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浏览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按学科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组合浏览
· 特刊、专题
· 高被引文章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订阅目录
· 推荐给朋友
友情链接
·
·
·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科技导报
2022年 40卷 14期
刊出日期:2022-07-28

卷首语
封面图片说明
研究论文
专稿
科技人文
专题:可持续交通
选择 | 合并摘要
封面图片说明

封面图片说明:可持续交通及成效 Hot!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0-0.
全文: HTMLnew PDF  (3616 KB)  ( 27 )
摘要 ( 113 )
可持续交通系统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需要的综合交通系统。可持续交通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
卷首语

交通的未来之路在“可持续”

翟婉明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1-2.
全文: HTMLnew PDF  (525 KB)  ( 67 )
摘要 ( 185 )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桥梁。
专稿

发达国家个性化医学发展策略及其对中国医药发展的启示

陆彩女, 高柳滨, 彭浡, 高月红, 毛艳艳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6-23.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1
全文: HTMLnew PDF  (2734 KB)  ( 93 )
摘要 ( 111 )
个性化医学研究已经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浪潮,主要发达国家均已纷纷加入个性化医学的研发行列中。为了掌握国外在个性化医学领域的政策动向及项目投入进展,调研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个性化医学发展策略与措施,包括制定战略或法案、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建立研究/产业联盟、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开设个性化医学课程等。从各国的发展计划和项目中凝练提取各自的个性化医学发展目标与愿景、投入强度、重点领域和推进方式,发现个性化医学发展多采取“顶层设计”的方式,需要重建医疗行业相关知识体系、大规模人群列队、国家数以亿计的研发投入、多部门合作以及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个性化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基础,给出了中国发展个性化医学的几点建议:持续投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个性化医学数据共享、完善监督机制与伦理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多方合作、试点开展遗传健康门诊并逐步推广。
专题:可持续交通

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

陆化普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24-3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2
全文: HTMLnew PDF  (532 KB)  ( 179 )
摘要 ( 123 )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交通需求的综合交通系统,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提出可持续交通定义与内涵基础上,把可持续交通发展历程分为5个阶段——雏形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同时对当前可持续交通领域2个热点内容——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双碳”目标与韧性交通、交通与土地使用深度融合的TOD模式进行了综述,对可持续交通发展进行了展望。

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宏观特征与优化路径

耿彦斌, 刘长俭, 孙相军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31-4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3
全文: HTMLnew PDF  (2024 KB)  ( 91 )
摘要 ( 105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交通运输由高速发展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发展定位、功能作用、主要矛盾、发展重点、供给能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制度体系等维度研判,交通行业生产力水平已经取得系统性突破,步入了由交通大国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军的阶段性跨越。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迈向高质量发展呈现新的宏观特征,体现在:交通运输供需基本面持续旺盛,具备抢占科创高地的比较优势,客货运输需求呈现分布广尺度、结构复杂性和层次多样性,资源、资金等要素投入趋紧,新发展格局下运输格局变化不确定性加大,基本国情决定了运输结构性问题将长期存在。提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提升网络效率和服务品质,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智慧交通数字交通,全方位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促进共同富裕为使命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高性能全气候电动客车的关键技术

林程, 田雨, 于潇, 徐垚, 蒋雄威, 孙逢春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41-5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4
全文: HTMLnew PDF  (5120 KB)  ( 193 )
摘要 ( 107 )
现有电动客车动力平台不能满足适用于传统燃油客车的最高车速及最大爬坡度的高性能应用需求,以及严寒环境正常启动、低温环境续驶里程不锐减的全气候应用需求。针对以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技术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全气候电动客车平台,综述了全气候电池系统、双电机同轴自动变速驱动系统、整车多热源协同热管理系统等面向全气候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分析了全气候电动客车的实验及成果在北京冬奥会的应用。结果表明,研发的高性能全气候电动客车在严寒环境适应性、爬坡-高速工况动力性等方面,适用于2022北京冬奥会应用场景,满足其严苛要求。

船舶智能航行技术研发进展

张宝晨, 耿雄飞, 李亚斌, 文捷, 于巧婵, 冯慧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51-56.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5
全文: HTMLnew PDF  (2232 KB)  ( 150 )
摘要 ( 103 )
船舶智能航行是航运业的重大革命。为厘清国内外船舶智能航行技术发展现状,找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的发展路径,分析了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船舶智能航行领域的重大技术进展和典型实践案例,阐述了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对于船舶智能航行的相关立法和规则。梳理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在技术研究、装备开发、实船应用等领域的进程与案例,并比对了国内外技术发展思路的差异,总结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智能航行技术的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的思考

崔愿, 孔哲, 孙相军, 陈璟, 曾学福, 刘晨, 王中奇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57-64.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6
全文: HTMLnew PDF  (1121 KB)  ( 106 )
摘要 ( 126 )
交通运输是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先行领域,也是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并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经济总体效率提升的关键支撑。总结了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低碳绿色、对外开放、交通治理等方面发展给区域经济社会带来的变化,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提炼当前中国区域重大战略显著特征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重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论述,提出了未来交通运输服务支撑区域重大战略的主要思路。

“双碳”目标下中国货物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策略

毛保华, 周琪, 李宁海, 周瑾, 吴金燕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65-7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7
全文: HTMLnew PDF  (1492 KB)  ( 143 )
摘要 ( 108 )
分析了交通强国建设与”双碳”目标下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形势。以货物运输为对象,剖析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运输组织模式变革与新技术的影响,分析了2030年中国货物运输业的需求规模。结果表明,2030年中国货物运输需求规模约为20.5万亿t·km(不含远洋)。通过借鉴部分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碳达峰背景下中国货物运输业的减排任务。从运输规模控制、运输结构调整、运输组织模式变革以及新技术应用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货物运输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调整产运结构、发挥铁路运输优势、优化运输方案、促进多式联运等。

系统提升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韧性的路径

刘长俭, 孙瀚冰, 袁子文, 张晓晴, 毕珊珊, 沈益华, 徐力, 田佳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73-79.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8
全文: HTMLnew PDF  (1909 KB)  ( 442 )
摘要 ( 109 )
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长期竞争力,降低国际物流供应链风险,保障中国能源、矿产、粮食等外贸物资运输安全,从通道、枢纽及枢纽经济3个维度,提出了完善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硬联通”的主要路径;从服务、平台和机制3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软联通”的主要措施;从绿色智慧等方面提出推动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提出构建中国重点战略物资国际物流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议。
研究论文

城市大脑发展成熟度的年龄评估模型

刘锋, 刘颖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80-91.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9
全文: HTMLnew PDF  (4918 KB)  ( 59 )
摘要 ( 213 )
城市大脑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从网状向类脑架构演化并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比生物脑的发育过程,建立了城市大脑发展成熟度的年龄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通过城市大脑的统一规划范围确定年龄段,按照乡镇/区县对应0~5岁(幼童级)、城市对应6~11岁(儿童级)、省级对应12~17岁(少年级)、国家对应18~23岁(青年级)、世界对应成年24~29岁(成人级)进行划分;从问题解决、数字神经元、云反射弧、性价比、安全性、整体性6个方面对建设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值换算成年龄增量后,与所处年龄段的最小值相加,从而形成城市大脑的发育年龄。

青藏高原短居人群缺氧风险性评价

柳金昊, 信忠保, 黄艳章, 林峰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92-100.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10
全文: HTMLnew PDF  (2748 KB)  ( 55 )
摘要 ( 207 )
青藏高原具有鲜明的高寒缺氧的气象特征,对短居人群的健康有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缺氧风险对地方发展与缺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7月采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压、含氧量和短居人群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建立了海拔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绘制了青藏高原短居缺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对含氧量线性下降(y=-0.0325x+280.45,n=70,r2=0.94),绝对含氧量与海拔呈线性关系。(2)随着海拔的升高,血氧饱和度呈指数下降,缺氧风险呈指数上升(y=104-0.68×e0.35x+1.77n=70,r2=0.57)。(3)根据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低风险区、缺氧中风险区和缺氧高风险区占青藏高原总面积比分别为10.6%、32.0%和57.4%,其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市以南,中风险区分布在青海西北部、西藏东部山地和青藏高原河流谷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和喜马拉雅山系附近。
科技人文

陈省身与现代数学在中国的传播——纪念陈省身诞辰110周年

彭佳, 薛有才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101-105.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11
全文: HTMLnew PDF  (613 KB)  ( 67 )
摘要 ( 161 )
综述了陈省身在中国传播现代数学的事实。分析表明,民国时期,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积极开办数学讨论班,培养数学研究生,主持中央数学研究所;改革开放后,他组织系列“双微”会议、领导暑期研究生讲习班、创办南开数学研究所等,在国内传播现代核心数学,彰显了陈省身为建设中国数学大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晚清钢铁工业外籍工程师的历史影响

史斌
科技导报. 2022, 40 (14): 106-11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12
全文: HTMLnew PDF  (519 KB)  ( 49 )
摘要 ( 185 )
阐述了晚清外籍工程师参与中国钢铁工业的工程建设、技术指导、工业生产等具体历史进程,论述了外籍工程师的引进途径、聘用思想、聘任级别等历史问题,总结了外籍工程师对于中国钢铁工业奠基发展的历史影响。通过相关史料分析,认为派遣工程师是各国控制中国煤铁资源、拓展在华利益的重要手段,晚清钢铁工业外籍工程师的多重身份体现了洋务运动华洋关系的复杂内涵。
版权所有 © 《科技导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2846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科技导报社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38113,传真:010-62138113 电子信箱:kjdbbjb@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