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书评”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书评
杨联陞、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
任增强
科技导报. 2019, 37(9): 94-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19.09.013
摘要
(478)
PDF全文
(576)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54年,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的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图1)的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多卷本的著作,上迄中国上古时期,下至明清之交欧洲传教士来华,涉及科学思想史、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众多中国科技门类,又加之是出自外国学者之手,可谓是史无前例,故而《导论》卷甫一出版便引发了海内外学界的瞩目和评论。
Select
书评
诠释传统科技 提高文化自信——读《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有感
王洪鹏
科技导报. 2018, 36(1): 211-212.
摘要
(397)
PDF全文
(132)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导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长期盛行。因此,中国有一些学者"言必称希腊",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也没有科学家。读一读《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这本书,这些学者应该会改变观点,即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也有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
Select
书评
数学学派研究的一部佳作——《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研究》评介
王淑红
科技导报. 2017, 35(24): 95-96.
摘要
(407)
PDF全文
(138)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4月,徐传胜教授的《圣彼得堡数学学派研究》问世
[1]
。这是继《从博弈问题到方法论学科——概率论发展史研究》之后,他在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第2部学术专著,全书共37.8万字。
Select
书评
风起喜人——评张冉科幻文集《起风之城》
姚利芬
科技导报. 2017, 35(23): 112-112.
摘要
(446)
PDF全文
(104)
HTML
可视化
收藏
起家"于网络文学写作,因偶然的机会开始科幻写作的张冉,是80后科幻作家中入行较晚的一个。或许得益于自幼对文学的兴趣,以及长期以来笔耕的浸润与锤炼,他的起点很高,大概是近几年出道的中国科幻作家新人中实力最强的。2013年11月,第2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成都颁奖。当时尚算新人的张冉以科幻处女作《以太》摘取了分量最重的"杰作奖",同年,这篇小说还摘得了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科幻小说金奖。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张冉发表了《晋阳三尺雪》《太阳坠落之时》《永恒复生者》等中短篇小说十余篇。几乎篇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起风之城》《大饥之年》《晋阳三尺雪》也接踵折挂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奖金奖及银河奖。
Select
书评
自然秩序的建构者——林奈
徐保军
科技导报. 2017, 35(22): 113-114.
摘要
(354)
PDF全文
(216)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博物学而言,17、18世纪是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诸多堪称伟大的博物学家在这个时期相继涌现,约翰·雷(John Ray,1627-1705)、约瑟夫·德图内福尔(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1656-1708)、瓦扬(Sébastien Vaillant,1669-1722)、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布丰(Comte de Georg-es-Louis Leclerc Buffon,1707-1788)等群星闪耀,对于自然秩序的追求是这一时期博物学家共同的追求之一。诸人之中,同年出生的林奈和布丰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位,他们的工作共同为博物学指明了方向。但就留给后世博物学的遗产而言,林奈的影响或许要胜于布丰。
Select
书评
创新设计引领未来发展——《论创新设计》推介
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17, 35(22): 115-116.
摘要
(396)
PDF全文
(125)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设计是人类对有目的创新实践活动的创意和设想、策划和计划,是将知识、信息、技术和资源转化为集成创新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应用价值的发明创造和应用创新过程。设计决定产品的功能品质、节能减排、绿色智能、工艺美学和应用价值。好设计不但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从供给侧重塑产业格局和生态,创造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设计创新的企业引领行业,设计创新的国家引领世界,设计创新引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论创新设计》一书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集中阐述了其针对创新设计的创见。
Select
书评
揭示曾被忽视的真相
鞠强
科技导报. 2017, 35(21): 144-144.
摘要
(440)
PDF全文
(126)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半个多世纪以前,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将由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置于公众的视野中,使更多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成为不朽的经典。然而令人有些沮丧的是,在该书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地球并没有变得更好,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愈发显著,生态环境的状况从整体上看变得更加糟糕。
Select
书评
有史有识,念兹在兹——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
乔世华
科技导报. 2017, 35(20): 139-140.
摘要
(579)
PDF全文
(137)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上的表现引人瞩目,刘慈欣长篇小说《三体》、郝景芳短篇小说《北京折叠》相继获得第73、74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就是明证。人们在将目光投向获奖作家作品的同时,也迫切渴望了解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前世今生。姚义贤、王卫英主编的煌煌五册总计180余万字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该书从100多年间诞生的科幻小说中精选出50余篇,汇集了数十位科幻理论研究专家的智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上述需求。
Select
书评
静谧之美——《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评介
刘星铄
科技导报. 2017, 35(19): 96-96.
摘要
(396)
PDF全文
(239)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就对人类发出这样的警告:"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时至今日,科赫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在大发展时代下的今天,人们的耳边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人为制造的声音,城市、近郊、乡村,甚至在偏远、辽阔的森林公园,都无法避免人类噪音的入侵,即使是去想象一个寂静之境也变得异常艰难。根据一份名为《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报告,噪声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杀手。然而可悲的是,面对噪音,人类逐渐失去了宁静的力量。在此背景下,生态环保主义者戈登·汉普顿和生态作家约翰·葛洛斯曼撰写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于2014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中译本,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其生动优美的叙事,为读者推开了一扇思索的大门,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破坏、噪音污染的反思;同时,也凭借其富有哲思的笔触,唤起了人们对"寂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认识。
Select
书评
世界上最老的生命究竟有多老?
周志刚
科技导报. 2017, 35(18): 96-96.
摘要
(351)
PDF全文
(158)
HTML
可视化
收藏
如果你像一棵13000年帕默氏栎树那样静观人类的万年演变,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更高寿地活到10万岁,看自然变迁,看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生生死死,又会是什么感觉?
Select
书评
走近一座更纯粹的象牙塔
鞠强
科技导报. 2017, 35(17): 96-96.
摘要
(437)
PDF全文
(97)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普林斯顿是享誉全球的学术重镇,这个美国新泽西州小城的名字之所以令学术界感到如雷贯耳,除了因为声名远播的普林斯顿大学坐落于此,还因为有一所同样显赫的研究机构也扎根此地,那就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for Advanced Study,以下称"高研院")。
Select
书评
熟视无睹的小恙引人入胜的科普
游苏宁
科技导报. 2017, 35(16): 96-96.
摘要
(428)
PDF全文
(269)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普罗大众对医学知识的关注和自身健康的追求与日俱增。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当下,出版科学性强、趣味性浓、能吸引读者关注的科普力作,无疑有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怎样才能撰写出一部优秀的医学科普作品?詹妮弗·阿克曼的《阿嚏!普通感冒的非凡生活》提供了一个范例。当笔者读完此书,才发觉身为医学出版工作者,自己竟然对感冒的认识如此肤浅。作者不愧是科普写作的高手,连感冒这样无人幸免的小恙居然都能写出洋洋洒洒的200多页。作者通过资料详实、引人入胜的作品纠正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认知,也让笔者深感在尖端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优秀科普著作对更新人们观念的不可或缺。
Select
书评
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科学教育——评《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
张煜, 白欣
科技导报. 2017, 35(15): 96-96.
摘要
(305)
PDF全文
(112)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博物馆指的是哪种博物馆?目前正在着手创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吴国盛教授认为,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3种科学类博物馆,狭义的科学博物馆则指的是科学工业博物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科学博物馆,都拥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而且其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也在被不断加以强调。
Select
书评
贪婪的大脑:意识科学的神奇与诡秘
姜永志
科技导报. 2017, 35(14): 100-100.
摘要
(350)
PDF全文
(599)
HTML
可视化
收藏
意识问题不仅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最基本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也是自然科学研究中令人着迷的研究领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表明了有意识的思维是自明的,不可置疑。然而,从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视角来看,意识仍然是大脑中最神秘的问题之一。意识研究的诡秘之处在于,它因主体的意识本身而被提出。意识之谜的独特魅力还在于“意识在宇宙中,还是宇宙在意识中”,这样一个“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谜题需要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基于大脑的意识是如何产生和如何运作的?英国的脑科学专家丹尼尔·博尔所著的《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为我们从意识科学的整合视角,揭示了意识是如何产生、运作,以及是如何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博尔的意识运作模式解释了我们的大脑为何会贪婪的寻求信息,尤其是那些具有模式化的信息,例如,当个体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通过玩游戏或者从事其他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消遣时光。在博尔看来,玩游戏这种探寻结构的行为有重大的进化意义。同时,博尔还将认知与创造力相联系,为解禁意识这一神奇与诡秘的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Select
书评
为生态文明放歌——评《第二次启蒙》
周鸿
科技导报. 2017, 35(13): 104-104.
摘要
(283)
PDF全文
(94)
HTML
可视化
收藏
笔者不久前应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建者、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的邀请,前往美国参加第11届生态文明论坛,并且作了一天的大会主席。
Select
书评
星空的视觉遗产——评《宇宙图志》
赵洋
科技导报. 2017, 35(12): 100-100.
摘要
(368)
PDF全文
(249)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天空之上是何面貌?太阳、月亮以及满天繁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人类初次仰望夜空时,心中一定会涌出许多疑问。
Select
书评
十年树木的精品研究 指点迷津的创新宝典
游苏宁
科技导报. 2017, 35(10): 108-108.
摘要
(307)
PDF全文
(97)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创新”无疑是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尽管我们知道人类的学习或创新是通过观察与模仿,凡是创新型的人才都有共同的行为及基因,然而鲜有书籍或培训课程诠释何为创新者的基因。大多数创新思维培训课程不断在赘述限制人们创新思维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地告诉人们如何植入创新基因。美国作者杰夫·戴尔、赫尔·葛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的《创新者的基因》一书,令人脑洞大开,不仅可以让读者获得许多创新方面的知识,也为读者揭示了创新者的奥秘,对指导创新实践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Select
书评
富足心态是一种时尚
赵斌
科技导报. 2017, 35(9): 112-112.
摘要
(494)
PDF全文
(132)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时尚是一种文化、艺术和工艺的短暂表现形式。
Select
书评
为博物学辩护:来自19世纪博物学家的声音
邢鑫
科技导报. 2017, 35(8): 99-99.
摘要
(370)
PDF全文
(303)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近年来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文明的局限性,有识之士开始提倡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之路。作为与数理、控制实验、数值模拟并列的自然科学四大传统之一,博物传统在科学界式微之际,却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的关注与热爱。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可谓中国博物学热的主要推手,其所主持的“博物学文化丛书”推出了不少颇受好评的书籍(如《纳博科夫的蝴蝶》《自然神学十二讲》等),最近出版的《博物学四讲》乃是《自然神学十二讲》的姐妹篇。该书篇幅不大,清楚地阐释了博物学的价值与功能。
Select
书评
追述中欧科技交流史上的先驱——评《紫禁城里的洋天文学家刘松龄》
任增强
科技导报. 2017, 35(7): 104-104.
摘要
(348)
PDF全文
(199)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与欧洲,分处亚欧大陆的两端。在舟楫不便的古代,双方之间的交往困难重重。但即便在那个时代,仍总有心怀梦想的人们,不畏艰险、披荆斩棘,跨越重洋,搭建起中欧交往的最初桥梁,斯洛文尼亚人刘松龄就是其中之一。”有学者曾如是言道。
Select
书评
夯实中国科技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评《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李军平
科技导报. 2017, 35(5): 103-103.
摘要
(374)
PDF全文
(144)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和科技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利用好全球的科技资源》一文中指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与技术优势,这符合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主创新要建立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战略思想之上。
Select
书评
以文学艺术的心灵演绎科学——评《科普美学》
马俊锋
科技导报. 2017, 35(4): 100-100.
摘要
(275)
PDF全文
(98)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由于国家的提倡与扶持,我国科普创作实践活动持续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科普作品涌现,但遗憾的是,揭示科普作品创作内在规律的相关理论探索性文章却并不多见,对科普作品进行系统地美学提炼与哲学升华的论著更是鲜有耳闻。
Select
书评
人生之旅的必经之路死亡教育的必修课程
游苏宁
科技导报. 2017, 35(3): 96-96.
摘要
(516)
PDF全文
(154)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一直向人们孜孜不倦地灌输如何吃得对、保养好、活得长的养生哲学。由于人们讳于或畏惧谈论死亡,因此几乎没有涉及临终和死亡的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短板。最近有幸读到美国作者迈克尔·R·雷明和乔治·E·迪金森撰写的关于死亡的专著《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第八版)》,本书作者是当今世界对死亡教育造诣颇深的博学鸿儒,《温暖消逝》就是他们潜心研究和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有鉴于此,该书中文版的面世恰好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必要补充。该书第一版问世距今已逾30年。
Select
书评
探索医疗的未来之路——《未来医疗: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评介
刘志远
科技导报. 2017, 35(2): 96-96.
摘要
(385)
PDF全文
(200)
HTML
可视化
收藏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各国面临不同的医疗困境。比如美国,医疗体系私有化、垄断化导致医药定价缺乏透明度,医疗费用过高,人均医疗费用高达8600美元,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倍左右,大量的个人破产缘于付不起医疗账单上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也导致很多病患无法接受诊疗。在信息发达的物联网时代,医学界正在经历一场如海啸般的变革,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医改尝试。
Select
书评
大家妙笔著文章编辑匠心传信史——《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评介
王洪鹏
科技导报. 2017, 35(1): 161-161.
摘要
(300)
PDF全文
(120)
HTML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辟有一个“人物评传”栏目,专门刊登科学家评传文章。《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通讯》人物评传栏目中精选的44篇文章汇集而成的。这些文章在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通过代表性科学家的个体故事去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反映科学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这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为读者展示了4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选择、担当、奉献甚至牺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展现出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争论与创新、梦想与奋斗、苦难与辉煌。
Select
书评
关于科学,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
李秀菊
科技导报. 2016, 34(24): 143-143.
摘要
(449)
PDF全文
(131)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早在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就给出明确答案:毫无疑问,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还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主张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随后,科学教育的价值逐渐被大众认可,人们开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0世纪初期的科学教育重点在于讲授自然科学知识;20世纪60-70年代,科学教育进入新的时期,科学教育重点在让学生理解科学方法,强调儿童通过动手在实验中寻找答案;20世纪末,2061计划影响全球,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科学教育进入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时代。时间已经进入新的世纪,人们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仍在继续。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应该怎么教和教什么,由韦钰院士翻译、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
Select
书评
三代院士话力学
王振东
科技导报. 2016, 34(23): 148-148.
摘要
(424)
PDF全文
(150)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力学是研究物质宏观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为代表的中国力学工作者在湍流理论、空气动力学、板壳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多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以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船舰、海洋平台、能源开发、高速列车、精密机械、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力学工作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Select
书评
汤姆斯河之殇——《汤姆斯河》推介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6, 34(22): 107-107.
摘要
(378)
PDF全文
(354)
HTML
可视化
收藏
汤姆斯河镇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普通小镇,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从莱茵河辗转俄亥俄河后来到了汤姆斯河镇。化工巨头的到来虽然繁荣了小镇的经济,但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染料废水肆意排放,固体废物随意丢弃,使得小镇渐渐蒙上“癌症乌云”,大批儿童被诊断出患上癌症。
Select
书评
养生不同于养身——中医养生观的正本清源之作
方霞
科技导报. 2016, 34(22): 108-108.
摘要
(255)
PDF全文
(136)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养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在我国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国人对健康和长寿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养生保健图书出版曾经一度出现乱象,以张悟本和他的天量销售读物为代表的奇人奇书非常高调地占领了大众健康或养生保健图书市场,吸引了大批跟风模仿者,对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国家不得不采取此类图书的出版资质准入制度。作为被国家赋予此类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不仅要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应该尝试为养生保健类图书的潜在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学养培育。《张琪论养生与防病》可以被认为是向社会提供兼具上述两种功能的出版物的有益尝试。
Select
书评
两面镜子中的“肖像”——《科学与人文》推介
孙红霞
科技导报. 2016, 34(21): 119-119.
摘要
(268)
PDF全文
(76)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与人文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面向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反思和讨论的关涉人类进步的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该问题的探讨对于正确理解各个时代思想冲突、社会思潮的更迭具有重要意义。
Select
书评
神经现象学:心理科学两条路线的融汇与互惠
郭本禹
科技导报. 2016, 34(21): 120-120.
摘要
(284)
PDF全文
(105)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前科学心理学的漫长历史中,心理学曾一度是灵魂的奴仆、神学的婢女和哲学的附庸。现代心理学流派萌芽于古希腊,发端于近代欧洲。古希腊心理学思想表现为存在(being)与形成(be-coming)的张力,近代欧洲心理学思想表现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到科学心理学时期就演变为冯特开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和布伦塔诺奠基的人文主义心理学两条路线的纷争。
Select
书评
生命之未来:绝境重生
王玥
科技导报. 2016, 34(19): 175-175.
摘要
(297)
PDF全文
(159)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生命的未来(The Future of Life)》是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的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著就的科普名作。2002年甫经出版便赢得赞誉一片,被评为《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网站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对其进行推荐。中信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发行了由台湾科学作家、翻译家杨玉龄翻译的版本,该版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金签奖。
Select
书评
中国信息研究的新路标
苗东升
科技导报. 2016, 34(18): 319-320.
摘要
(243)
PDF全文
(115)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与学杉交往近20年,知道他在写一本信息科学的书,期盼早点拜读。2016年4月闫氏大作《信息科学:概念、体系与展望》(下称《信息》)终于摆在案头,但年高体衰,诸事缠身,一时没有勇气开卷研读。学界朋友命我写一篇评论文章,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钟义信更将其作为任务下达于我,宣称这是中国信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还扣上一顶颇能激励虚荣心的帽子:“此文作者非你莫属”。友情难却,上命难违,闫著学术诱惑力强劲,迫我在闷热熬煎的7—8月间初读这部专著,草草“焖”出这篇文字。作者申言要把此书写成“启人心智的信息科学读物”(724页),自设标准不低。我读得不全不精,但所受启发良多,深感眼界大开,也生发出许多须商榷的问题。这恰好表明作者实现了他的初衷。
Select
书评
“老王”的科幻长征
呼思乐
科技导报. 2016, 34(16): 164-164.
摘要
(332)
PDF全文
(124)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一书不仅是王晋康创作科幻作品20年的回顾,也是科幻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因为,如果有一个人理解20年前在中国写科幻有多难,那这个人一定是王晋康;如果有一个人一直怀揣着历史感写出了科幻感,那这个人也一定是王晋康。在他创作的20年里,从中年的王工程师一直写成了“老王”,创作了无数的科幻精品。从较早创作的《生命之歌》《类人》一直写到了《蚁生》《逃出母宇宙》,他的科幻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科幻长征路。用微博贴出自己一时的科幻点子很容易,但是连续20年笔耕不辍很难;随意写写心灵鸡汤容易,提笔写出《与吾同在》难。这长年累月类似长征的创作,足显出“老王”对于科幻的热爱和执着。
Select
书评
追寻中的蝴蝶
王钊
科技导报. 2016, 34(15): 111-111.
摘要
(271)
PDF全文
(153)
HTML
可视化
收藏
纳博科夫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现代作家,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纳博科夫的著作就陆续被译为中文,直到今天,他的小说和文学批评中译本仍然层出不穷。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特别讲究细节描写,无论是小说中室内的布景陈设,还是回忆录中内心思想的细腻表述,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师卓越的语言技能和深厚的观察功力。最令读者惊奇的是纳博科夫在文学作品中对蝴蝶的描述,他似乎对蝴蝶特别熟悉,经常可以详致地描写出蝴蝶那转瞬即逝、难以捕获的美丽。
Select
书评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拥抱还是拒绝?——《人工智能时代》评介
刘志远
科技导报. 2016, 34(14): 124-124.
摘要
(325)
PDF全文
(563)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6 年正值人工智能60 周年之际,谷歌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 对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将人工智能再次推向公众的视野。这场“人机大战”引爆了人工智能与人关系的热议。而谷歌AlphaGo 的胜利,也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Select
书评
道法自然——评《生物文明论》
段依妮
科技导报. 2016, 34(13): 100-100.
摘要
(286)
PDF全文
(321)
HTML
可视化
收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万物生长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亦是如此。然而人类在掌握了改造自然的高超技术后,渐渐与自然背道而驰,导致资源、环境、生态、人类素质等问题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地球、生态环境、每种生物,甚至我们自己。
Select
书评
让科学与传播同行
王大鹏
科技导报. 2016, 34(11): 96-96.
摘要
(371)
PDF全文
(115)
HTML
可视化
收藏
虽然说"知识就是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科学并不是天然地受到普通公众的喜欢,同时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有余而信任不足,特别是体制性信任欠缺,这便会导致科学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因为公众科学知识的多寡和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之间并非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相反,信任在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倾向于从信任的渠道和信任的专家那里获取科技信息。
Select
书评
“微小的暴行”何以对抗——《微小的暴行——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对消费主义的检视
冯英
科技导报. 2016, 34(9): 126-126.
摘要
(538)
PDF全文
(247)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生活消费表现出的分散性特点并具有满足生活需求的合理性,长期以来,人们就其对环境的破坏一直报以宽容,即便将之称为一种"暴行"也只是"微小的暴行"。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环境危机已迫使人们无法对生活消费继续忽视,对消费主义进行反思,已成为检视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不过在环境问题已非常严峻的中国,这种反思的力量还很微弱,《微小的暴行——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一书,则是作者为对抗这种"微小的暴行"做出的思考。
Select
书评
迷人材料的人文情怀
问清泓, 郭宇峰
科技导报. 2016, 34(8): 104-104.
摘要
(576)
PDF全文
(5865)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多数科普作品,要么是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作报告,要么是以孩提的视角仰望着神奇的地球。《迷人的材料》一书是结合作者对材料学痴迷的感情,融合读者对科学的求知欲,追求科技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统一的框架下写成的。
跳至
页
第1页
共4页
共147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