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

中国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进展

  • 周宏轩 ,
  • 陶贵鑫 ,
  • 徐辰 ,
  • 王昭清 ,
  • 汪秋菊
展开
  • 1.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徐州 221116;
    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 100101
周宏轩,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恢复规划、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电子信箱:zhouhongxuan@live.cn

收稿日期: 2021-03-01

  修回日期: 2021-06-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11

基金资助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20-XZ-13,2020SX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85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JC760169);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SZ-113)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China's coal mine areas: A review

  • ZHOU Hongxuan ,
  • TAO Guixin ,
  • XU Chen ,
  • WANG Zhaoqing ,
  • WANG Qiuju
Expand
  •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2. Tourism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3-01

  Revised date: 2021-06-15

  Online published: 2021-08-11

摘要

关闭煤矿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迫切需要国土空间层面的生态恢复规划指导具体的生态恢复工作。综述了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工作尺度、规划目标以及规划方法类型;总结了前期学者在生态恢复规划方面取得成果;从生态恢复规划方法、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应用及建立健全生态监测与普查机制等方面展望了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

周宏轩 , 陶贵鑫 , 徐辰 , 王昭清 , 汪秋菊 . 中国关闭煤矿区域生态恢复规划进展[J]. 科技导报, 2021 , 39(13) : 18 -28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1.13.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that damaged natural eco-environment in closed coal mine areas has been impe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 to guide concrete ac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featur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for closed coal mine areas, including scales of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aims, and methods. Then achievements made in former studi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closed coal mines are concluded. At last, four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closed coal min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re proposed, i.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census.

参考文献

[1] 袁亮, 姜耀东, 王凯, 等. 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J]. 煤炭学报, 2018, 43(1):14-20.
[2] 袁亮. 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J]. 煤炭学报, 2017, 42(1):1-7.
[3] 张农, 阚甲广, 王朋. 我国废弃煤矿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 39(5):4-8.
[4] 谢和平, 高明忠, 高峰, 等. 关停矿井转型升级战略构想与关键技术[J]. 煤炭学报, 2017, 42(6):1355-1365.
[5] 杨保军, 陈鹏, 董珂, 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4):16-23.
[6] 俞孔坚. 基于自然, 让自然做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之本[J]. 景观设计学, 2020, 8(1):6-9.
[7] 王霖琳, 胡振琪, 赵艳玲, 等. 中国煤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的方法与实例[J]. 金属矿山, 2007, 36(5):17-20.
[8] 陶贵鑫, 周宏轩, 孙婧, 等. 关闭/废弃煤矿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矿业, 2021, 30(5):10-19.
[9] 金家胜, 王如松, 黄锦楼. 城市生态的共轭调控方法——以门头沟共轭生态修复为例[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 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2010:5.
[10] 景明, 白中科, 崔艳, 等. 基于线性规划和数字高程模型的排土场复垦土方调配优化[J]. 金属矿山, 2013, 42(2):130-134.
[11] 高占平, 何永, 龙瀛, 等. 北京寨口矿区生态修复规划[J]. 矿业快报, 2008, 24(4):70-73.
[12] 王凯, 吴祥云, 谷明川, 等. 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技术研究[C]//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煤炭学会, 2011:7.
[13] 徐琳瑜, 赵彦伟, 刘桂友, 等. 板集矿区生态恢复规划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5):152-155.
[14] 林祖锐, 常江, 王卫. 城乡统筹下徐州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10):91-95.
[15] 蔡庆华, 吴刚, 刘建康. 流域生态学:水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一个新途径[J]. 科技导报, 1997, 15(5):24-26.
[16] 吴钢, 赵萌, 王辰星.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23):8685-8691.
[17] 许杨, 纪道斌, 何金艳, 等. 基于生态修复治理下的茅洲河流域生态分区[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4):8-15.
[18] 郑建英, 卢春英, 张盛钟. 九龙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与评价[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8):115-119.
[19] 蒲勇平. 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22(5):9-11.
[20] 彭苏萍, 毕银丽. 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J]. 煤炭学报, 2020, 45(4):1211-1221.
[21] 王双明. 科学施策,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新格局[J]. 科技导报, 2020, 38(17):1.
[22] 王金南.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 科技导报, 2020, 38(17):6-7.
[23] 赵冰清, 白中科, 郭东罡, 等.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人工林下植被发育动态[J]. 地学前缘, 2020, doi:10.13745/j.esf.sf.2020.10.18.
[24] 杜青松. 内蒙古扎赉诺尔矿业遗迹资源禀赋与保护再利用研究[J]. 中国矿业, 2020, 29(1):68-74.
[25] 谢和平, 高明忠, 刘见中, 等. 煤矿地下空间容量估算及开发利用研究[J]. 煤炭学报, 2018, 43(6):1487-1503.
[26] 李庭, 顾大钊, 李井峰, 等. 基于废弃煤矿采空区的矿井水抽水蓄能调峰系统构建[J]. 煤炭科学技术, 2018, 46(9):93-98.
[27] 张杰, 田蜜. 被遗忘的工人村落:四川芭蕉沟村空间解析[J]. 规划师, 2018, 34(3):147-148.
[28] 胡振琪. 再论土地复垦学[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5):1-8.
[29] 桑李红, 付梅臣, 冯洋欢. 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8, 46(2):243-249.
[30] 李晋川, 白中科, 柴书杰, 等. 平朔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 科技导报, 2009, 27(17):30-34.
[31] 王颖, 冯仲科. 平朔矿区开采受损及治理区土壤养分特征对比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1):91-97.
[32] 周宏轩, 孙婧, 常江, 等. 基于政策导向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煤炭, 2019, 45(6):13-17.
[33] 胡振琪, 邵芳, 多玲花, 等. 黄河泥沙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及实践[J]. 煤炭学报, 2017, 42(3):557-566.
[34] 汪秋菊, 刘宇. 废弃矿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战略与政策建议[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 39(5):25-30.
[35] 曹希绅, 金兴, 程国明. 开滦煤矿唐山矿区与遂昌金矿矿山环境治理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矿业, 2018, 27(6):74-79.
[36] 马中军. 开滦煤矿工业遗产景观营造[J]. 工业建筑, 2017, 47(5):52-55.
[37] 范薇, 孙超. 北京门头沟区煤炭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 中国煤炭, 2018, 44(8):40-43.
[38] 罗萍嘉, 梁晓涵. 沿津浦铁路煤矿工业遗产廊道构建[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0, 40(4):153-159.
[39] 霍冉, 徐向阳, 姜耀东. 国外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J]. 煤炭科学技术, 2019, 47(10):267-273.
[40] 武志德, 郑得文, 李东旭, 等. 我国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及建议[J]. 煤炭经济研究, 2019, 39(5):15-19.
[41] 刘峰, 李树志. 我国转型煤矿井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向探讨[J]. 煤炭学报, 2017, 42(9):2205-2213.
[42] 成方晔. 煤矿废弃地的景观重建[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3.
[43] 王莹, 刘雪美.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1):90-94.
[44] 韩巍. 独特的工业景观——析德国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遗迹的景观形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9, 32(4):124-130.
[45] 白杨, 王忠杰, 顾晨洁. 转型发展阶段城市生态修复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 2016, 40(增刊2):19-24.
[46] 王如松, 欧阳志云.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3):337-345.
[47] 李果, 王百田. 区域生态修复的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6):284-288.
[48] 孙然好, 李卓, 陈利顶. 中国生态区划研究进展:从格局、功能到服务[J]. 生态学报, 2018, 38(15):5271-5278.
[49] 赵燕菁. 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架构[J]. 城市规划, 2019, 43(12):17-26.
[50] 朱雷洲, 谢来荣, 黄亚平. 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J]. 规划师, 2020, 36(8):5-11.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