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f Scientists in our journal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4): 93-93.
    玉米和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所有可能危害它们、导致大幅减产的病害,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粮农们的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高利,就致力于农作物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使人们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对病害发起"反击"。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3): 110-110.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学家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他走得这么突然,就好像一段交响乐到了高潮戛然而止,一个海浪到了潮头突然平静,一颗明亮的星辰突然黯淡。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2): 112-112.
    倘若把人类基因组比作汪洋大海,那么我们所熟知的基因只是星星点点的"岛礁",其周围则是一片神秘莫测的"深海"——基因组中98%的转录序列构成了种类和数目繁多的非编码RNA(ncRNA),并且除了维持细胞最基本生命活动的"管家"(tRNA、rRNA、snRNA等)以及小非编码RNA(miRNA、piRNA等)之外,更多的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的长非编码RNA(lncRNA)。长久以来,人类把这些看似没有功能的非编码序列称作"暗物质"甚至"垃圾"。然而,生命作为自然界最伟大、最精妙的个体,又怎会容留这么多的垃圾呢?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1): 141-142.
    1978-1998年,笔者在大连理工大学担任钱令希先生在结构优化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和指导博士生的科研助手,通过在钱老身边20年的工作,笔者领悟到:桥梁,是力学家钱令希院士的特殊情结,那是他青年、中年乃至老年,终生在心中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有形"构筑物"。在2017年8月召开的中国力学大会的力学史与方法论分会场上,笔者在《钱令希院士的毕生学术成果》特邀报告中,谈到"桥梁"这一特殊情结,应《科技导报》的约请,把相关内容整理成本文,分享给更多的读者朋友。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0): 137-137.
    抗生素在近代的滥用所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性和"超级细菌",让医生们正陷入病原体越来越多、治疗药物却越来越少的窘境。近年来,微生物耐药已经成了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各国政府也不断在医疗体系中加强相关监管力度。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70年以来,环境背景中的抗性基因的含量也已经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已遍布水、土壤、大气等介质,而在以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填埋场为代表的人工环境中,其污染水平更高。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9): 93-94.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时间18:55,在太空飞行了近20年的卡西尼号航天器结束了使命,陨落在土星上。也就在同一天夜里,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老师因病情突然恶化,于23:23仙逝。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8): 94-94.
    2017年是同济医学院110周年校庆,尽管已阔别母校30余载,但步入耆艾之年后的再聚首依旧令我们心潮澎湃。在这样的喜庆时刻,有幸邂逅同济杰出校友马丁教授。作为同舟共济的同济学人,马丁是笔者非常钦佩的师兄。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临床妇产科大家,他在科研上取得的骄人业绩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中国工程院不久前公布的增选院士最终候选人中,这位在中国科技界似乎名不见经传的白衣天使赫然在列。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7): 94-94.
    她揭开细菌免疫系统CRISPR的工作原理,为这一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6): 93-9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实现了从北往南、从东往西的战略大迁徙,分别在西安和长沙成立了两所规模最大的战时大学联合体: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这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但是,长期以来,与声名远播的西南联大相比,社会对于西北联大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时西北联大云集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抗战时期融汇世界思想,不仅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而且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构建了完整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的汪厥明教授,是著名的农学家、作物育种和生物统计学家,他率先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并建立中国唯一一所生物统计科学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生物统计学创始人。他在抗战大后方"不特为支持抗战之根据地,且为争取胜利复兴国族之原动力",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人其事却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故此,以之为题,作以记录。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5): 94-94.
    她,曾是北京第四制药厂的助理工程师,一路冲刺,转身成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她,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70余篇论文,仅2016年,就作为通信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些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9.137,其中之一影响因子高达34.09。2016年,她以杰出的研究成果摘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就是潜心研究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的尹梅贞。给她的颁奖词写道:她寄情于新型荧光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创性地将"荧光示踪"和"纳米载体"功能合二为一,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标记、抗癌和农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4): 98-98.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尽情享受高科技发展的成果,这其中电磁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蓝牙技术到宇宙飞行等,都离不开电磁波。1887年,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那一刻起,他注定是要把无线通讯这个福祉带给全人类。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3): 101-102.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1905—1989)是物理大师恩利克·费米的学生、助手,罗马物理学派重要成员,195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2): 98-98.
    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去普林斯顿大学就职的消息在华人科学圈引发巨大反响。支持者占多数,泼冷水的也不乏其人。事实上,隔行如隔山,本文来谈谈颜宁的研究工作。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0): 106-106.
    在物理研究领域,成功的女性科学家较少。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出现了一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女性科学家,她就是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颁奖辞中写道:她深耕于凝聚态物理领域,运用“角分辨率光电子谱”技术,在石墨烯、第二类拓扑材料以及异质结等新奇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9): 110-110.
    2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10位在科研中做出卓越成绩的优秀中国女青年科学家获奖。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8): 96-97.
    伽利略来自曾显赫一时的古老的佛罗伦萨贵族家庭,他出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564 年。他的父亲酷爱音乐和数学,尤其精通六弦琴。父亲这些音乐的天赋、数学的能力和善于动手实验的基因都遗传给了伽利略。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7): 102-102.
    通信基站的位置选择、蛋白质大分子的折叠方式、压缩感知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是“最优化”问题,是现代“运筹学”要解决的问题。运筹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分析或求解现实问题的做法自古就有。汉高祖刘邦曾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称赞麾下的智囊张良。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6): 127-127.
    20世纪30年代,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雷达技术被应用于防空。雷达最基本的功能,是对目标进行检测、跟踪、成像和识别。而在这4个基本功能中,识别功能是真正使雷达能够判断目标属性、在战时提升军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功能。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5): 100-101.
    2017年2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上,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滨江医院副院长田梅作为10位获奖人之一上台领取了奖牌。田梅的获奖理由是构建并拓展了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与脑功能研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4): 97-98.
    John Graham Ramsay,现代构造地质学之父,当今最有影响、最杰出的构造地质学家。1931年6月17日,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郊区,在孩提时代就与地质结缘。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3): 93-94.
    歌德(Goethe,1749-1832)是德国大诗人、戏剧家和思想家。这是广为人知的,但是歌德在诸多科学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与发现、歌德关于科学技术的一些感悟与思想,却不为世人所广泛熟知。科学与艺术是歌德精神世界缺一不可的两根栋梁,它们有力地互相缠绕,成为其绚烂人生的主要张力。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2): 94-94.
    李淼是谁?李淼是一位科学家。1962年出生,16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天体物理专业。之后的人生按照科学家的进阶轨迹,一路开挂。198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并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7, 35(1): 133-135.
    科学是人类的一座精神宫殿,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年复一年在此构建、雕琢科学的美丽新世界。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又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别具匠心的工作,其中自然包括日益成熟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这一年又有哪些人做出了更具影响力的贡献呢?在科学体系日益庞大、科研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即使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研究成果,其重要性尚且难以立判高下,况论差之千里的不同学科?因此,笔者不揣鄙陋,试图以科学家2016年所完成工作的影响力作为依据,和广大读者共同回顾2016年度重要科学人物。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24): 141-141.
    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Texas at Austin)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涯。这一年的访学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了美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及浓郁的创新氛围,让我明白了世界各国优秀学子前去美国“膜拜”的原因所在。然而,除了科学知识的获取以外,让我感悟最深刻的却是从我的美国合作导师赵东高教授身上看到的“为师之道”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23): 146-146.
    2013年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年郑哲敏已89岁高龄,献身祖国力学事业整整58个年头。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22): 105-105.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从一代伟人邓小平到数学家陈景润,再到拳王阿里,这些知名的伟人都曾饱受其折磨。如今,全球400万帕金森氏症患者中近1/2是中国人,它所带来的痛苦是不仅是身体的,还有精神上的。除了高昂的进口药费之外,患者手脚异动、生活无法自理,一人患病全家牵连,无数原本美满的家庭因此被困住。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峰值的临近,这一病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还将变得愈发严重。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21): 116-117.
    遗传密码的发现是生命科学史中继DNA双螺旋结构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事件。1966年,当61个有意义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间编码关系的研究画上圆满句号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1916-06-08—2004-07-28)将庆祝生命密码破解的喜悦与自己50岁寿辰合二为一。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9): 172-172.
    2016年4月27日,刘辽先生在经历了多年帕金森综合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后,与世长辞,享年88岁。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9): 173-173.
    为什么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愁”?为什么高兴时心花怒放,痛苦时又如五内俱焚?为什么一些特殊经历会让人铭记终生?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抑郁的人却越来越多?长久以来,情绪背后的脑神经奥秘一直是个未解的迷,而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胡海岚和她的团队正在慢慢破解这个谜题。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8): 317-317.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与人体疾病紧密相关,比如心血管病、心脏病、中风、艾滋病等等,其结构是开展相关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基础,但是其结构的解析也是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在第十二届女青年科学家奖的获得者中,有一位解析了多种人源GPCR三维结构的科学家,实现了我国GPCR结构测定零的突破,她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6): 161-162.
    笔者与李兆申教授可以称得上情同手足。初识李兆申,他憨厚的外表给我的印象似乎是一位性格简单粗犷的北方汉子,但真正走进他的情感空间,深感他是一位胸怀大爱的医学名家。经过30年的惺惺相惜,我越发觉得他拥有常人鲜见的无尽爱心。他不仅是一位誉满杏林的医者,更是一位不安现状并勇攀医学高峰的创新先锋。正如他的恩师许国铭所言:李兆申是个很有责任感,不安于现状,认准了目标就执著追求的人。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5): 108-109.
    2015 年12 月22 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当天,张丽华身着深色装束,搭配一条宝蓝色丝巾,长发微卷。端庄典雅、身材微胖的她,很容易从获奖者中辨认出来。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4): 122-122.
    章照止,这个名字在社会上几乎默默无闻;但在中国密码学的同行圈内,却如雷贯耳!可惜2016 年2 月16 日,章先生因患肺炎不治离世,享年82 岁。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11): 99-99.
    做科研不能仅有"夏天"的激情,更要耐得住"冬天"的寂寞,只要自信和坚持,"春天"自然到来",秋天"会硕果累累。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9): 124-124.
    作为服务于我国科技界30载的办刊人,笔者接触过无数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也目睹了科技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人才更替,同时见证了新一代科技精英的艰辛成长历程。窃以为,在当今我国群星璀璨的科技群体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他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细胞治疗组织主席、亚太血液联盟委员会主任及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常委会成员,领衔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黄晓军不仅是临床出身的科研精英、心系病患的杏林骐骥,更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以引领科技潮流的学术先锋。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8): 114-114.
    “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就要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只是享受做科研的过程,科学家大概都是自娱自乐型的吧。”王玲华一语概括了自己的科研感受。为什么会选择空间物理这个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高深莫测的研究领域,王玲华提到更多的原因是兴趣使然与父母开明的支持。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7): 54-55.
    2016年1月24日,国际人工智能会的共同创始人、框架理论的创立者、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奠基人、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Minsky)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享年88岁。明斯基1927年8月9日出生于纽约市。1946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后来放弃物理改修数学。1950年本科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3年。1958-2016年,他在MIT从事人工智能教学与研究长达近60年。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6): 111-112.
    Abstract (806) PDF (1273) HTML   Knowledge map   Save
    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45岁的人生里,似乎浓缩了几个神奇而精彩的片段,当然这也归功于他平均每周工作100个小时的付出和异禀的天赋。他是特斯拉、SpaceX、SolarCity3家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他是敢想、敢做、敢承担的天才,他是疯狂的"造梦"工程师。他热爱科技,他关心人类,他梦想科技带给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5): 107-109.
    2016年2月20日8:12分,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家麟院士与世长辞了。2月21日早晨,与我的两位师兄王光伟和裴国玺研究员一同去谢先生家里,家中只有师母范先生和家人,再也见不到我们的老师谢先生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时空流变的力量,它使人相遇,使人分离。
  • Scientist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6, 34(4): 90-92.
    面对肆虐的传染病毒,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攻关,以期能研发出有效疫苗,控制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在这些众多的科研团队中,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牵头的科研团队,一直奋战在抗击传染病毒的一线,他们自出创新研发的生物疫苗,一次次为人类建立起防御高墙,阻断病毒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