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5:1.
[2] 廖爱娣. 中国流动老人研究现状及展望[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3-20.
[3] 孟向京, 姜向群, 宋健, 等. 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 人口研究, 2004(6):53-59.
[4] 任远, 邬民乐.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 人口研究, 2006(3):87-94.
[5] 刘志林, 冯叶. 住房、社区与"乡-城" 移民的社会融入——基于四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规划师, 2016, 32(11):11-15.
[6] 柴彦威, 李峥嵘, 史中华. 生活时间调查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1):70-77.
[7] Cao X, Chai Y. Gender-role based differences in time allocation: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EB/OL].[2021-01-12]. http://www2.hhh.umn.edu/publications/3963/document.doc.
[8] 梁宏, 郭娟娟. 不同类别老年流动人口的特征比较——基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8, 24(1):94-108.
[9] 任远, 金雁, 陈虹霖. 多类型和具体文化制度环境下的老年人口迁移流动:一个解释性的框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4):143-155.
[10] Wiseman R F, Roseman C C. A typology of elderly migration based o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J]. Economic Geography, 1979, 55(4):324-337.
[11] 黄慧."候鸟式" 异地养老群体的养老质量研究——基于三亚市的个案分析[J]. 特区经济, 2020(4):58-60.
[12] 谢淼, 周素红. 就地老化与居住迁移:广州市中心城区老龄化地域空间格局的变化及动因[J]. 规划师, 2014, 30(10):96-103.
[13] Walters W H. Place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r-life migration[J]. Research on Aging, 2002, 24(2):243-277.
[14] 芦恒, 郑超月."流动的公共性" 视角下老年流动群体的类型与精准治理——以城市"老漂族" 为中心[J]. 江海学刊, 2016(2):227-233.
[15] 杨瑞玲. 随迁老人广场舞趣缘共同体建构与城市社区融入[J]. 人口与社会, 2018, 34(6):97-105.
[16] 赖新环, 张尽晖. 大城市候鸟式老人生活状况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西北人口, 2008(5):22-26.
[17] Litwak E, Longino C F. 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Gerontologist, 1987, 27(3):266-272.
[18] 柴彦威, 田原裕子, 李昌霞. 老年人居住迁移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3):109-115.
[19] 王世斌, 申群喜, 连茜平. 广州流动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与融入[J]. 探求, 2013(3):19-24.
[20] 谭金可, 鹿启曈. 长三角地区异地养老社会保障支持的困境及对策[J]. 科学发展, 2020(6):75-81.
[21] 高晓路, 颜秉秋, 季珏. 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1274-1281.
[22] 吴丹贤, 高晓路. 居家失能老人照护的未满足需求分析——基于空间资源链接的视角[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1):29-35.
[23] 杨帆, 杨成钢. 家庭结构和代际交换对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学刊, 2016, 38(1):68-76.
[24] 祖俊涛, 董黎明. 农村随迁老年人异地养老模式选择及其保障效果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19, 7(5):47-58.
[25] 蒋佳琪, 谢勇. 老年流动人口的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1):41-49.
[26] 周小刚, 陆铭. 移民的健康:中国的成就还是遗憾[J]. 经济学报, 2016, 3(3):79-98.
[27] 李建民, 王婷, 孙智帅. 从健康优势到健康劣势:乡城流动人口中的"流行病学悖论"[J]. 人口研究, 2018, 42(6):46-60.
[28] 韦晓丹, 陆杰华. 季节性候鸟老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7(5):99-107.
[29] 彭大松, 张卫阳, 王承宽. 流动老人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的调查发现[J]. 人口与社会, 2017, 33(4):20-32.
[30] 武玉, 方志, 刘爱华."年龄-流动" 双重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健康及影响因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 兰州学刊, 2020(1):157-171.
[31] 宋健. 流迁老年人口研究:国外文献评述[J]. 人口学刊, 2005(1):28-32.
[32] Yang J, French S. The travel-obesity connection:Discerning the impacts of commuting trip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energy expenditure and time use[J]. 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2013, 40(4):617-629.
[33] 宋江宇, 周素红, 柳林, 等. 日常活动视角下居民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以广州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7):999-1010.
[34] 李若建. 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J]. 人口研究, 1999(2):3-5.
[35] Feng J X, Dijst M, Wissink B, et al. The impacts of household structure on the travel behavior of seniors and young par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3, 30:117-126.
[36] 冯建喜, 杨振山. 南京市城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2):1598-1608.
[37] 孙樱. 我国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初探——一个小样本问卷调查的简要分析[J]. 城市问题, 2000(2):29-30.
[38] 柴彦威, 刘璇. 城市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框架与展望[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3):55-59.
[39] 张纯, 柴彦威, 李昌霞. 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4):116-120.
[40] 柴彦威.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1] 祝银, 李拉, 刘慧涵, 等. 北京市流动老人生活状况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 2010, 28(5):136-140.
[42] 程文欣, 王艳晖."随迁老人" 公共交往空间的适宜性设计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2):41-42.
[43] Kohli. Societal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Working Society[M]. Berlin:Elderly People in lndustrialised Societies, 1996.
[44] Mollenkopf H, Marcellini F, Ruoppila I, et al. Outdoor mobil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elderly people[J].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 Geriatrics, 1997, 24(3):295.
[45] Bradley D E, Van Willigen M. Mig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A growth curve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1996-2006[J].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2010, 22(7):882.
[46] 周素红, 彭伊侬, 柳林, 等. 日常活动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9, 38(7):1625-1639.
[47] Li T, Zhang Y. Social network types and the health of older adults:Exploring reciprocal associations[J]. Social & Medicine, 2015, 130:59-68.
[48] 田凯. 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 社会科学研究, 1995(5):90-95.
[49] 杨菊华.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 人口研究, 2009, 33(1):17-29.
[50] 杨菊华.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0(2):64-70.
[51] 周皓.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 人口研究, 2012, 36(3):27-37.
[52] 宋彦, 李青, 王竹影. 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综述[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4):114-120.
[53] 曹新宇. 社区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回顾与展望:以美国为鉴[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4):46-52.
[54] 姜玉培, 甄峰, 孙鸿鹄, 等. 健康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日常步行活动的影响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 39(3):570-584.
[55] Schwanen T, Páez A. The mobility of older people:An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0, 18(5):591-595.
[56] 刘璐婵. 老年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行为特征、支持体系与制度保障[J]. 人口与社会, 2019, 35(1):39-51.
[57] 宿晓乔."老漂族" 的养老尴尬问题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9(4):163-164.
[58]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American City[M]. New York:Vintage, 1961.
[59] 周素红, 宋江宇, 宋广文. 广州市居民工作日小汽车出行个体与社区双层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8):1444-1457.
[60] 陈宏胜, 吴利辉, 李志刚. 从空间隔离走向社会融合:基于居住空间的评析[J]. 规划师, 2015, 31(增刊2):61-64.
[61] Gottdiener M, Hutchison R. The New Urban Sociology[M]. Boulder:Westview Press, 2010.
[62] Sullivan W C, Kuo F E, Depooter S F. The fruit of urban nature:vital neighborhood spaces[J].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15, 36(5):67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