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review

  • HAN Wei ,
  • LIU Hongzun ,
  • DING Rui
Expand
  • Shandong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Jinan 2500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22-07-08

  Revised date: 2022-12-27

  Online published: 2023-09-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ncept, research paradigm, evaluation and governan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summary,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China has gotten some achievements and has achieved many breakthroughs in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reakthroughs can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context of the era background should be expanded. Secondly, the research area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need to be further enriched and adjusted; Thirdly, the elements of research content should be enriched.

Cite this article

HAN Wei , LIU Hongzun , DING Rui .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review[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3 , 41(16) : 100 -112 .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3.16.009

References

[1] 纪洪波. 建构和合融通式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山东省科协实践为例[J]. 科技导报, 2020, 38(14): 155-162.
[2] 陈畴镛, 胡枭峰, 周青 .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5): 17-20.
[3] 彼得·德鲁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3-25.
[4] 王凯, 邹晓东, 由国家创新系统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学协同创新研究的新视域[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32(9): 97-101.
[5] 刘雪芹, 张贵 .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0): 1-6.
[6] 董铠军, 杨茂喜, 浅析创新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14): 1-9.
[7] 宋之杰, 于华, 徐晓华, 等.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6(3): 118-127.
[8] 曾国屏, 苟尤钊, 刘磊 .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 4-12.
[9] 惠兴杰, 李晓慧, 罗国锋, 等. 创新型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关键要素——基于企业生态理论[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12): 100-103.
[10] 柳卸林, 孙海鹰, 马雪梅.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1): 18-27.
[11] 李万, 常静, 王敏杰, 等 . 创新 3.0 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 2014, 32(12): 1761-1770.
[12] 陈健, 高太山, 柳卸林, 等 . 创新生态系统: 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7): 153-160.
[13] 庄芹芹, 于潇宇 . 创新管理研究: 引进、本土化及再创新[J]. 改革, 2019(12): 44-55.
[14] 李佳鹏 . 激发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N]. 经济参考报, 2018-12-10(4).
[15] 辜胜阻, 曹冬梅, 杨嵋.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 中国软科学, 2018(4): 1-9.
[16] 王丽 . 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国内外创新城市建设的案例[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11): 103-105.
[17] 于渤 .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推进黑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J]. 科技导报, 2019, 37(12): 35-36.
[18] 许英, 欧阳芳 .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33): 12-13.
[19] 崔杰, 胡海青, 王兆群. 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范式与构成运作研究——以西安软件园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24): 18-25.
[20] 冯远征, 胡安 .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J]. 商业文化, 2019(3): 38-47.
[21] 刘伟, 郑明亮 . 潍坊国家高新区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 城市观察, 2018(6): 90-99.
[22] 马宗国 . 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9, 37(2): 102-107.
[23] 马宗国, 丁晨辉 .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评价——基于研究联合体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6): 60-67.
[24] 张辉, 马宗国 .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基于研究联合体视角[J]. 宏观经济研究, 2020(6): 89-101.
[25] 马宗国, 赵倩倩, 蒋依晓.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 32(2): 118-127.
[26] 廖明中, 胡彧彬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特征及启示[J]. 城市观察, 2019(3): 117-126.
[27] 李斌, 王宋涛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 2020(5): 69-71.
[28] 许青青, 许广永 . 基于 CiteSpace 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7, 32(6): 48-56.
[29] 何地, 郭燕青 . 中国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 软科学, 2018, 32(9): 5-8.
[30] 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J]. 中国科技论坛, 2003(1): 23-26.
[31] 黄鲁成.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15(4): 48-52.
[32] 刘洪久, 胡彦蓉, 马卫民.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3, 21(增刊2): 764-770.
[33] 张振刚, 尚希磊 . 旧金山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5): 1-5.
[34] 柯燕青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1): 166-170.
[35] 张卓, 曾刚 .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40(11): 38-43.
[36] 汤龙升, 宗晓蕾, 杨剑, 等 .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合芜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20-128.
[37] 魏来, 田璐 . 创新驱动下开发区空间转型的逻辑与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10): 23-28.
[38] 弓顺芳 . 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特色小镇培育问题研究[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1): 6-8.
[39] 李春发, 陶建强, 孙雷霆.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创新生态系统脉络梳理及理论框架构建[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4): 35-39.
[40] 张省, 袭讯 .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4): 37-47.
[41] 郭海轩, 王新钰 . 如何基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做好京津冀创新协同[J]. 科技中国, 2021, (8): 45-47.
[42] 李钟文, 威廉·米勒, 玛格丽特·韩柯克 . 硅谷优势: 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 1 版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78-80.
[43] 苏屹, 刘敏 . 高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评价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5): 105-113.
[44] 刘平峰, 张旺 . 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2): 17-27.
[45] 魏后凯 .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 198-204.
[46] 辜胜阻, 吴华君, 吴沁沁, 等 . 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J]. 中国软科学, 2018(10): 9-18.
[47] 董微微 . 政府干预对创新集群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基于 BBV 模型的仿真[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18): 7-12.
[48] 邱苏楠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8(21): 71-72.
[49] 赵倩倩, 马宗国 .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2): 9-15.
[50] 王习贤. 以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2): 5-10.
[51] 郑国雄, 刘溉, 练冠华, 等 . 三螺旋视角下广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其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5): 1-7.
[52] 宋之杰, 杨楠 . 基于四螺旋视角的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度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23(2): 77-86.
[53] 谭晓丽 . 粤港澳大湾区九地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评价[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 (14): 472-474.
[54] 武学超 . 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理[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 31(6): 50-53.
[55] 成洪波 . 粤港澳大湾区“产学融创”: 内涵实质、需求背景与路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0): 36-41.
[56] 刘钒, 张君宇, 邓明亮. 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6): 1-10.
[57] 刘钒, 张君宇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动态, 2018(10): 46-49.
[58] 尕藏才旦. 论西藏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维护[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3): 94-98.
[59] 郭金明, 袁立科, 王革, 等 .“一带一路”海外产业园创新生态系统培养前瞻性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7): 16-26.
[60] 段杰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路径及创新能力: 基于与旧金山湾区比较的视角[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37(2): 91-99.
[61] 刘洪民, 杨艳东, 韩熠超.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全球信息经济科创中心的战略分析与政策建议[J]. 科研管理, 2018, 39(增刊1): 337-344.
[62] 王腾利, 周冠怡彤, 朱锦鸿 . 基于 SWOT分析的珠海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策[J]. 科技与创新, 2021(21): 114-117.
[63] 苗红, 黄鲁成 .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8): 146-149.
[64] 韦铁, 罗秋月, 何明. 资源约束下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 改革与战略, 2015, 31(12): 94-99.
[65] 祝影, 唐春光, 孙锐, 等 . 基于系统耦合的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2019, 39(24): 30-39.
[66] 梁林, 赵玉帛, 刘兵. 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与预警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0(7): 92-111.
[67] 李自珍, 赵松岭, 张鹏云. 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 兰州大学学报, 1993(4): 219-224.
[68] 周青, 陈畴镛 .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8, 26(增刊1): 242-246.
[69] 覃荔荔, 王道平, 周超. 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在区域创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5): 927-935.
[70] 郭燕青, 姚远, 徐菁鸿.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模型[J]. 统计与决策, 2015(15): 13-16.
[71] 胡浩, 李子彪, 胡宝民. 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动力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10): 85-94.
[72] 解学梅, 刘晓杰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与预测——基于2009-2018中国30个省市数据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9): 1706-1719.
[73] 叶爱山, 邓洋阳, 夏海力. 生态位下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与预测研究[J/OL]. 科学与管理, 2022, 42(5): 16-26.
[74] 苌千里 .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13): 170-171.
[75] 刘昭晖, 曾令馨, 杨博雅, 等 .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理论的云南省创新系统评价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 11(30): 24-27.
[76] 孙丽文, 李跃 . 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4): 47-53.
[77] 余建清, 吕拉昌 .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比较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 规划师, 2011, 27(3): 99-103.
[78] 李晓娣, 张小燕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预测, 2018, 37(5): 22-28.
[79] 武翠, 孙君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架构及绩效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1): 1-8).
[80] 孔伟, 张贵, 李涛. 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4): 64-71.
[81] 甄美荣, 江晓壮, 杨晶照. 国家级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绩效测度[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13): 67-72.
[82] 薛楠, 齐严 . 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 中国流通经济, 2019, 33(7): 116-126.
[83] 袁智德, 宣国良 . 技术创新生态的组成要素及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0(12): 72-74.
[84] 王楠, 刘萱, 王宏伟.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 技术经济,2020, 39(2): 99-105.
[85] 武建龙, 于欢欢, 黄静, 等. 创新生态系统述评[J]. 软科学, 2017, 31(3): 1-3.
[86] 陈健, 高太山, 马雪梅 . 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16, 34(1): 1-4.
[87] 颜莉.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2(5): 174-175.
[88] 俞文华 . 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竞争: 增长贡献、优势动态和结构趋同—基于 WIPO 的 PCT 申请统计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2(8): 1-22.
[89] 吕拉昌, 赵雅楠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5): 88-94.
[90] 刘刚, 王宁 . 突破创新的“达尔文海”——基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6): 122-133.
[91] 宋卫.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构建策略[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19): 108-109.
[92] 徐君, 任腾飞, 戈兴成, 等 . 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效应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10): 26-35.
[93] 于丰园, 于群英 . 科技企业、孵化网络与创新生态系统——基于陕西省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J]. 决策咨询, 2018(5): 46-51.
[94] 李婧, 刘循序 . 生态模式是创业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J]. 清华金融评论, 2016(8): 36-39.
[95] 张贵, 刘霄. 雄安新区: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金融支撑[J]. 金融理论探索, 2017(6): 10-15.
[96] 丁涛, 胡汉辉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国际比较及路径设计[J]. 软科学, 2009, 23(3): 50-54.
[97] 刘阿祺, 马旭飞 . 天使投资 3.0: 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J]. 清华管理评论, 2021(6): 6-13.
[98] 马婷婷, 叶文显 . 西安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解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28(4): 157-158.
[99] 韩庚君.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6): 36-37.
[100] 赵程程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及比较研究: 上海、北京和深圳[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38.
[101]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实证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7, 33(9): 121-126.
[102] 金吾伦, 李敬德, 颜振军 . 鼎力打造首都创新生态系统[J]. 前线, 2006(10): 38-40.
[103] 张贵, 刘霁晴, 李佳钰 . 以京津雄创新三角区领航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 21(1): 64-70.
[104] 孙艳艳, 毛卫南, 毛宇斐, 等. 基于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虚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2020, 2(5): 30-40.
[105] 严国峰 . 苏州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探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7(10): 48-51.
[106] 武翠, 谭清美 .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基于创新种群异质性与共生性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5): 38-47.
[107] 詹志华, 王豪儒 . 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路径思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2): 92-97.
[108] 乔岳 . 创新生态系统视野下的科创中心构建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6): 38-45.
[109] 刘娟.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优势与挑战[J]. 杭州科技, 2017(1): 27-30.
[110] 陶珠. 科技创新的制度生态系统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 江苏商论, 2019(7): 113-115.
[111] 张永凯, 韩梦怡 .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比分析: 北京与上海[J]. 开发研究, 2018(4): 64-70.
[112] 温锋华, 张常明 . 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创新生态比较研究[J]. 城市观察, 2020(2): 39-46.
[113] 朱卫东, 吴晨曦, 赵红 . 基于生态视角的中关村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财会通讯, 2016(6): 115-120.
[114] 刘雪芹, 张贵 .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路径与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 2015, 29(9): 59-65.
[115] 陆婉清, 李红兵 . 以合肥为例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路径[J]. 科技中国, 2021(7): 83-87.
[116] 周民良 . 雄安新区建设中的几个学术性问题[J]. 开发研究, 2019(4): 1-7.
[117] 陈玉荣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J]. 环境经济, 2019(9): 60-63.
[118] 许青青, 许广永 .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 20(1): 33-38.
[119] 何涛 .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以天津市为例[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16): 24-26.
[120] 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上海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系统[J]. 西部大开发, 2016(8): 52-55.
[121] 刘方柏, 雷林, 胡涵涵, 等. 优化四川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基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视角[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9, 30(6): 6-11.
[122] 王振艳, 陈思 . 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的建构与解构——基于创新生态系统[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 23(5): 59-63.
[123] 黄群慧, 王健 . 粤港澳大湾区: 对接“一带一路”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1): 53-60.
[124] 温兴琦, 彭宇翔 . 后疫情背景下武汉创新生态修复与优化研究[J]. 创新科技, 2021, 21(6): 31-40.
[125] 李光, 王才玮 . 新冠疫情对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 长江论坛, 2021(2): 20-27.
[126] 李应博, 周斌彦 . 后疫情时代湾区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J]. 中国软科学, 2020(增刊 1): 223-229.
[127] 焦鹏举, 胡登峰 . 应急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治理机制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 22(4): 328-334.
[128] 唐明凤, 吴亚芳 .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韧性社区建设与治理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21(1): 96-103.
[129] 纪洪波. 打造开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 建构和合融通创新生态系统[J]. 学会, 2020(11): 34-4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