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科研管理
    田军;葛新红;程少川;汪应洛
    . 2005, 23(0507): 71-75.
    从政府宏观管理、产业(行业)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调配与防洪、生态环境控制、金融投资决策以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等6个层面对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我国学者在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主要成就;分析了目前国内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及其研究动态,并进一步探讨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领域。
  • 科研管理
    宁钟;张英
    . 2005, 23(0507): 76-79.
    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减少协调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力,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为生产过程的可分拆性和产品的可运输性,充分条件则为集群的较长的价值链、集群企业异质的能力、网络创新和快速变化的市场,为集群政策和管理提供了一个较精确的判断依据。
  • 科研管理
    孟凡臣
    . 2005, 23(0506): 42-4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知识管理是企业如何保持长期有效发展的中心问题。主要分析了企业知识与竞争力的关系、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影响因素,阐述了知识管理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 科研管理
    朱九田
    . 2005, 23(0506): 45-47.
    介绍了拟成果购买制及其制度框架,指出其管理模式是一种目标管理,阐述了我国现行科研资金投入体制的过程管理模式。并且对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机会的均等程度、科研经费在不同对象间的投入比例、遏制项目申请中腐败因素的程度以及科研激励重心等问题上作了对比。
  • 科研管理
    吕爱霞;卫民堂
    . 2005, 23(0506): 48-50.
    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拓展到战略层面的一种运用,特别是延伸到生产上游的采购和下游的销售,成为一个系统;两者呈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两者的结合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 科研管理
    翟丽;胡日新;徐建
    . 2005, 23(0506): 50-54.
    首先回顾了关键成功因素的有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IS/IT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论模型,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出我国IS/IT项目的14个关键成功因素,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 科研管理
    翟丽;邢亚男;徐建
    . 2005, 23(0505): 43-45.
    在对项目成功标准的有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IS/IT项目成功标准模型,该模型包含3个层次:核心层、拓展层和延伸层,并通过实证分析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 科研管理
    顾唯明
    . 2005, 23(0505): 46-49.
    从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管理出发,列出了许多中国21世纪初的重要大型复杂系统建设项目,并对其中的若干关键项目进行了评述。这些关键项目是:民用喷气飞机,长寿命高可靠性通信卫星,百万千瓦核电站,准高速和高速铁路,以及西气东输工程。最后,给出了几点思考。
  • 科研管理
    龙如银;刘传哲
    . 2005, 23(0505): 50-53.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DEA模型),对2002年我国50个矿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不同空间分布(东、中、西部)和不同类型矿业城市之间(煤炭类、石油类、金属类、综合类)投入产出具有较大的差异,城市投入要素的效率发挥也不尽相同。对2002年非有效的46个城市进行了投影分析,其结果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科研管理
    孙中峰;崔志明;万劲波;浦根祥
    . 2005, 23(0504): 37-39.
    当前,技术预见正逐步成为许多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开展与制定,技术预见的重要性将日益凸现。而阿基里斯悖论作为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个重要数学命题,一直影响着现代数学和物理的发展。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技术预见的战略本质、技术菜单的产生以及阿基里斯悖论的游戏规则进行分析,阐述了技术预见产生阿基里斯悖论的可能性,同时对避免其产生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 科研管理
    谈毅
    . 2005, 23(0504): 40-43.
    建构性技术评价扩大了新技术的设计范围,其核心思想是扩大技术决策的基础,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开展团体间的互动交流。分析了这种技术评价范式的起源、内涵、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认为与传统的技术评价相比,建构性技术评价不仅仅是一种新形式的技术评价,还是一种新的技术管理范式。
  • 科研管理
    马成樑
    . 2005, 23(0504): 44-47.
    从企业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企业生态系统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在对企业群一般分类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结构标准,把企业群分为卫星式结构、网状式结构和平台式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协同理论对企业群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取得企业群协同效应的具体措施。
  • 科研管理
    张越;鲁明中
    . 2005, 23(0503): 57-60.
    垃圾综合管理(IWM)模式代表着垃圾管理的方向,对中国垃圾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阐述垃圾综合管理模式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垃圾综合管理的涵义和基本原则,并就其实施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在中国的应用做出了评价。
  • 科研管理
    俞东慧;方针;黄丽华
    . 2005, 23(0503): 60-63.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许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变革的挑战,许多公司着手进行变革项目,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真正能够通过变革实现管理创新的企业寥寥无几,有效地实施流程变革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又使得流程变革困难重重。针对实施流程变革的困难,系统地分析了流程变革管理的概念,影响实施流程变革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提出了一个影响流程变革管理的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以期为企业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 科研管理
    方针;俞东慧;黄丽华
    . 2005, 23(0502): 55-57.
    信息技术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用户的接受和正确使用。技术、用户以及技术与用户的相互作用 3 方面因素通过用户的技术知觉影响用户的技术接受程度。在信息技术实施的不同阶段,通过管理用户期望、减少用户对于变化的抵制以及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用户的技术接受,充分实现信息技术的价值。
  • 科研管理
    张文贤;李利
    . 2004, 22(0412): 36-41.
    培训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无论是股东、经营者,还是受训人员,都非常关注培训产生的效果。早期的培训效果评估理论还主要是定性评估,而现在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受训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行为的改变,开始更多地关注货币化的结果,了解和掌握培训的投资回报。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培训投入产出的评估研究,提出了诸多评估方法,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计量模型、Cohen的培训效用公式、Phillips的基于培训结果的投资回报率模型等。在研究国内外众多文献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了培训效果评估以及投资回报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培训效果评估、投资回报率研究以及评估实证分析3个方面,揭示培训投入产出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研究前沿,同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科研管理
    庄玉良
    . 2004, 22(0411): 51-53.
    上世纪末以后,基于Web的信息系统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引起了学者和企业的关注。从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传统信息系统变革的动因,介绍了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结构与要素以及基于Web的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并讨论了Web仓库的概念及其应用。
  • 科研管理
    孙蔚
    . 2004, 22(0410): 34-37.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虚拟经济和虚拟企业已较为发达,我国正在迅速工业化,部分发达地区正处于进入知识经济的准备阶段,因此,分析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组织形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综合与评价近年来有关虚拟企业论述的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科研管理
    宁晓倩;王其藩
    . 2004, 22(0409): 54-57.
    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是决定项目复杂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地描述了项目过程,并模拟研究了项目中各变量,特别是返工对项目时间和成本的影响,弥补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的不足,在帮助项目管理者确定目标时间和成本方面有实践意义。
  • 科研管理
    武忠远
    . 2004, 22(0409): 58-60.
    由于受软、硬环境条件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匮乏,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以及科技援建人才的便利条件,致力于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大力培育和有效利用各类实用科技人才,实现实用科技人才本土化。
  • 科研管理
    孟凡臣;孙逢春
    . 2004, 22(0408): 32-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战略联盟成为企业间重要的合作形式。技术的复杂性以及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也使国际战略联盟成为大型R&D项目的合作形式。本文主要从国际合作联盟的原因、形式出发,介绍了国外大型R&D项目的合作形式,并论述了国际合作联盟对我国重大专项的重要性。
  • 科研管理
    吴岩;曹卫平
    . 2004, 22(0408): 36-38.
    本文通过对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两种理论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从理论的高度指出二者的交融之处,以及两种理论在前提假设、动力模型、管理方式和发展历程上的相异之处,由此提出将两种理论进行整合的设想,并得出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启示。
  • 科研管理
    杨蕴石;徐枞巍
    . 2004, 22(0407): 51-53.
    本文对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CreditMetricsTM、KMV系统、CreditRisk+、CreditPort鄄folioView及其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了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以及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和方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4个新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框架和思路,将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 科研管理
    佟石;司春林;赵明剑
    . 2004, 22(0406): 59-63.
    本文在现有研究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技术创新流程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医药企业R&D组织模式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层级演进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组织模式的匹配。
  • 科研管理
    吕凌峰;刘颖勃;方晓阳
    . 2004, 22(0405): 37-39.
    本文通过具体数据分析了美国国家卫生部和基金会在政府对高校资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比分析了美国卫生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高校不同学科的资助特点,以期对我国科学基金管理提供借鉴。
  • 科研管理
    李春景;徐飞
    . 2004, 22(0404): 21-24.
    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正处于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伴共生的特殊时期 ,“聚”、“散”共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环境科学多学科发展、跨学科交融的具体分析 ,以及相应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考察 ,试图揭示现代科学聚散共生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规律。
  • 科研管理
    王国进
    . 2004, 22(0404): 25-29.
    鉴于学术界对知识经营研究的严重不足 ,本文深入探讨了知识经营的概念与内涵 ,并通过其与传统经营、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生产的比较研究 ,进一步揭示了知识经营概念的独特内涵 ,以及它作为管理科学研究新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 科研管理
    林莉
    . 2004, 22(0404): 29-32.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时代 ,知识资本正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由于知识的特性 ,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所需的知识资本困难重重 ,知识联盟已成为企业持久成功的现实选择 ;而知识转移正是知识联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往对知识联盟的探讨往往着眼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 ,对于组织间尤其是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探讨较少。本文在对知识联盟及知识转移一般过程论述的基础上 ,对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做出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克服障碍的几点建议。
  • 科研管理
    王国进;王其藩
    . 2004, 22(0402): 37-39.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呈现的3个主要特点 :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日趋丰富,比较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的关系,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时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构建新的评价模型,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必然趋势
  • 科研管理
    万劲波;孙中峰;全利平
    . 2003, 21(0312): 12-15.
    目前, 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订新时期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各地随之也要制订地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如何立足新的战略起点, 根据未来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 研究促进国家和地区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政策与途径, 已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技术战略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目标所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关键领域所确定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技术战略和技术政策是不可分的, 在科技管理决策中, 不仅需要考虑科技自身的发展, 还要考虑本国和本地区的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等诸多方面。
  • 科研管理
    李龙一
    . 2003, 21(0312): 16-19.
    科技资源配置问题, 无论在国外还是我国, 都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和研究。西方国家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由政府来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科技资源配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后, 在经济趋向一体化, 技术研发、生产经营趋向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通过产业调整、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 就是必然的选择。而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诸多问题, 如资源分散、存量未活、增量上不去、政策不配套, 使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优化、增强地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功能远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 科研管理
    许小英
    . 2003, 21(0312): 19-21.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 它以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的特点, 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软件产业将是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发展软件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见表1)。但是如果纵观国际市场, 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规模在全球软件总产值中的比例是非常小的。2001年全球软件以及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6219亿美元。其中我国软件销售额为97亿美元, 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6%, 仅相当于美国的1/40、日本的1/7。
  • 科研管理
    张改清;陈华超
    . 2003, 21(0312): 22-24.
    印度软件业的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据印度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统计, 整个90年代印度软件产业每年以46.5%~66.5%的速度增长, 软件业产值从1988~1989年度的2000万美元一跃增长到1999~2000年度的56.5亿美元, 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850亿美元。在印度软件公司中, 已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可; 在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可的最高级别CMM5级的全球72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中, 有45家是印度公司。
  • 科研管理
    李喜先
    . 2003, 21(0311): 28-31.
    在严格的意义上, “创新”一词是指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人类活动, 并有成与败两种可能。众多创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系统, 称为创新系统。与任何其它系统一样, 创新系统有结构和功能, 并不断地演化, 其中元创新(meta -creativity或 -innovation)乃创新之首, 即创新中之创新、起支配作用的创新, 它是指导如何创新的高层次的创新。只有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创新系统, 才能充分发挥创新功能, 使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在人类发展史上, 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 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发生巨变皆发端于创新。
  • 科研管理
    范英;魏一鸣;郑永和
    . 2003, 21(0311): 32-34.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评价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也是国际科技界公认的科学评价的最重要的方法, 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特别是在各国基础科学研究资助部门, 多数都采用同行评议方法作为遴选资助项目的基础。正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科学质量的评估》中所指出的: 同行评议“是影响确定诸如谁学、谁教、谁领先、谁将进行科研工作, 以及什么结果应被发表和应用等一系列关键决策的基础”。尽管这是一种主观的方法, 但是由于科学家形成了较高的科学道德水准, 使得同行评议制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评价制度,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取代它的更好的评价方法。
  • 科研管理
    金占明
    . 2003, 21(0311): 35-38.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其中已有一些咨询公司和机构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 而且影响在日益扩大。我国管理咨询业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经济近20年高速发展和企业界对智力投资日益重视的产物, 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 咨询公司和机构的咨询活动已成为我国企业了解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新动向的窗口。然而, 毋庸讳言的是, 我国管理咨询业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焦虑的问题, 面临规范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国外咨询公司全面角逐的挑战。
  • 科研管理
    彭斌
    . 2003, 21(0311): 38-40.
    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每项技术都有其创生、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 都要被后继的更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替代[1]。而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在面对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需要有利的环境支持。如何选择、培育新技术而不至于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是原有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但是伴随着新旧技术交替发展, 在持有新技术的新公司的攻击下, 许多原有的主流公司销声匿迹。
  • 科研管理
    曾莉;赵定涛
    . 2003, 21(0311): 41-42.
    长期以来, 我国科研院所存在数量多、类型杂、规模小, 且管理不规范、研究领域重叠、科研成果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整改, 部分科研院所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转制成了企业。研究院所改制为企业后的首要问题是直接面对市场, 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生存。而要生存就必须在发展目标、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员心态等方面作较大的调整, 并着眼于研究院所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进行全方位的企业化结构调整和重组, 构建全新的产权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组织框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改制研究院所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 科研管理
    崔志明;浦根祥
    . 2003, 21(0310): 12-15.
    原创活动既可以发生在最前沿的基础性研究地带, 即高岸区; 也可以发生在最接近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地带, 即低岸区; 还可以发生在中间地带。就高岸区的原创活动而言, 它可以直接引发新学科的诞生, 进而诱发新产业的崛起, 直至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因此, 围绕着原创活动、原创能力的研究, 尤其是围绕着高岸区的原创能力的研究, 通常被认为是关系到国家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最具战略高度的研究, 特别是当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小康目标, 并继续朝着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上努力时, 基于最高战略开展对原创力问题研究, 尤其是高岸区的原创力问题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 科研管理
    赵明剑;司春林;佟石;马玲
    . 2003, 21(0310): 15-20.
    一般来说, 关于价值网络的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 重点研究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之间的相互价值关系, 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关系”。企业内部也存在价值网络, 这个内部的价值网络比外部价值网络要细微、复杂得多, 它涉及企业内部各个方面因素, 并且与外部价值网络相互匹配、作用, 共同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的技术管理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流程和组织来实现。这种流程和组织在企业技术管理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磨合、融会和改进, 最终在企业内沉淀形成一种类似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构成企业内部员工普遍认可的内部价值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