安浩平, 张伟, 李剑凯, 梁楠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20-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宽带多星多波束应用现状和场景,提出了数字多波束抗干扰捕获算法和高稳健性接收机整机设计实现方法。该方法基于卫星接收机,以惯导提供的航向、俯仰角和横滚角为条件,确定单约束的导向矢量,推导出空时自适应处理结构的数字多波束改进型捕获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实现了多波束数据的合理应用,能够稳定载波相位,增强空间增益,提高空域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