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42卷, 第24期 刊出日期:2024-12-28
  

  • 全选
    |
    卷首语
  • 李景虹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发攻关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 专稿
  • 白斌, 李国欣, 白雪峰, 朱如凯, 崔宝文, 雷征东, 孟思炜, 何坤, 刘合
    科技导报. 2024, 42(24): 5-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庆油田27年连续生产原油5000万t以上、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t的主要生油源岩。近年来,向深湖区古龙凹陷积极探索,2019年部署的古页油平1井等重点探井,在生油源岩获初期日产油30.5 t,日产气13032 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青山口组页岩由“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同样,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生油、储油、产油及工程改造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一是在地质研究方面,提出古龙页岩具有高生油量与低排烃效率特征,为页岩“产油”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龙页岩广泛发育的微纳米黏土有机复合孔、页理缝等孔-缝组合体系,为页岩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二是在工程改造方面,针对古龙页岩“千层饼”的复杂纹层结构,提出提升胍胶压裂液比例、使用粉砂堵塞近井微裂缝、降低段内簇数、提高施工排量、正向利用应力干扰等工程技术,实现“控近扩远”的缝网理念,提高页岩油改造规模与程度;三是在开发方面,通过压裂液弹性驱、岩石和流体弹性驱、溶解气驱量化能量的释放过程和顺序,合理控制压力、有序释放弹性能量,实现体积开发,控制递减速度。陆相页岩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从“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已获突破,未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基础理论认识、工程实践技术与效益开发方面的重大挑战。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焦德涵, 卢春房, 蔡超勋, 马成贤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3-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0.01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内涵、模式及融合机制。分析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必要性,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指出创新链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作用。讨论了大用户主导、生产企业主导、政府主导和科研机构主导等不同的创新模式,并以“复兴号”动车组和华为5G技术为例,展示了大用户和生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以解决创新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矛盾,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链的升级。最后,针对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王钊, 李莹, 刘萍萍
    科技导报. 2024, 42(24): 2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2013—2022年关键矿产相关数据,从进口依赖度、市场动态、供应风险3个角度开展定量研究,阐明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变化态势,剖析美国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手段与特点。美国约90%的关键矿产依赖进口,中国是美国的顶级供应方;约70%关键矿产的市场动态值波动剧烈,市场不稳可能放大美国关键矿产的进口风险;约32%的关键矿产供应风险值偏高或上升,且随着关键矿产的产能进一步向亚洲、非洲、南美洲的部分国家转移,地缘政治危机升级可能会加剧矿产供应风险。借鉴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态势和强化供应链安全手段,提出了谋划应对关键矿产战略博弈、增强对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力、深化海外开发合作、加强风险防控等建议。
  • 专题:热管理技术及应用
  • 常向廷, 董伟, 韩俊杰, 董进喜, 刘治虎, 赵航
    科技导报. 2024, 42(24): 30-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益于液态金属优异的导热和流动性能,液态金属对流冷却为电子器件和设备的高热流密度热管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介绍了液态金属对流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相比于传统工质,液态金属的高热导率使得对流的总体热阻更低,因此产生更好的传热效果。总结了基于液态金属对流的驱动技术、复合式冷却技术和强化冷却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简述了液态金属对流在电子设备冷却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液态金属对流冷却的发展前景。
  • 冷亚坤, 张旭, 甄华龙, 刘迎春, 王仲琦, 蒲亮
    科技导报. 2024, 42(24): 46-5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6.00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板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均温性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航天器热控的重要途径之一。吸液芯结构优化是提高平板热管流动传热性能的主要方式。在吸液芯结构设计方面,综述了高性能吸液芯结构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数值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在吸液芯表面改性方面,探讨了提高纳米结构机械稳定性、调整传热机制和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性。针对太空环境下高辐射和散热困难难题,展望了平板热管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发展方向。
  • 丁鹏, 张美娟, 张鹏博, 李萌, 喻春明
    科技导报. 2024, 42(24): 58-6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电动汽车暖风系统耗能,设计了基于废热循环利用的电动汽车多热源分布式梯级供暖系统。分析了车厢热负荷,为探讨多热源制热次序与制热量,建立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放热模型,并用ANSYS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了其放热规律。进一步考虑驾乘人员放热量对车内温度的影响,设计了热释电红外技术检测驾乘人员数量,以预估驾乘人员的放热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热源制热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设计了分布式多热源梯级协同制热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热源放热规律、环境温度及驾乘人员数量适时选择最优制热方式。开展了暖风空调系统的低温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2℃、试验工况运行2 h后,与传统电动汽车暖风相比,分别节能31.1%和63.6%,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 王振强, 狄佳, 吴杨, 李艳, 谷智, 高爽
    科技导报. 2024, 42(24): 70-7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漳州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和细微观孔隙结构测试,分析了不同特征参数随循环次数变化的演化规律,探究花岗岩在高温和液氮循环作用后的劣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和液氮循环处理过程中,花岗岩内部小孔隙呈现随机和动态分布,大孔隙呈现广泛分布;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花岗岩核磁孔隙度和峰值应变逐渐增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未经处理的花岗岩破裂模式以单破裂面的剪切或劈裂破坏为主,高温和液氮循环后的花岗岩破裂模式以多破裂面的剪切和劈裂破坏为主;矿物热膨胀系数差异及强度和孔隙结构变化是诱导花岗岩在高温和液氮循环作用下损伤劣化的关键因素。
  • 李静, 施柏源, 林梓昕, 徐苏华
    科技导报. 2024, 42(24): 79-8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对钕铁硼磁性材料进行了磁损耗产热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钕铁硼热籽在磁场频率21~29 kHz,磁感应强度2.7~3.7 mT下具有较高的产热功率,热体积功率密度在给定磁场条件下处于2.39×106~5.54×106 W/m3,并将此结果应用于磁感应热疗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单个钕铁硼热籽的有效热疗边界呈椭球形,在给定磁场条件最大有效热疗范围为短半轴12.9 mm、长半轴17.6 mm,表明钕铁硼热籽可在较低的磁场频率和磁感应强度下达到热疗所需的产热功率。
  • 综述
  • 裴雨洋, 于天水
    科技导报. 2024, 42(24): 88-9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8.0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心脏(living heart)是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脏研究相结合的全新领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心脏的生理或病理结构及功能,使之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逼真地再现活体心脏的真实活动。综述了虚拟心脏关键技术在心脏解剖结构的可视化、心脏电生理仿真模型、虚拟心脏器官级耦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虚拟心脏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制及医疗器械研发、医学教学及临床培训等方向的应用前景。
  • 贾园, 孟繁哲, 杨菊香, 李蓓蓓
    科技导报. 2024, 42(24): 96-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以其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和高的灵敏度,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作用。在介绍AIE材料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品质评估以及在食品包装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可以预见,对AIE发光材料结构的精准设计和发光性能的有效调控,可进一步拓展新型AIE荧光材料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 论文
  • 明晓冉, 李文一, 王忠彪, 田兴宇, 朱传东, 唐荣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06-1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0.0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水温观测仪器(简称测温仪)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长期以来,其缺少具有量值溯源性的现场检测方法,即移动标校方法。提出了2种测温仪移动标校方法,分别为原位比较法和恒温槽比较法,并通过现场实验初步验证了方法对观测数据连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井孔条件下,移动标校前后被测仪器观测数据的标准差接近,最大差值为-0.0002℃;示值变化量差值的最大值为-0.0053℃;干扰度(ID)计算结果均<50%。移动标校方法对仪器数据连续性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 刘元坤, 王志维, 于海宽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15-1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游离态和固定态2种情况下,菌藻单一和共生处理下小球藻-活性污泥系统的生物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微生物种群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曝气条件下,小球藻的光合作用能够为系统补充一定的溶解氧,固定化小球藻-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农村灰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为87.5%±2.89%;氨氮为65.34±2.0%;总磷为60.4%±4.29%;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s,LAS)为91.07%±2.04%),处理效果优于菌或藻的单一固定系统和游离态菌藻系统,生物积累量较其他试验组有显著性增长(p<0.05),活性污泥和小球藻共生效应明显。在半连续运行试验中,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表现出了更强的污染物去除稳定性,固定态的单位细胞叶绿素含量和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积累量分别是悬浮态的1.6和1.5倍,固定态情况下生物生长情况良好。固定态情况下,门水平的菌群在实验前后保留更多相同门类,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2个试验组中的变化趋势不同;实验过程中,LAS对菌属有较明显的富集作用,对硝化菌的活性抑制强烈,表明水中氮的去除和小球藻的生物活动有较强关联。
  • 科技人文
  • 段玥芮, 王淑红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28-13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5.00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斯塔夫·罗赫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以黎曼-罗赫定理而闻名,推动了代数几何等领域的发展。通过文献研读和历史分析,研究了罗赫的成长经历、主要成就及其影响,展示了他一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在科学研究上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在教学上认真负责、甘为人梯,短暂的一生彰显了无穷的智慧。
  • 附录
  • 科技导报. 2024, 42(24): 136-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