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8卷, 第23期 刊出日期:2010-12-08
  

  • 全选
    |
    卷首语
  • 韩启德
    . 2010, 28(23):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栏目
  •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 2010, 28(23):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封面图片说明
  • 本刊记者 朱宇
    . 2010, 28(23):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半月科技风云
  • 文/杨书卷
    . 2010, 28(23):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栏目
  • 责任编辑 杨书卷
    . 2010, 28(23):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事件
  • 李 娜
    . 2010, 28(23):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评论
  • 责任编辑 刘志远
    . 2010, 28(23):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工作者建议
  • 文/张加延;赵 锋
    . 2010, 28(23): 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栏目
  • 责任编辑 陈广仁;赵勇(实习生)
    . 2010, 28(23):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李娜;姜晓(实习生)
    . 2010, 28(23):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高靖云(实习生);杨书卷
    . 2010, 28(23):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孙杨慧(实习生);杨书卷
    . 2010, 28(23):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专稿
  • 曹伟
    . 2010, 28(23):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百余年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者中,获奖成果出自青年时期(40岁以下)的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青年获奖者取得重大成果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选题很成功。作者发现,青年获奖者的选题类型包括7种,这些类型及其特点,对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有极大参考价值。
  • 研究论文
  • 许绍燮
    . 2010, 28(23):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型与圆弧型,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本文认为大地震发震结构可以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尺度,这些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主控着大地震发震的短临进程,对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还给出中国近年发生的数次大震(1976唐山M7.8;2001昆仑山口西M8.1;2008汶川M8.0)前呈现的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很明显它们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杨文霞;;冉令坤;洪延超
    . 2010, 28(23):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借助非静力中尺度模式ARPS,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全球逐6h最终分析资料(FNL)与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四维同化作为初始场和侧边界,每6h利用实测雨带反插调整模式初始水汽场,进行三重嵌套细网格模拟,利用模式结果研究0713号台风Wipha不同阶段暴雨云微物理过程水平和垂直特征,对了解台风暴雨不同发展阶段云结构和强降水形成机制具有科学意义。
  • 殷高方;张玉钧;王志刚;肖 雪;张 恺;段静波;赵南京;刘文清
    . 2010, 28(23):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湖泊水库严重的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华大面积暴发,已成为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实现水华暴发前后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浮游藻类种群组成、数量变化过程)的有效监测是分析水华发生的生态学机制、掌握水华的生消过程和实现水华预警的基础。本文基于藻类活体荧光光谱技术、嵌入式微控制技术和实时采集与处理技术,研发出具有实时在线监测能力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可实现不同光谱组藻类(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藻类在线荧光仪对蓝藻、绿藻和褐藻的分类测量误差均小于17.88%。同时,巢湖外场实验表明藻类在线荧光仪具有长期稳定的运行能力。具有以上指标的藻类在线荧光仪在水环境监测、水华监测预警和水质富营养化现状评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周建军
    . 2010, 28(23): 4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第I部分提出的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和问题,用相同模型研究了多种代表性措施的防洪效果,提出了应对长江中游防洪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显示,牌洲裁弯、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和南北分洪等工程和调度措施单独使用,在三峡水库提供和《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条件下都难以保证长江中游再现1954年洪水的安全。按防御1954年洪水和保障荆江安全目标,本文通过大量方案计算比较,提出基于牌洲裁弯与南北分洪组合,以适当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为调度余地的综合方案。该方案在调度和运用条件等方面有较大的安全余地,可以更好适应三峡水库等影响下长江中游的河流变化。
  • 张国一;侯加根;吴小斌
    . 2010, 28(23):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后期,厚油层内部隔夹层是造成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Velasquez油田G组厚油层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本文建立了这两种隔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模式,利用该模式开展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可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随机型3种。在分析3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别用确定性建模、物性下限值控制、条件模拟等方法预测了隔夹层的井间分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后期措施调整和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 冯向前;王 海
    . 2010, 28(23):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区间数判断矩阵的性质及排序问题。介绍了强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标准化区间数向量等概念;提出求解强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排序向量的线性规划模型,并证明了所求排序向量是标准化区间数排序向量。在此基础上给出强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的等价条件,进一步提出基于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强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的排序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及满意一致性区间数判断矩阵。
  • 龚 程;胡 林;余幼胜
    . 2010, 28(23):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圆锥状探头匀速压入准二维颗粒介质过程中所受阻力随深度的变化,发现阻力曲线在不同深度区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存在凹—凸—凹的转变。针对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现象,分析并讨论曲线凹—凸—凹转变中出现两个拐点的物理机制,认为阻力曲线的变化来源于侵入物自身的体积效应和容器底部对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一般流体的静水压力描述并不适用于颗粒介质的慢速阻力行为,颗粒介质存在自身的结构规律。
  • 杨甲山;孙文兵
    . 2010, 28(23): 6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时间测度链上的分析理论不仅有效地统一了连续分析和离散分析理论,而且在理论和实际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测度链的不同,动力方程被推广到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而时间测度链上中立型时滞动力方程的振动性与非振动性理论作为中立型动力方程定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兴趣和高度关注。本文研究了时间测度链上的一类二阶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动力方程的振动和非振动性质。首先,利用Banach空间的不动点定理和分析技巧,得到该类方程存在有界的最终正解的判别准则;其次,通过引入广义Riccati变换,借助时间测度链理论,得到该类方程振动的几个充分条件。所得结果有助于统一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有关结论。
  • 曹 渊;郭永辉;王铁良;田 宙
    . 2010, 28(23): 7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材料状态方程数据库数据量大、高度离散、分布极不规则的特点及其对插值方法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基于自然邻点插值方法的开发方案。首先论述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和Voronoi图的自然邻点插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引入线性插值、Sibson插值和non-Sibsonian插值3种插值函数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函数形式和插值格式,然后采用该方法对材料状态方程数据库进行插值程序开发并与数据库本身对比了插值效果,最后分析了3种插值函数的不同特性并实测了计算效率与耗时。大量分析对比显示,插值结果合理、计算效率较高,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材料状态方程数据库开发中。
  • 唐正宁;刘春格
    . 2010, 28(23):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喷墨印刷技术在超高频天线制作中的应用,理论上分析了超高频天线的结构、电感值和喷墨膜层厚度,由此引入分析影响墨滴铺展因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借助软件中的VOF模型数值模拟和分析墨滴速度、墨滴大小对墨滴碰撞铺展过程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只有控制好影响墨滴碰撞铺展的因素才有可能印刷出性能(导电性等)良好的超高频天线。提出了一些墨滴速度、墨滴尺寸的控制标准,如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墨滴的速度最好越小,以免发生墨滴的反弹、飞溅等不良的现象;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合适的墨滴速度大小。这些工作为分析控制墨滴铺展的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喷墨印刷技术在超高频天线制作中参数的调节与控制提供了信息。
  • 阚江明;王怡萱;杨晓微;冷 萃
    . 2010, 28(23):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计算机的植物自动识别是植物识别分类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植物叶片图像的植物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对叶片图像进行亮度校正、中值滤波和阈值分割等预处理后,计算植物叶片的偏心率、圆形性、圆形度指标、方向角、最小矩形宽轴/长轴、最佳椭圆短轴/长轴6个形状特征参数和植物叶片的二阶矩、对比度、相关、熵、逆差矩5个纹理特征参数,再使用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设计了植物自动识别的分类器。通过对3种植物的60个叶片图像进行实验,仅用植物叶片形状特征进行植物识别的平均正确识别率为70.83%,利用植物叶片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植物自动识别的平均正确识别率为83.3%,并得到了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图像的纹理特征能够提高植物自动识别的平均正确率,基于植物叶片图像的植物自动识别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植物自动识别分类系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陈明霞;朱鹤健
    . 2010, 28(23):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分形是许多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客观特征之一。根据不同地形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从漳州平原不同地域分别采集22个0~60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各粒径质量分数,结果说明变性土土壤颗粒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漳州平原变性土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漳州平原22个土壤样品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56~3.002之间,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具有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变异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与各粒级颗粒质量分数明显呈线性关系,正负相关性以粒径r=0.1mm为界,即其分形维数与r>0.1mm的颗粒质量分数负相关,与r<0.1mm的颗粒质量分数正相关。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且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随地形发生变化,表现为坡下>平地>坡上。
  • 崔田田;陈沅江;邓奇春;刘 征
    . 2010, 28(23): 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往的景观评价方法多为定性评价,主观性太强,且对景观的评价比较片面,不能反应公路景观的整体安全水平。本文将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法应用于公路景观评价中,建立公路景观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分别从公路景观的敏感性、景观阈值、景观价值及其环境质量4个方面,选用视距、地形、景观色彩、气候、生物多样性等27项指标作为物元分析模型的评价因子,以张花高速公路实测数据为例进行评价,得出公路景观所属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法克服了传统物元可拓评价在实测数据超出节域时无法计算的局限性,客观性强,评价精度高,是公路景观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今后的公路景观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许颖智;张军平;李 明;李良军;彭 立;张光银;杨 萃;周亚男
    . 2010, 28(23):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模型,研究四妙勇安汤对AS易损斑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30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主AS易损斑块模型,8周时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组、四妙组,继续予以高脂饮食;各给药组开始给药至24周取材,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检测血清MCP-1、ICAM-1、CRP含量和斑块内HSP60、TNF-α、NF-κB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内膜明显增厚、纤维帽较薄,斑块内有大量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浸润,血清MCP-1、ICAM-1、CRP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主动脉斑块TNF-α、HSP60、NF-κB表达增加。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四妙组血清MCP-1、ICAM-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对CRP水平影响不明显。斑块内TNF-α、HSP60、NF-κB阳性面积百分比均低于模型组(P<0.01),ICAM-1 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由此得出,四妙勇安汤能够稳定AS易损斑块,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实现的。
  • 周 燕;龚光彩
    . 2010, 28(23):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定量系统地评价既有建筑改造的节能效果,提出了火用分析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将能耗转换为火用,分析建筑生命周期中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大的阶段,即建材的生产阶段和运行阶段。运用该方法对宁波建筑节能改造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建筑节能改造后的生命周期内,保温材料在生产阶段的能耗需要15年才能与运行阶段节约的能耗相等,CO2排放量需要16a才能与减排的CO2量相等,但对于保温材料,其在生产阶段消耗的火用,远大于其在运行阶段节约的火用。因此,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增保温材料在生产阶段的能耗和CO2排放量不能忽略。对于建造年代久远的建筑,在进行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时,应当将改造后的节火用效果、节能效果和环境影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
  • 铁生年;李 星;马丽莉
    . 2010, 28(23): 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亚洲(青海)硅业引进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时所产生的尾气回收液相二氧化硅没有利用,而是直接被填埋,不仅浪费了能源和原材料,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角度考虑,必须对尾气进行回收再利用。本文对亚洲(青海)硅业引进西门子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尾气回收液相二氧化硅进行提纯实验。结果表明,影响二氧化硅纯度的主要因素是加热减量和灼烧减量;该样品除了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的灰分和挥发份,主要来源是除二氧化硅外四氯化硅的水解产物,还有部分硅胶,其在高温加热时失水产生二氧化硅粉,同时二氧化硅表面吸附了少量未水解的硅氯化物,在加热时挥发,本方法得到的二氧化硅含量均大于99.8%以上的粉体;从样品形貌可以看出,团聚使样品粒度增大。
  • 综述文章
  • 周素梅;任 霞;王 强
    . 2010, 28(23):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馒头是中国北方居民的传统主食,在人们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馒头品质的优劣取决于其加工原料——小麦面粉,而小麦面粉的品质则受小麦籽粒理化性质的直接影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小麦与馒头品质方面的相关研究,重点对小麦籽粒的物理、化学性状、面粉的特征品质性状等影响馒头加工品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获得馒头加工原料品种与产品间的内在关联,为小麦育种与加工业提供有益参考。
  • 韩民晓
    . 2010, 28(23): 11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智能电网的目标出发,论述了智能电网中控制技术的作用。在分析智能电网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电网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本文系统地给出了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储能技术及仿真与试验技术等与电网控制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这些技术在实现电网控制中的作用。
  • 许冰
    . 2010, 28(23): 118-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聚焦
  • 陈广仁
    . 2010, 28(23):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评论
  • 张杰龙
    . 2010, 28(23):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朱猛进
    . 2010, 28(23):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庞晓光
    . 2010, 28(23): 124-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陈广仁
    . 2010, 28(23):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杨新兴 孙静宇
    . 2010, 28(23): 12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主编心语
  • 冯长根
    . 2010, 28(23): 127-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栏目
  •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杨书卷
    . 2010, 28(23): 127-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科技评论
  • 吕群燕
    . 2010, 28(23): 12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化柏林
    . 2010, 28(23): 129-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走向职场
  • 责任编辑 朱崇开(实习生);陈广仁
    . 2010, 28(23): 1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责任编辑 孙杨慧(实习生);王芷
    . 2010, 28(23): 135-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特别栏目
  • 责任编辑 唐瑶(实习生);杨书卷
    . 2010, 28(23): 14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