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4年, 第42卷, 第16期 刊出日期:2024-08-28
卷首语
专稿
专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论文
科技人文
封面下载
目录下载
全选
|
卷首语
Select
加快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有效应对塑料污染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塑料因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据统计,2015—2023年,塑料产量从3.2亿t增长到4.3亿t,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增加2倍,届时全球每年人均塑料消费量将达84.37 kg。2022年,中国废塑料产量超过6000万t,其中仅1800万t实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材料化回收利用率约为30%。大量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地膜、农药瓶、肥料袋、各种商品塑料包装等低值塑料垃圾,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专稿
Select
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特征及路径
周琳,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6):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一直循着粮食安全目标不断演进,当前逐渐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绿色生产为手段的粮食生产格局。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通过自我革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理目标,参与主体日益增加,治理手段逐渐多样,能够较好保障粮食安全水平。但针对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仍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约束导致粮食生产进入瓶颈期,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对粮食安全产生持续冲击,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耕地撂荒、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持续存在,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仍然滞后。建议发展智慧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缓解粮食系统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力,优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效率。
专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Select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
匡远配, 阳佩玉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4-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及社会环境的回顾,发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部分领先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本质、范围与对象、社会需求等内在属性特征,总结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当前还面临着“多维度”的复杂问题,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质量兴农战略,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Select
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分解与路径分析
王怡婷, 文姝蓉, 果文帅,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6): 26-3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2—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13.59%,总体上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高于面积。其中稻谷、小麦增产主要依靠单产提升,玉米、大豆增产主要依靠面积扩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增产多依靠单产提升,主销区则依靠面积扩大。当前,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稳面积和增单产的难题,一方面,城镇化加速挤占优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明显,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另一方面,粮食单产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巴西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走高质量城镇化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技术体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挖掘闲置耕地盐碱地。
Select
技术进步偏向视角下中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新路径——以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为例
孙中叶, 杨传宇
科技导报. 2024, 42(16): 40-4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粮食产能提升的理论逻辑,明确了中国未来粮食增产中技术进步的关键性作用和制约要素。通过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技术进步偏向,验证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非中性,发现各地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日趋明显。为此,应提升地区要素禀赋与技术进步适配度,全面激发粮食增产潜力。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生物育种和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投入,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激发粮食产能提升的内生动力。
Select
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
彭长生, 黄兴宇, 王澎,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6): 47-5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熵权法测算农业科技创新和粮食体系韧性,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科技创新通过降低农用化肥施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人员占比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升。因此,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速农业要素替代,推动农业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引导创新辐射和技术溢出,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韧性的良性驱动作用。
Select
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韩莉, 战炤磊
科技导报. 2024, 42(16): 58-6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分析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和现实诉求,从科技供给、科技配套、科技吸纳3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科技创新效率偏低,科技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协同合作创新不足,科技配套能力有待加强;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科技吸纳能力有待加强。重点从顶层设计、供需联动、集成融合、保障支撑4个维度分析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包括构建顶层设计机制,引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向;构建供需联动机制,激发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力;构建集成融合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功效;构建保障支撑机制,突破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约束。
Select
3个层面科技协同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
杜磊
科技导报. 2024, 42(16): 66-7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壮大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而这需要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强有力支撑。综述了中国粮食产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粮商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面临科研资源有限且分散、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科技成果应用后续服务欠缺等现实。提出应从3个层面促进粮食产业的科技协同,即科技研发的全国层面协同、科技成果应用的省域层面协同和科技服务的县域层面协同。通过3个层面的科技协同,促进现有科研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成果的高效利用,形成以科技成果加快培育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Select
减污降碳视角下的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明若愚, 李凡略, 何可
科技导报. 2024, 42(16): 72-8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减污降碳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的现实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需求的转变是推动粮食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然而,也存在政策需进一步明确化、生产者减污降碳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技术瓶颈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制定减污降碳路线图、培养生产者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建立绿色低碳价值实现机制等优化策略。
Select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许航, 刘盛, 刘磊, 刘学军
科技导报. 2024, 42(16): 82-9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遭受极端气候的严重冲击,导致全国农田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应对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从全国农业布局调整、作物育种研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壤质量优化、立法保障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农业金融服务、建立农业灾害预警系统等7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下的应对措施,并通过与《“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对比,提出了中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策略。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长期防御能力,重视气候变化给未来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Select
“双碳”目标约束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农户适应性行为
陈苏, 陈义凯
科技导报. 2024, 42(16): 91-9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提高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大程度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十分必要。基于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现状,从改进施肥方式、精准施肥、多元替代等化肥减量技术和引导农户改变种植熟制,调整作物布局、品种布局的种植技术2个方面分析了农户可采取碳减排的适应性行为。建议积极引导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鼓励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Select
欧盟食物系统研发创新支持政策的经验
崔海霞, 高一丹, 宗义湘
科技导报. 2024, 42(16): 98-1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盟高度重视食物系统研发创新。分析了欧盟食物系统研发创新支持政策历史沿革和政策架构、食物系统研发资金构成、重点支持领域和支持特征。欧盟食物系统研发资金来自欧盟和成员国2个层面,其中,《框架协议》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食物2030》为食物系统研发创新提供政策指引;食物系统研发支出不断提高,且呈现与《食物2030》优先事项和路径一致趋势;重点关注初级生产部门;注重基础项目研发以及中小企业参与。结合中国食物系统研发创新支持政策分析,提出加大研发创新资金支持、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基础研发支持和关注市场端成果转化等政策建议。
论文
Select
不同试样形状与尺寸对DZ406合金持久性能的影响
张丽, 张仕朝, 郭婧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08-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1.01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航空发动机涡轮工作温度不断升高,涡轮叶片内腔结构日趋复杂,空心内腔气冷薄壁结构要求涡轮叶片的壁非常薄。针对薄壁试样性能与标准试样相比性能可能有所改变的情况,采用圆柱形标准试样和3种不同厚度的薄壁试样研究了900℃和1030℃条件下第二代定向凝固合金DZ406的持久性能。结果表明:DZ406合金具有明显的薄壁效应,且相同温度应力条件下,试样壁厚越小,持久寿命下降越严重;断口分析表明,合金的持久失效机理由“表面氧化产生的裂纹扩展”和“内部蠕变损伤”2种方式共同作用;持久性能的有效应力与试样表面氧化层厚度的关系表明,表面氧化层厚度对薄壁试样的持久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Select
基于多尺度全卷积神经网络的核电主泵状态异常检测方法
龚安, 魏金铭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14-1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0.01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主泵状态异常检测复杂数据建模难、早期异常检出难和异常程度评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编解码器网络结构异常检测方法MSFCNAD(multi-scale FCN-based anomaly detection)。在考虑主泵状态多变量时序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编解码进行像素级训练,精准定位核电主泵状态数据的异常范围;同时兼顾主泵状态异常时段特征,提取核电主泵状态的多尺度特征矩阵,通过不同尺度的特征矩阵所检测到的异常范围分级判断其异常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真实核电主泵数据进行实验,对比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全卷积神经网络(FCN)、自动编码器(AEs)等多个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显示,MSFCNAD模型的召回率、
F
1
分数均优于文中列举的模型,分别为78.44%、80.30%,优于其他模型中最高的77.53%、69.74%,表明MSFCNAD模型比其他异常检测方法的性能更好,同时能够通过异常程度判断异常的严重性,在故障发生前优先维护,保障主泵正常运行。
科技人文
Select
人卵买卖的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
刘长秋, 左琳, 高婉琪
科技导报. 2024, 42(16): 126-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卵买卖问题引生了诸多乱象及伦理与法律争议。分析了卵买卖的乱象,总结了理论界支持和反对人卵买卖的两种现有观点;从人卵买卖违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初衷、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会引发健康风险3个维度指出了人卵买卖的伦理本质;通过介绍域外人卵买卖规制的2种基本模式,指出了我国人卵买卖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的不足;从强化生命伦理与健康教育、提升现行立法效力位阶、制定人卵管理专门法以及强化刑事立法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完善我国人卵买卖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