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4-13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2, 40(7):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挙措。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 卷首语
  • 王赤
    科技导报. 2022, 40(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科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纵览太空,是现代科技步入太空时代后迅速成长出的前沿交叉学科。
  • 专稿
  • 刘合, 张国生, 徐鹏, 朱世佳, 唐玮, 梁英波, 苏健
    科技导报. 2022, 40(7):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科技攻关散而不精、科技创新泛而不深、科研主体多而不强、基础研究稳而不活、科技成果碎而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矛盾论》《实践论》核心思想,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的“知行统一”管理模式,并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监督办法和诚信记录等4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韩国元, 冷雪忠
    科技导报. 2022, 40(7): 13-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从治理理论、现代化内涵出发,分析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时代内涵;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演进历程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战略,从攻关战略科技、坚持理念自信、培优创新文化、提升创新效能、增强国际影响、打造英才高地6个方面提出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未来的重点任务;从加强治理体系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法治建设、倡导负责任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等维度探讨了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 谢来风, 谭慧芳, 周晓津
    科技导报. 2022, 40(7): 23-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规划建设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发展战略重大调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论述了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香港北部都会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影响,剖析了其在产业空间、土地制度、发展模式、要素跨境、粤港深港合作机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国家、湾区和香港3个层面提出了推进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 专题:绿色低碳赋能碳中和
  • 石元春
    科技导报. 2022, 40(7): 36-4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业是唯一的碳汇产业,具有碳减排与碳吸存双重功能,在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中处于重要位置。农林碳中和工程是指在农田、森林和不宜农林但能生长抗逆性强的能源灌草的待开发边际性土地等3片土地上,通过科学的管理与经营,以大幅度增加碳减排与碳吸存力度的综合性工程。面积分别是1.35亿hm2、1.86亿hm2和1.44亿hm2的3片农林碳中和场具有年增汇37.4亿t二氧化碳,年增12.1亿t标煤生物质能的潜力。农林碳中和工程是集保护环境、能源换代、做强农业-乡村振兴-惠及农民于一役的国家工程,乃国之重器。
  • 程序
    科技导报. 2022, 40(7): 44-5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物质能是全生命周期分析意义上的碳“零排放”能源,然而其独特的负碳排放作用还鲜为人知。阐述了生物质负碳排放效应发生的机制,全球和中国的理论潜力;探讨了生物质负碳排放的几种切实可行途径,特别是通过减排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生物源甲烷达到负碳排放的途径;指出生物(性)碳存留远远优于地质碳封存且现实可行。国际气候变化界对包括负排放在内的生物质温室气体总体减排效应寄予很大的、甚至被称为控制全球温升1.5℃愿景“唯一”的希望。生物质对温室气体减排重大作用在中国被严重忽视的局面必须尽快改观。
  • 杨群叶, 梁彦庆, 黄志英, 崔立烨, 马万里, 葛京凤
    科技导报. 2022, 40(7): 54-6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 张紫琦, 顾阿伦
    科技导报. 2022, 40(7): 65-7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底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将在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欧盟为此提出了七大绿色行动计划和四大支撑保障措施,并特别针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欧盟钢铁减排路线图。论述了欧盟绿色新政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欧盟各个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要求,比较了钢铁减排路线图中的具体技术,讨论了欧盟实施减排的政策措施,探讨了其对我国未来的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综述
  • 兰欣, 杨安
    科技导报. 2022, 40(7): 72-8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了SCI、SSCI、CSSCI索引中1137篇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危机管理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高频共现关键词、突现词、高频共引文献等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探究了社交媒体、危机沟通等知识聚类的演进轨迹及其发展前沿。研究结果发现,有效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系统的价值,多方沟通协作的服务链与数据链并重,需要进行包容化、外围化、基层化及非行政化等战略性调整,需要对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的危机信息进行科学引导。
  • 崔祚, 何景峰
    科技导报. 2022, 40(7): 84-9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张拉整体机器人的特点,总结了现阶段张拉整体机器人典型样机的研制进展,从地面移动、空间探测和仿生领域3方面概述了张拉整体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从初始构型设计、初始预应力分析及稳定性判断、外荷载作用下型态分析、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张拉整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探讨了未来张拉整体机器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难题。
  • 研究论文
  • 范沛薇, 郝蒙蒙, 丁方宇, 王倩, 董东林, 马志民, 钱军, 李新华, 陈静, 万文宏, 赵艳, 张小波
    科技导报. 2022, 40(7): 94-9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辣木作为新中药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医药。收集了全球960条辣木分布记录,结合气候、土壤、地形和太阳辐射空间协变量,采用空间信息技术与数据驱动模型,评估了辣木全球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全球适宜种植辣木的土地资源总量约为3.61×109hm2,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和北部、非洲中部、亚洲的东南部及大洋洲北部地区。
  • 柏利, 王宇, 陈柏强, 叶选挺
    科技导报. 2022, 40(7): 100-10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多主体参与、多地域分布、多任务执行、多要素交叉融合等特征愈发显现,如何提升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成为亟需思考的议题。探究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构成与特征,并结合军事应用需求的响应与生成路径,提出了应用需求视角下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向中国“军转民”“民参军”信息推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需求视角下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信息推送机制。
  • 科技人文
  • 王瑞乐, 杨琪, 黄宝珍
    科技导报. 2022, 40(7): 107-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道德基础理论认为,人类至少进化出了5种道德基础:公正、关爱、忠诚、权威和圣洁。人们对各道德基础的看重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道德基础问卷,分别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2017年11月26日—12月7日)、暴发期间(2020年2月29日—4月30日)和暴发后(2020年7月14—16日)多次收集中国大学生的道德观数据,旨在考察疫情前后大学生道德观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疫情暴发期间,大学生对个体性(公正和关爱)和群体性道德基础(忠诚、权威和圣洁)的看重程度均显著高于疫情暴发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大学生对个体性和群体性道德基础的总体看重程度并未立即出现明显回落或进一步上升。研究结果说明,与2017年相比,大学生的道德重视程度在疫情发生后有明显上升,其背后的原因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