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开放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系统工程视角解读中国巨灾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发展。首先定义了巨灾和划分标准,据此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巨灾事件。其次,采用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从发展阶段、关键活动、科学技术3个要素构建了巨灾灾后重建系统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典型巨灾灾后恢复重建的具体措施及其与人地关系演化的关联,揭示了巨灾灾后恢复重建系统的传统、可持续和智慧模式。最后从体制优势与法律保障,跨部门协调与信息共享,智能监测与精准需求评估,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巨灾救助与巨灾保险5个方面总结出中国巨灾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经验。
以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1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灾前和灾后经济、社会和制度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汶川地震对各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在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分配下,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制度韧性水平逐年提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资源分配与基础设施恢复、提升社区参与度与自我恢复能力等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社会和制度韧性,实现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此研究为政府和决策者制定更有效的灾害应对和恢复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促进了灾害管理和韧性建设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
组织韧性是组织在遭遇严重风险时维系生存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研究灾害情景下的组织韧性,目的是搭建韧性理论研究与应急管理实践的对话通道,以组织韧性研究的丰硕成果和管理启示指导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灾害情景下的组织韧性研究问题,采用Citespace梳理领域核心文献,提炼出灾害风险治理、灾害韧性的复杂系统、韧性评估、社会心理与公共安全治理、城市韧性规划、技术赋能韧性治理6大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灾害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组织韧性分析框架,涵盖灾害前的预防与准备、灾害中的快速响应与短期恢复、灾害后的长期适应与反超能力;未来研究需关注虚拟组织韧性培育、多主体协同机制优化及组织韧性动态演化机理,以应对灾害情景下的复杂挑战,为提升组织综合抗灾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洪水、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灾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合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中的关键应用,讨论了信息技术在提高灾害响应速度和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潜力,即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灾害预警的精度和响应速度,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源数据的集成应用,灾害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将得到持续提升,为社会提供更加稳健的安全保障。
巨灾之后住房恢复重建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和治理水平,既是生存基础的重建,也是社会关系和治理能力的再建,必须着眼于实现现实社会治理能力的恢复和未来再次发生巨灾如何降低损失2个层面进行谋划。从巨灾后恢复重建中政府和市场合作模式理论研究出发,提出从住房恢复重建的实践看,离不开政府和市场2方面的共同推动;市场可以比较高效地解决社会力量参与重建的激励问题;政府可以更有力地解决社会治理能力的恢复和未来的防灾减灾问题;同时,实践表明唯有政府和市场合作才能实现2方面的较优解,在“常态社会—非常态社会—常态社会再建”的过程中公平合理与和谐地处理好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在灾后住房重建过程中同步实现以城乡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的社会再建。基于住房恢复重建的2个样本地区数据分析,提出了政府与市场边界法律构造的3个经验与启示,提出巨灾后住房重建过程中应以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考量,通过建立以国家补助和市场灾后保险制度结合的灾后住房重建资金支持体系,激励企业等市场力量参与住房重建,并同步从政策法律层面对住房重建和社会再建进行双重规制。
山区地形复杂,暴雨易导致山洪暴发,洪峰汇聚到山前平原,形成严重洪涝,特别是在防灾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亟须辨识山前平原的洪涝灾害风险,以提供科学的防洪减灾指导。以2022年巴基斯坦特大洪涝灾害中受灾严重的俾路支省西北部山前平原区为研究区,从下垫面、气候2类因素选取洪水产汇流集指标,利用组合赋权规则对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作权重分配,结合不同地表类型、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构成的抗洪涝风险能力,综合计算研究区风险。结果表明基于组合赋权规则的洪涝淹没程度预测符合实际,其中预测淹没范围包含90.31% 的实际淹没范围,所得结果中极高风险主要位于耕地多、地势低、抗洪条件弱的洪水易聚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