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及获奖
发展历程
未来愿景
开放获取
作者服务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投稿说明
论文加工费
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政策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伦理道德要求
作者伦理道德要求
编辑部审查稿件要求
本刊编辑要求
本刊审稿人要求
本刊编委要求
主办方和出版机构要求
订阅指南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专题
期刊
科技导报 (7)
出版年
2022 (7)
栏目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7)
排序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全选
|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低碳韧性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鲁钰雯, 翟国方
科技导报. 2022, 40(6): 56-6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7
摘要
(685)
PDF全文
(932)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控
林坚, 赵晔
科技导报. 2022, 40(6): 12-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2
摘要
(607)
PDF全文
(622)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臧鑫宇, 王峤, 李含嫣
科技导报. 2022, 40(6): 30-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4
摘要
(585)
PDF全文
(1019)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能源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杨罕, 彭建标, 肖汶, 刘立军, 高健, 蒋利平, 杜俊南
科技导报. 2022, 40(6): 67-7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8
摘要
(558)
PDF全文
(743)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分析了油气公司等能源产业企业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了科技人才管理体系模型,提出了6个方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举措。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响应路径
石晓冬, 赵丹, 曹祺文
科技导报. 2022, 40(6): 20-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3
摘要
(488)
PDF全文
(736)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及“双碳”战略内涵,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在碳技术系统集成、碳效益量化评估、碳目标有效实施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规划目标、规划尺度、规划视野、规划技术、规划对策等5个方面适应性转变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的特点,指出应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抓手,从资源足迹核算、全空间整体统筹、多层级有效传导和全周期系统监管4个维度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路径。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城市空间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朱丽, 马俊榕
科技导报. 2022, 40(6): 38-4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5
摘要
(377)
PDF全文
(820)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城市空间碳排放的数字化技术中轨迹数据挖掘是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为空间碳源和碳汇数据的准确获取和分析提供了动态数据信息平台,可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要素管控效率,促进城市领域的碳减排。基于数字化分析方法发现:生态脆弱性识别与安全格局构建是建立生态韧性城市空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碳汇过程中的同一类型内容由于地理特征不同带来误差的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城市空间碳汇精准计量需要通过宏、微观相结合,多平台、多时段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Select
专题:“双碳”引领城乡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下寒冷地区城市滨水住区夏季的热环境特征——以天津市为例
王柳璎, 李阳力, 陈天
科技导报. 2022, 40(6): 46-5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06
摘要
(362)
PDF全文
(492)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响应“双碳”政策,进一步明确中国寒冷地区滨水住区夏季热环境特征,基于天津市91个典型滨水住区的Landsat-8遥感影像与空间环境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面状水体热环境调节作用优于线状水体,住区平均热岛强度差值达1.57℃;住区热环境与建筑密度、滨水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建筑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周边水面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周边水面率影响权重最高;不同建筑布局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点阵式住区平均热岛强度最低,围合式住区最高;当建筑密度小于19.08%,通过减小住区滨水距离、增加周边水面率能有效调节热环境。提出了改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热环境的建议。
跳至
页
第1页
共1页
共7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