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19卷, 第0101期 刊出日期:2001-01-10
  

  • 全选
    |
    科学哲理
  • 孙开逊
    . 2001, 19(010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学家同意这样一种估计:很少有 孤立的政治事件能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 生持久的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如果缺少 某几件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人类的历 史可能会面目全非。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定义,现在这种努力还在继续。可是,大家发现每一个定义都不能令人满意。后来渐渐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能下定义的,往往不下定义比下定义更好。人们倾向于以另外的方式去理解科学:不直接去定义什么是科学,而是说科学到底应包含哪些本质特征。
  • 高技术
  • 林坚
    . 2001, 19(0101):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社会信息量极为丰富,有“知识爆炸”、“信息海洋”之说。据估计,现在世界上每天产生科技论文上万篇,科技图书上千部,申请专利也达千余件。科技信息的容量每10~15年翻一番。预计到2005年人类知识比现在要翻一番,到2020年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 3~4倍.而到 2050年,今天运用的科技知识可能只占 2050年拥有量的 1%。全世界每天约有近百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在传递,并以年递增15%~20%的速度发展。 现代社会不仅信息量极大增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的内容也极其复杂、有许多信息并不是科学认识的结果.而是错误、偏见和迷信导致的
  • 郦全民
    . 2001, 19(010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代科学技术中,为了解决某一学科中的问题或催生新的学科而借用另一相关学科中业已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已经颇为常见。不过,能像人工智能(AI)学科这样,能够利用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技术科学中的如此众多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其问题的,也许尚绝无仅有。作为一门年轻而又前沿的学科,人工智能一开始便是多种相关学科和技术综合的产物。而如今乍看,许多似与其并无多少关联的学科(如物理学、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现业已,或正在用于解决AI的问题,以致几乎形成了一幅“条条道路通AI”的壮观风景。
  • 江晓华
    . 2001, 19(0101):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美国《宇航日刊》2000年4月6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在战时将控制气象卫星数据发送。1999年底,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军和航空航天局联合授予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一项“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计划合同,以设计、制造和发射下一代NPOESS卫星。该卫星系统将把国防部和商业部过去分别经管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卫星及“极轨业务环境卫星计划”(POES)卫星合二为一,同时为军、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与环境数据。在该合并协议中规定:在战争期间,国防部将拒绝向敌方地区发送NPOESS卫星获取的气象数据。
  • 工程技术
  • 沈珠江;向华龙
    . 2001, 19(0101):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对于新世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至关重要。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 26 144亿立方米水资源,但按人口平均仅约为每人27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我国平均降水630毫米,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并明显受季风强烈影响,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衡,而且一年60%的雨量集中在夏秋雨季的100天左右。这种时空不均衡降水特征经常引发不同地区发生不同的旱涝灾害。由于我国年降水400毫米的等雨量线呈一条由东北至西南的斜线,故可知北方和西北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而且受到沙漠化的严重侵袭。
  • 农业
  • 邓大才
    . 2001, 19(010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多年的农业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或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制度安排,农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近几年来农业增长势头趋缓,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这固然与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关,但是这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均衡,特别是强制性制度供给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一、需求诱导制度变迁的特点决定了 不能解决所有的农业制度供给问题 需求诱导制度变迁的主要特点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创新,其程序是自下而上的,其改革策略是边际革命与增量调整相结合,变迁路径是先易后难的渐进变革方式,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强制性制度供给长期滞后。
  • 张甘霖
    . 2001, 19(0101):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引言 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稳定而较高的农业产出;(2)对环境友好,同时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极高。我国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1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林地和草地只有全球平均的1/ 3、1/ 5、 1/ 4,且土壤退化十分严重、总体质量不高。目前人口仍以每年 1200万的速度增长,而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因而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总量的潜力很小,现有耕地土壤资源将承受越来越巨大的压力。
  • 张士功;禾军;王道龙;周应华;吴晓春;霍剑波
    . 2001, 19(010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际上考察小麦品质的好坏通常以该品种相对应的最终用途(end use)的适合性为标准,从两个方面衡量某小麦对用途要求的满足程度。其一是营养品质,包括:营养成分的含量,如蛋白质总含量、氨基酸、糖类、脂肪等成分的含量;各营养成分的比例是否平衡,如蛋白质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否平衡、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是否适当等。其二是加工品质,包括:磨粉品质,即一次加工品质,指的是将小麦加工成面粉过程中加工机具、流程和经济效益对小麦的构成和物化特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出粉;食品加工品质,即二次加工品质,指的是在制作各种食品时对面粉物化特性的要求,通常称为烘烤品质和蒸煮品质,这种品质因食品的不同而异。
  • 周少川;王家生;李宏;谢振文;黄道强
    . 2001, 19(0101):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世纪。中国的水稻育种在经历了20世纪的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配套两次革命后,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值得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深思探讨。 一、回顾和启迪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50年代中后期,通过大规模的地方品种评选和新品种的省间引种,普及了高秆良种,早籼的南特号、早籼503、陆财号和广场13等,中籼的万利籼、胜利籼和中农4号等,晚籼的塘埔矮和浙场3号等,中、晚粳的桂花球和黄壳早廿日等,晚粳的10509和老来青等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杂、乱的现象。
  • 侯喜林;张增翠;吴志行;李天甜
    . 2001, 19(010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蔬菜产业在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研究、设施栽培技术、蔬菜栽培制度。病虫害防治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到1998年底,全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亿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1400万亩;蔬菜总产量为 3.7亿吨,年产值达 2 50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7.5%,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50%。蔬菜业已成为广大农村一项主要的支柱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将促进创汇蔬菜[1]和有机食品蔬菜的发展。目前,蔬菜市场品种繁多.总量充足,基本达到周年均衡供应。然而近年来,随着蔬菜面积的扩大,许多地区蔬菜总量已趋于饱和。
  • 杜彦坤
    . 2001, 19(010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成为支撑各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立足国情,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 一、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航天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在农业领域中的全面渗透,为农业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 工业
  • 邹十践
    . 2001, 19(0101):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外存在一种不科学的提法,把制造业说成是夕阳产业,或把传统制造工业称之为夕阳工业;而把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和生物工程行业叫做朝阳产业,把微电子技术、高技术产业称为朝阳工业。这种提法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中都是站不住脚的。试想如果没有制造业,一切产品包括高技术产品何能产出、何以存在?制造业是制造任何产品的生产工具,没有生产工具哪有产品,又哪有什么产业!任何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都要靠制造业,制造业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更需要制造业作基础、作载体,才能发展起来。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相互依存,互为载体,互相渗透、融合的。
  • 李明宅
    . 2001, 19(010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世界能源将进入天然气大发展时代。我国天然气工业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都需要加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在部署中长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时,要研究、制订和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在保障新世纪供需平衡的前提下,使我国能源结构逐步趋向于洁净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洁净能源,是我国天然气能源的有益补充。它的出现将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世界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目前,世界上有29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其中以美国最为成功。
  • 科技动态
  • 刘先曙
    . 2001, 19(0101):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大有前途的发光聚合物彩色显示屏 据英《新科学家》2000年7月1日报道:英国的剑桥显示器技术公司和日本长野的 Seiko Epson公司最近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用发光聚合物制造的全彩色电视显示屏。它不像复杂的液晶显示屏,而是由一系列发红光。绿光和蓝光的聚合物组成的。它的特点是视角广,不需要道光、滤光镜和偏光镜,因此生产工艺简单得多,价格也就低得多。这个尺寸只有6.3厘米宽的发光聚合物显示屏,由 270 000个像素构成,具有清晰的彩色图像。它将为下一代电视移动电话、掌上电脑提供价格便宜得多的彩色显示屏。
  • 资源环境
  • 何大伟;陈静生;颜廷真
    . 2001, 19(010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管理作为综合的资源管理方式,是指为了既能提供期望商品和服务但又不对土壤生产力和水资源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流域水平上规划、管理和组织土地、水和其他资源的使用,以使流域内的水和其他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状态的过程[1-2],包括对流域内土地、水等资源的各种活动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水管理是流域管理的核心,其指导思想是对流域内的水进行综合管理,以维持其整体性。从国内外流域管理实践看,由于行政分属性与流域管理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在流域水平上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对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是比较通行的作法[3],而这正是我国比较薄弱的方面。
  • 袁志彬;王占生
    . 2001, 19(0101): 4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危机的缓解依赖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水工业,建立系统完备的水工业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一、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1.城市水资源的概念 一般说来,城市水资源可定义为“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海水和可再生利用水。 按水的类型,可分为雨水资源、土壤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海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资源等6类。 按水的地域特征,可分为当地水资源和外来引水资源两大类。
  • 章光新;邓伟
    . 2001, 19(0101):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一、提高我国地下水管理 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贫水大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为 8 287亿立方米,目前地下水的年开采总量已突破1000亿立方米,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0%。其中,北方17个省、市、区地下水的开采总量占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的88%,占北方17个省、市、区供水总量的1/3以上。另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有100多座城市和一些井灌区的地下水水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持续下降,有的地方地下水资源已濒临枯竭。
  • 郭中伟
    . 2001, 19(0101):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所有的,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在内的活动都必须依托于所栖息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提供了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源。面对肆虐两湖平原的滔天之水、面对紧逼京门的滚滚黄沙、面对严重缺水期即将来临的警告、面对这一切来自自然界的威胁,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家园还安全吗?我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还能够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源和庇护吗?在人们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担忧、焦虑的时候,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这一刻不容缓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曾几何时,人们在迅速逼近的生态危机面前还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冷漠;而今天,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这个角度来讨论生态问题了。
  • 任国玉;陈振林;王邦中
    . 2001, 19(010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过去的100多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3~0.6℃。我国北方地表温度也已显著变暖。近90年来,东北地区冬季温度上升了0.5~1.0℃;华北地区建国以来年平均温度上升1.2℃。在全球变暖的同时,世界一些地区气候出现异常,旱涝和风暴增多。全球变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0里,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8厘米,我国沿海一些地方由于地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幅度甚至达到100厘米以上。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致使大气低层“温室效应”不断加强。
  • 区域开发
  • 田明
    . 2001, 19(010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发展潮流深刻地改变着不同国家和区域的面貌。在新的形势下,区域发展目标也相应地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谋求新的区域发展思路和途径,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是每一地区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在新形势下,为谋求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区域研究的视野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体现经济全球化为不同区域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重视不同区域目标选择的多样性和非自然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一、区域建设研究的由来 区域研究作为地理学传统研究领域,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人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其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