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in our journal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2-8.

    2025年7月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方案,面向尚未形成主流共识、存在较大分歧甚至争议、但可能孕育原创突破的科研方向,探索建立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资助机制。该试点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勇闯学术“无人区”,破解“从0到1”原创难题。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3-9.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巨噬细胞,在维持大脑稳态和调节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基因突变会导致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从“大脑的保卫者”转变为“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和轴突肿胀等病理变化。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4-10.

    月球具有“二分性”,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25年7月9日,《Nature》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4项研究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探究大型撞击对月球演化造成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5-11.

    随着全球电动交通和储能需求快速增长,锂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锂通常从硬岩矿或卤水中提取,并加工成碳酸锂、氧化锂或氢氧化锂等形式。与硬岩矿开采相比,从卤水中提取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更低。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硬岩提锂在开采和精炼过程中能耗更高。近日,英国华威大学L.F.J.Piper教授团队系统验证了来自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的卤水提取碳酸锂在锂离子电池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潜力,并首次贯通从资源提取到商业化电池评估的全流程。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7-7.

    2025年7月6日,在第27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十大领域。2025年重大问题难题遴选方式发生变化:从“各个学会收集问题并投票”转变为“科学家提名推荐”,站位更高、问题识别更加精准。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8-8.

    牦牛是高原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和食物来源,随着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环境变化,西藏牦牛面临严峻的退化问题。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9-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能量转换效率(26.5%)和低成本,成为光伏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之一。然而,其产业化进程仍面临关键瓶颈:器件中空穴(半导体中带正电子的载流子)传输层难以兼顾传输效率和稳定性,严重制约了组件性能的提升。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秦川江团队设计出具有双自由基特性的空穴传输分子,可显著提升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2025年7月10日,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10-10.

    截肢后恢复正常运动功能一直是人类医学与工程学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市场上的假肢普遍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完成简单的步行动作,却无法实现灵活避障、上下楼梯或快速奔跑等复杂运动。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高度组织融合的仿生膝关节假肢(OMP),让截肢者首次能够以接近真实肢体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的腿部动作。该成果发表在2025年7月10日的《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11-11.

    传统农用地膜(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虽能有效保墒增温、抑制杂草,但不可降解特性导致长期使用后产生严重的“白色污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并威胁生态环境。发展可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途径。液体地膜因其可机械喷施、全生物降解等优势受到关注,但早期产品多以石油沥青或褐煤改性制备,存在原料不可再生、降解产物有毒等问题。同时,现有可降解地膜功能单一,且降解后资源价值未被充分利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Mitchell Melanie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12-14.

    我的一位同事需要从某网站收集一些待格式化的数据,于是他向Anthropic公司最新版生成式人工智能(AI)系统Claude寻求帮助。Claude欣然同意执行任务,生成一个用于下载数据的计算机程序,并交出了格式完美的结果。唯一的问题是,我的同事发现Claude提供的数据完全出自伪造。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Voosen Pau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5): 14-15.

    湿地因其水流滞缓、水体缺氧且富含有机淤泥,成为厌氧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而厌氧微生物会释放甲烷这一强效温室气体。气候变暖似乎正在加速这种微生物活动,促使全球甲烷浓度激增,进而加剧了气候变暖,形成一种危险的反馈循环。为打破这一循环,一些研究者正在探索一种非常规设想:改造沼泽。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3-8.

    2025年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简称“民企联合基金”)协议在北京签署,4家民营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企联合基金,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迈出关键一步。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4-9.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发育、组织稳态维持及免疫防御的关键机制,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BCL-2蛋白家族通过精细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成为细胞生死决策的“开关”。在这个家族中,一个名为BAX的蛋白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细胞内的“死神”。2025年6月26日,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解析了BAX不同类型聚合物共享的结构单元,解答了BAX究竟如何让细胞走上死亡的不归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5-11.

    全球每年生产超4亿t塑料,难以降解和回收的混合废塑料长期堆积,成为困扰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塑料分子结构中存在高度有序的碳氢结构,塑料废弃物其实是有价值的碳资源。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对混合废塑料中的各种关键化学结构和成分进行识别,进而定制转化路线,实现了面向真实生活混合塑料废弃物的高效、高值化学品定向升值转化,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2025年6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6-12.

    随着智能制造与无人系统的迅猛发展,如何让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精准寻路、避障通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的核心之一。厦门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种融合“蚁群算法”与“人工势场法”的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在突破传统算法瓶颈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7-7.

    2025年6月24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反映了4个领域的趋势:互联世界中的信任与安全、可持续产业重构、新一代健康生物技术、能源与材料融合,这些技术有望在3~5年内取得实际成效。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8-8.

    2025年6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4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4年是亚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升温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给亚洲的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9-10.

    为何人类等哺乳动物器官受损后无法通过再生自我修复?这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之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团队在小鼠“耳朵”上找到了关键线索。耳廓大约在1.6亿年前随哺乳动物出现,并由皮肤、软骨与外周神经等多种组织共同构成。不同物种在耳廓受损后的修复能力迥异:家兔可形成芽基并最终实现完整再生,而小鼠则仅能形成瘢痕。两者细胞行为的显著差异为解析再生能力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天然模型。团队首次发现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视黄酸,可以调控哺乳动物的再生能力,并实现器官的完全再生。2025年6月26日,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10-10.

    尿素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生命代谢与起源研究中的关键分子。传统尿素合成依赖于高温高压环境(约200℃、20 MPa),并伴随大量的碳排放。然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合成路径:在不添加催化剂、无需外部能量输入的条件下,尿素可在微小液滴的界面自发生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6月26日发表于《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11-11.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继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3大杀手。2025年6月24日,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教授团队联合企业,在全球首创“现货型、低毒性、广谱靶向”的细胞治疗新产品(QN?139b),成功攻克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系统性硬皮病(SSc),标志着自身免疫病精准治疗迈入新时代。该项成果发表在《Cell》。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12-12.

    在甘肃张掖广袤的种子玉米基地,一种不起眼的“农业废料”正在悄然改变田间生态。西北农林大学来航线教授团队和河西学院赵芸晨教授团队联合发现:沼气发酵后的残渣——“沼渣”,不仅能改善连年种植带来的土壤疲劳问题,还能显著提升玉米产量。这项研究为绿色农业循环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玉米制种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Greshko Michae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13-14.

    地球始终处于运动中,地震撕裂大地、改变地形,飓风淹没海岸、摧毁作物,冰盖吱嘎作响、不断隆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联合研制的新型雷达卫星NASA-ISRO合成孔径雷达(简称NISAR),有望以极高的细节捕捉这些动态变化。NISAR卫星最早将于7月26日从印度发射升空。在进入距地球747 km的轨道后,这颗近3 t重的卫星将成为人类迄今发射的最大的太空雷达之一。其15亿美元的造价,也在卫星中首屈一指。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Yamamoto Naoki, Wada Kaito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4): 14-15.

    掷骰子时,6个面中的每一面都以等概率随机出现。这种简单的随机现象在诸多技术领域中都具关键作用,例如密码学、复杂物理模拟及磁共振成像。在经典计算机科学中,与遵循确定性路径的算法相比,随机化算法能通过运用更少的内存执行更高效的计算。随机性在量子计算中也具有重要的技术作用,但要达到生成结果的随机性则需大量操作。Schuster团队提出的量子电路(一种用于计算的抽象操作序列)可指数级减少实现结果随机性所需的操作数量,降低了在各类应用中实现快速高效量子计算的工程壁垒。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2-7.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3-7.

    2025年5月16日,中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同位素产品从秦山核电基地正式发运至客户手中。该产品是中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诞生后的首批量产成果,标志着中国碳-14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碳-14由于其放射性,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科研价值,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检测、新药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长期以来,中国碳-14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量产技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4-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誉为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柔性、质轻等特性,即便在阴天也可保持较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其规模化制造仍面临挑战。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纤纳光电”)联合高校,提出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的涂层革新技术,实现了平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钙钛矿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2025年5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5-10.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6-11.

    人类大脑如何变得如此庞大和复杂一直是一个谜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Katherine Pollard团队发现,将一段仅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的遗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后,它们的大脑会长得比通常情况更大。2025年5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7-7.

    2025年5月14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政策举措》强调,要统筹推进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发行等多元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8-8.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手段。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多集中在陆地,海上项目屈指可数。2025年5月22日,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后,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回注井,以初期8 t/h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9-9.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癌症、衰老等重大疾病的关联早已确立,但一项来自真菌的发现正在动摇这一生物学共识。2025年5月15日,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多核真菌中存在一种反常规的染色体分配机制——染色体并非均等分配,而是以随机的非对称方式进入不同细胞核。这一发现打破了“染色体必须完整传递”的经典细胞分裂范式,为理解生命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0-10.

    2025年5月15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的国际基因组学研究指出,早期亚洲人群在10多万年前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史前迁徙——从亚洲北部跨越白令陆桥,最终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全程超过2万km。这项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领衔、全球22个机构48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通过分析139个族群1537名个体的DNA数据,首次完整重构了人类从非洲起源、经东北亚向美洲迁徙的完整路径,改写了人类迁徙史的认知版图。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1-11.

    作为全球最显著的季风系统,南亚夏季风(SASM)将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至陆地,为该地区带来约80% 的年降水量。2025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在《Nature》发文,揭示了不同气候增暖背景下SASM变化机制的一致性,强调了古气候数据在提升未来气候预估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潜力。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2-12.

    卫星轨道的精密确定,是确保巨星座实现任务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依赖地面处理的卫星定轨方法难以满足巨星座卫星实时高精度定轨及测控运行需求。实现星载自主定轨,即利用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观测和少量星间测量数据,通过星载自主处理器确定轨道,成为巨星座卫星精密定轨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利用GNSS结合星间链路的定轨策略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由于计算量大且对星载处理能力要求较高,难以直接工程化应用。如何在维持定轨高精度的同时减少星载处理负荷,成为理论和工程实现上的双重挑战。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Rachel Berkowitz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3-14.

    一项新型声呐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分辨率的海底测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项新技术令许多科研人员备受鼓舞。商用合成孔径声呐(SAS)设备最初由军方开发用于识别爆炸地雷,现已被海法大学海洋地质学家Yizhaq Makovsky等科学家用于研究。Makovsky表示,在首次发现SAS仪器能够辨识海底微小洞穴的隆起后,“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项颠覆性技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Paul Voosen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4-15.

    自现代天气预报发展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论断:由于大气中的小尺度扰动会不断积聚,超过2周的天气预报都会失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世界领先的天气预报机构)地球系统建模负责人Peter Dueben表示,基于20世纪60年代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提出的2周上限已成代代传承的真理,“如今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法则”。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5-12.

    尾旋——一种高速自旋跌落的极端飞行情景,曾让全球超过90% 的战斗机大迎角事故酿成悲剧。如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张伟伟课题组联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构建的增量叠加神经网络模型,战斗机尾旋气动力预测精度实现跨越式提升,关键参数预测误差降幅达77%,为破解“死亡螺旋”密码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4-9.

    全球鸟类数量正在急剧衰减,由于缺乏关于鸟类种群变化趋势精细尺度的空间综合数据,人们难以确定保护工作的优先顺序。2025年5月1日,《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北美鸟类种群数在那些鸟类数量仍属最多的地区正以最快的速度衰减。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5-10.

    传统机器人依赖中央处理器协调肢体运动,而自然界的动物却能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耦合实现高效协作。受此启发,荷兰研究团队开发出自同步软体机器人,其四肢通过空气驱动产生自振荡,仅靠物理交互即可实现高速自主运动,为机器人设计开辟了全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2025年5月8日《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6-10.

    长期以来,糖如何“诱惑”人们不断摄入一直是个谜。2025年5月7日,一项发表于《Cell》上的研究在解开上述谜团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张举恩等首次绘制了人类甜味受体的分子结构图,并展示了2种消费最广泛的人造甜味剂——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是如何与甜味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