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沁岚,段伟.农业强国建设:经验、挑战与着力点:《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第七届"三农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 2023(12):167-177.
[2] 郑风田,普蓂喆.量质兼顾下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思路与举措[J].中州学刊, 2023(4):46-53.
[3] 黄少安,唐琦.农业大灾保险与粮食安全:基于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农业技术经济, 2024(4):4-17.
[4] 钱煜昊,钟钰,钱龙.粮食补贴政策的运行机制与改革逻辑:基于不确定性状态依存方法的解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2):24-34.
[5] 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9(8):65-68.
[6] 刘守义.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及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34(8):96-100.
[7] 张安然,李谷成,罗斯炫,等.农业生产托管的增产效应研究:基于湖北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 2023(12):8-26.
[8] 卓乐.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机理及效应分析[J].求索, 2021(4):125-132.
[9] 丁文恩.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 2016(9):20-24.
[10] 张锦宗,朱瑜馨,赵飞,等.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10-16, 35.
[11] 李荣强,陈轩,施龙中.中国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荟萃分析[J].科技导报, 2024, 42(7):76-83.
[12] 于昊辰,曾思燕,王庆宾,等.多情景模拟下新时代中国耕地保护底线预测[J].资源科学, 2021, 43(6):1222-1233.
[13] 关浩杰,司喜梅.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07-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31113.1544.024.html.
[14] 胡小平.宏观政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 2001(11):54-57.
[15] 陈飞,范庆泉,高铁梅.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 2010, 45(11):101-114, 140.
[16] 徐建军,星焱.财政支农粮食产出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J].财政研究, 2013(1):54-57.
[17]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等."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11):36-43, 110-111.
[18] 王军,张越杰.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贡献分解与实证估算[J].统计与决策, 2020, 36(1):44-48.
[19] 韩冬,钟钰.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以中国三大粮食功能区为例[J].科技导报, 2023, 41(16):32-42.
[20] 逄锦聚,周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J].经济学动态, 2024(3):13-24.
[21] 孔祥智,何欣玮.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大食物观下中国的粮食安全[J].河北学刊, 2023, 43(3):120-130.
[22] 刘忠,黄峰,李保国.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3):1-8.
[23] 朱晶,李天祥.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转型挑战与实现路径[J].学海, 2024(2):85-97.
[24] 陈莉莉,彭继权.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J].资源科学, 2024, 46(1):145-159.
[25] 蔡保忠.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9.
[26] 张俊峰,丁建成,翁煜炜,等.基于地貌分区的湖北省粮食生产格局与耕地资源匹配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9):1748-1765.
[27] 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变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3(9):108-114.
[28] 程叶青,张平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地理科学, 2005, 25(5):513-520.
[29] 王倩,张郁,邹小娇.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1):103-109.
[30] 谭洁,刘琴,唐晓佩,等.基于LMDI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01):160-166.
[31] 刘玉,高秉博,潘瑜春,等.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0):1709-1720.
[32] 封志明,孙通,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粮食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6):895-907.
[33] 孙通,封志明,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县域单元粮食增产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2):177-185.
[34] 张志高,袁征,李晓敏,等.基于粮食种植结构视角的河南省2003-2015年粮食增产贡献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52(4):640-647.
[35] 田甜,李隆玲,黄东,等.未来中国粮食增产将主要依靠什么?——基于粮食生产"十连增"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5(6):13-22.
[36] 李建平,李俊杰,李文娟,等."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稻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 2021, 42(7):25-37.
[37] 王儒桐,刘现,贾露瑶,等.西南石漠化地区粮食作物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6(1):1-12.
[38] 程传兴,高士亮,张良悦.中国农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J].经济学动态, 2014(7):87-96.
[39] 顾朝林,管卫华,刘合林.中国城镇化2050:SD模型与过程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 47(7):818-832.
[40] Deng X Z, Huang J K, Rozelle S, et al.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5, 45:1-7.
[41] 匡远配,刘洋.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辨析[J].农村经济, 2018(4):1-6.
[42] 陈浮,刘俊娜,常媛媛,等.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9):33-43.
[43] 薛选登,张一方.产粮大县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防控[J].中州学刊, 2017(8):40-45.
[44] 阮海波."趋粮化"抑或"非粮化":粮食安全的张力及调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4):79-90.
[45] 陈美球,刘桃菊,吴萍.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J].中州学刊, 2016(5):50-53.
[46] 杨翠红,林康,高翔,等."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及风险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8):1088-1098.
[47] 高鸣,赵雪.农业强国视域下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问题挑战与推进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3, 44(2):185-195.
[48] 于安龙.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逻辑进路、主要论域与价值意蕴[J].农村经济, 2024(2):1-11.
[49] 韩磊.大食物观下我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现实困境与政策思路[J].当代经济管理, 2023, 45(4):1-10.
[50] 王术坤,韩磊.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 43(5):81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