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效与其科技体制有重要关系。评判科技体制的优劣,往往需要使用科技体制比较观。传统的两大科技体制比较观——“外国坐标”比较观和“中国本位”比较观均只就科技体制本身而论,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因而给评判结果带来误差。“文化簇”的新比较观对评判中国科技体制更加适用。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科技成就具有紧密关联性。国家重点支持的、大规模集中的科学体制是与现代科技特征相适应的体制,是现阶段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的重要举措。
[1] 习近平.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267.
[2] 习近平.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65, 137.
[3] 罗伯特·金·默顿.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11-213, 230-234, 258.
[4] 樊春良. 建立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5):509-519.
[5] 朱佳木.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76-77.
[6] 朱丹. 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研究[J]. 中共党史研究, 2014(10):42-48.
[7]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46, 48, 62.
[8] 李孔岳.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3):88-91.
[9]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北京知识管理研究报告[M]. 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7:177-178.
[10] 刘云, 陶斯宇. 基础科学优势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路[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5):484-492.
[11]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延安时期党的重要领导人著作选编(上).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54.
[12] 马俊如. 2008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7-11.
[13] 吕薇, 马名杰, 戴建军, 等. 转型期我国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8(3):10-17.
[14] 沙伦·特拉维克. 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53-54.
[15] 毛泽东. 论持久战[C]//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469.
[16] 彭德怀. 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 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 2011:327.
[17] Lloyd G, Sivin N. The way and the word:Science and medicine in early China and Greece[M].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 席文. 论文化簇[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55-61.
[19] 李约瑟. 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176.
[20]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210.
[21] 焦光辉. 探索:经济体制的演变与博弈[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84-86.
[22] 鲍鸥. 历经百年沧桑打造科技基础——俄罗斯(包括苏联)建设科技强国之路[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5):527-538.
[23] 吴军. 全球科技通史[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390.
[24] D.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北京:世界科学社, 1982:2.
[25] 任安波. 青蒿素研究的学术共同体[J]. 科技导报, 2015(20):98-99.
[26] 习近平.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9-30.
[27] T. S.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