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8卷, 第20期 刊出日期:2020-10-28
  

  • 全选
    |
    封面图片说明
  • 科技导报. 2020, 38(2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协始终坚持通过推动科技期刊建设,更好地繁荣学术创造和发现,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更好地服务社会。
  • 卷首语
  • 杨卫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创造和发现是学术共同体建立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相生相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积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也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 智库观点
  • 张通, 袁亮
    科技导报. 2020, 38(20): 6-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石,其开发利用需深度融合新一轮科学技术成果,以优势能源学科为纽带,赋能能源高效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分析了能源生产消费结构、能源学科发展状况、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未来能源发展,提出创建一流能源学科构想。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遵循,从统筹发挥政府引导性作用、学科内涵式建设、联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方面提出了能源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专题:连接·互鉴·共治——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
  • 李军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5-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7月24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学发[2019]38号)(以下简称《意见》)。1个月以后,我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到中国期刊协会工作。1年来,我做了一件工作——“期刊转型样本研究”。研究的样本中,包括卓越行动计划纳入的领军期刊等。但是,两件事中断了我的研究。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另一个是急速和复杂变化中的中美关系。
  • 安瑞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8-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认为开启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
  • 颜帅
    科技导报. 2020, 38(20): 21-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初,我“正式发表”了一篇短文——《学术出版范式创新刍议》;2015年底在几次会议上提出“用学术期刊出版范式创新迎接2016年”。其主要观点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用已复制或可复制文字、图形图像、音像等形式依法公之于众的活动就是出版”;“编辑、出版、营销网络平台的建设,研究数据、过程的采集、加工、发布,学术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也许是以后学术出版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范式”。
  • 崔晓峰
    科技导报. 2020, 38(20): 23-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交流科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约占全球年发表SCI论文总数的1/3,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国主办的国际化科技期刊数量少、国际影响力有限,与科技发展的水平并不相称、难以支撑和引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此外,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导致了大量优秀论文发表于国外科技期刊。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但在《JCR期刊引用报告》中中国主办的SCI期刊仅有241种,与美国(3052种)和英国(2001种)等国家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且中国每年有超过90%的SCI论文发表于国外期刊。创办一批中国主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刻不容缓,是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 曹健林
    科技导报. 2020, 38(20): 26-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科技期刊改革创新确立了行动纲领。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 魏均民
    科技导报. 2020, 38(20): 28-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一些专业和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科研学术论文,为提升中国科技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期刊数量有限,且由于各种评价体系的导向,造成大量中国优秀科研成果外流,作者首选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从而使中国科技期刊逐步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造成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和作者首选国外期刊发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政策导向因素外,国内期刊整体影响力较弱、出版时滞较长、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小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期刊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大力缩短论文发表时滞与国际知名期刊的差距,拓宽平台传播范围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 李统胤
    科技导报. 2020, 38(20): 3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共同体是人类文明中一种特有的组织,是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相对稳定的联系而结成的组织和团体,是集体科学劳动的一般社会存在形式。科学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比过去更加紧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增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形势严峻,也暴露出科学共同体开展推进开放合作的迫切性。发展科学知识、服务人类社会是科学共同体的价值担当,也是科技期刊和出版机构应承担的责任。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挑战,在疫情爆发之时,作为科技期刊和出版商,我认为在危急时刻,科技期刊和出版商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表现尤为重要,要保证信息的可发现性、具备能快速应对大量的信息的能力以及确保信息有价值。
  • Arnout Jacobs
    科技导报. 2020, 38(20): 33-3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自21世纪初开放获取运动兴起以来,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文献访问障碍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学术出版传播的模式也不断革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并广泛运用于学术出版与交流,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印刷形式为主的静态单刊,演化为单刊数字平台、刊群平台、集团平台、纯数字平台。三大变革影响着科技出版的过去和未来。第一是印刷向数字出版的过渡,期刊出版已将近完成了这一转变,这一数字化转变可称为可及性的变革。第二是由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的转变,这一进程大概已完成了1/4,这可称作读者/用户的变革,因为它扫除阻挡研究成果被人阅读、使用和再使用的剩余障碍,对科研的未来至关重要。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扩展阶段,即从内容服务扩展到解决方案服务。
  • 综述
  • 杨军, 张恩昊, 郭志恒, 吴澳光, 王蓓琪, 史力豪, 杜辉, 徐乐瑾
    科技导报. 2020, 38(20): 35-4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核能前沿科技领域所取得的科技研究与重要工程项目进展,重点介绍了核电建设与发展、小型模块堆技术、聚变反应堆、空间动力堆、事故容错燃料,数值反应堆等方面的研究及开发进展。在海、陆、空均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小型反应堆,将在传统商用核电以外开辟核能利用的新天地。而先进燃料设计、高精度数值模拟等技术则是未来核能安全保障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技术路线的多样化,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核能预期仍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 方斌, 许瑞, 高翔, 蔡宇轩, 徐洋
    科技导报. 2020, 38(20): 50-5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靶机作为构设贴近实战环境的关键装备,必须真实体现威胁的运动能力、电磁特征和对抗特点。在威胁目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背景下,靶机模拟能力短板逐渐凸显。梳理了中国和美国靶机典型型号和实际运用情况,明确了现有靶机性能水平与模拟能力。针对突出威胁,分析了国内靶机模拟先进目标的具体能力需求,并提出了多靶机组合的模拟实现方式。着眼靶机长期发展,从加强顶层规划、靶机能力需求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及体系完善3个方面论述了体系建设构想。
  • 钟毓, 汪稔, 李琦, 魏厚振, 李霞颖
    科技导报. 2020, 38(20): 57-7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礁灰岩是珊瑚礁岩体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其物理力学特征及工程性质的研究在海洋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外对不同地区礁灰岩的研究表明,礁灰岩具有高孔隙、低密度、低强度的物理性质,且由于成岩作用复杂,其岩石结构发育具有不均匀性,不同胶结程度的礁灰岩具有不同的应力响应,这与其他常规软岩及脆性岩石性质相比明显不同。目前对礁灰岩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很好地解决珊瑚礁工程建设中的诸多难题,需要系统地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建议首先进行科学的结构分类,加强对不同结构类型礁灰岩的物理力学特征、工程性质、微观胶结机理以及海水侵蚀作用对其物性特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 杨甫, 段中会, 马东民, 田涛, 付德亮, 贺丹
    科技导报. 2020, 38(20): 71-8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煤炭地下气化(UCG)是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属于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的技术范畴,与传统的采煤-地面气化相比在经济性、安全性、清洁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综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气化原理以及不同气化工艺发展现状,认为钻井式(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该技术在气化区域科学选址、气化剂选择、燃空区控制与监测、超短水平井技术以及气化产物分级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阐明煤炭地下气化-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UCG-CCUS)技术联合应用将会真正成为新一代的深部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技术。
  • 王毅, 周庆亮, 佟华, 咸迪, 许万智, 任璐, 唐文苑
    科技导报. 2020, 38(20): 86-9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危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准确和可靠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至关重要。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灾害性天气预报示范计划从最初的概念到各区域子计划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全球确定性数值模式、区域数值模式、集合预报系统和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回顾了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的进展,以及国内外主要气象中心各数值模式和业务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目前灾害性天气预报示范计划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全球气象发展战略和技术趋势,展望了该计划及数值模式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
  • 研究论文
  • 刘忠宝, 康嘉琦, 张静
    科技导报. 2020, 38(20): 97-10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颠覆性技术对实现中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无人机技术领域为例,获取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和德温特(Derwent)专利数据库2005—2019年收录的2812篇论文与专利数据,基于LDA-LSTM文本分类算法得到技术主题,采用CiteSpace构建共现网络,从突变权重排序及突变时间段和突变共词聚类知识图谱2个角度进行主题突变检测,进而识别出无人机交互技术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及手势控制技术为该领域内的颠覆性技术,通过2020年无人机技术领域相关论文专利验证了识别框架的有效性。
  • 郭彦朋, 秦有权, 郑颖, 刘飞, 陈志龙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06-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聚焦功防对抗,提出了重要经济目标的遴选和分类分级办法;分析了信息化战争时代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意义和要求;从国情出发,明确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的武器类别;阐述了防护的总体思路、体系架构、实施路径,为经济目标防护研究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 科技评论
  • 范全林, 时蓬, 王琴, 尤亮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13-1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 科技人文
  • 蔡自兴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23-1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是国际模式识别之父、世界著名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科学家傅京孙(KingSun Fu)诞辰90周年。为缅怀傅京孙传奇的生平事迹,论述了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评价了他对国际模式识别和机器智能等学科的杰出贡献。
  • 孙英梅
    科技导报. 2020, 38(20): 134-1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0.2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造精子能携带单倍体基因组遗传信息,与卵细胞融合并发育成半克隆个体。从技术原理、主要发展历程及应用等方面对这一前沿性技术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