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in our journal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2-7.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3-7.

    2025年5月16日,中国首批商用堆产碳-14同位素产品从秦山核电基地正式发运至客户手中。该产品是中国首个同位素生产技术品牌“和福一号”诞生后的首批量产成果,标志着中国碳-14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碳-14由于其放射性,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科研价值,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检测、新药研发和环境监测等。长期以来,中国碳-14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量产技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4-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誉为第三代光伏技术,具有柔性、质轻等特性,即便在阴天也可保持较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其规模化制造仍面临挑战。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纤纳光电”)联合高校,提出太阳能电池材料钙钛矿的涂层革新技术,实现了平米级钙钛矿组件的稳定批量生产,推动钙钛矿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2025年5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5-10.

    2025年5月22日,值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6-11.

    人类大脑如何变得如此庞大和复杂一直是一个谜团。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Katherine Pollard团队发现,将一段仅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的遗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后,它们的大脑会长得比通常情况更大。2025年5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7-7.

    2025年5月14日,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政策举措》强调,要统筹推进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债券发行等多元金融工具,为科技创新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8-8.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手段。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多集中在陆地,海上项目屈指可数。2025年5月22日,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后,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回注井,以初期8 t/h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9-9.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癌症、衰老等重大疾病的关联早已确立,但一项来自真菌的发现正在动摇这一生物学共识。2025年5月15日,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多核真菌中存在一种反常规的染色体分配机制——染色体并非均等分配,而是以随机的非对称方式进入不同细胞核。这一发现打破了“染色体必须完整传递”的经典细胞分裂范式,为理解生命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0-10.

    2025年5月15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的国际基因组学研究指出,早期亚洲人群在10多万年前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史前迁徙——从亚洲北部跨越白令陆桥,最终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全程超过2万km。这项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领衔、全球22个机构48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通过分析139个族群1537名个体的DNA数据,首次完整重构了人类从非洲起源、经东北亚向美洲迁徙的完整路径,改写了人类迁徙史的认知版图。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1-11.

    作为全球最显著的季风系统,南亚夏季风(SASM)将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至陆地,为该地区带来约80% 的年降水量。2025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在《Nature》发文,揭示了不同气候增暖背景下SASM变化机制的一致性,强调了古气候数据在提升未来气候预估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潜力。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2-12.

    卫星轨道的精密确定,是确保巨星座实现任务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依赖地面处理的卫星定轨方法难以满足巨星座卫星实时高精度定轨及测控运行需求。实现星载自主定轨,即利用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观测和少量星间测量数据,通过星载自主处理器确定轨道,成为巨星座卫星精密定轨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利用GNSS结合星间链路的定轨策略虽然具备一定优势,但由于计算量大且对星载处理能力要求较高,难以直接工程化应用。如何在维持定轨高精度的同时减少星载处理负荷,成为理论和工程实现上的双重挑战。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Rachel Berkowitz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3-14.

    一项新型声呐技术可以实现厘米级分辨率的海底测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项新技术令许多科研人员备受鼓舞。商用合成孔径声呐(SAS)设备最初由军方开发用于识别爆炸地雷,现已被海法大学海洋地质学家Yizhaq Makovsky等科学家用于研究。Makovsky表示,在首次发现SAS仪器能够辨识海底微小洞穴的隆起后,“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项颠覆性技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Paul Voosen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4-15.

    自现代天气预报发展以来,就有这样一种论断:由于大气中的小尺度扰动会不断积聚,超过2周的天气预报都会失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世界领先的天气预报机构)地球系统建模负责人Peter Dueben表示,基于20世纪60年代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提出的2周上限已成代代传承的真理,“如今似乎已成天经地义的法则”。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1): 15-12.

    尾旋——一种高速自旋跌落的极端飞行情景,曾让全球超过90% 的战斗机大迎角事故酿成悲剧。如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张伟伟课题组联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相关研究团队,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构建的增量叠加神经网络模型,战斗机尾旋气动力预测精度实现跨越式提升,关键参数预测误差降幅达77%,为破解“死亡螺旋”密码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4-9.

    全球鸟类数量正在急剧衰减,由于缺乏关于鸟类种群变化趋势精细尺度的空间综合数据,人们难以确定保护工作的优先顺序。2025年5月1日,《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北美鸟类种群数在那些鸟类数量仍属最多的地区正以最快的速度衰减。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5-10.

    传统机器人依赖中央处理器协调肢体运动,而自然界的动物却能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耦合实现高效协作。受此启发,荷兰研究团队开发出自同步软体机器人,其四肢通过空气驱动产生自振荡,仅靠物理交互即可实现高速自主运动,为机器人设计开辟了全新路径。相关成果发表于2025年5月8日《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6-10.

    长期以来,糖如何“诱惑”人们不断摄入一直是个谜。2025年5月7日,一项发表于《Cell》上的研究在解开上述谜团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张举恩等首次绘制了人类甜味受体的分子结构图,并展示了2种消费最广泛的人造甜味剂——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是如何与甜味受体结合并将其激活的。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8-8.

    玫瑰花瓣那优雅的卷曲边缘和独特的尖角,长期以来被视为自然之美的象征。然而,2025年5月1日,《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这种美丽的形态源于一种前所未见的几何力学机制。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9-9.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分裂方式,能够利用自身细胞编码形状的信息来决定子细胞的发育类型。这对100多年来学校所教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相关研究发表于2025年5月1日《Scienc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0-10.

    轮烯是一类双键完全共轭的单环多烯烃类物质。由于电子云在整个环上离域,轮烯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团队在轮烯化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将金属置于轮烯平面中心,制备了芳香性的金属轮烯。这一突破填补了金属轮烯领域长达70余年的空白,拓展了轮烯化学、芳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的边界。相关研究发表于2025年4月30日《Na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1-11.

    近年来,随着诺贝尔奖成果“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的深入研究,哺乳动物大脑在空间感知和导航行为中的生物机制逐渐明晰。然而,如何将这一生物机制有效地应用于真实场景的具身导航任务,成为当前类脑导航工程应用的重要挑战。现有的具身智能体通常基于高性能计算设备和传统人工智能算法,在自主执行探索与导航任务时,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无法实时模拟哺乳动物对空间环境的动态感知和策略调整,难以高效地完成复杂环境下的导航任务。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Erik Stokstad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2-13.

    水稻是喜温作物。然而,在进入花期后,夜间高温环境可能导致水稻减产,并形成垩白粒。育种家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进展十分缓慢,随着气候变化风险加剧,这一挑战愈加严峻。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Dennis Normile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3-14.

    在“嫦娥五号”任务将人类近50年来首份月球土壤与岩石样本带回地球的5年后,中国开始与遴选出的海外科研团队共享这些珍贵样本。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4月24日在上海举行仪式并宣布,来自6个国家的7家科研机构可获得少量月壤样本。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因美国国会限制,中国科研人员至今仍无法获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样本,但美国石溪大学与布朗大学2家机构仍旧在中国的获批名单上。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4-11.

    精准测定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汞(Hg)的浓度变化,对于解析汞的迁移转化机制与评估水体生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地下水中汞的现场/原位检测仍面临挑战,核心瓶颈在于缺乏兼具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与现场适应性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对超痕量Hg (Ⅱ)的高效、精确识别需求。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Congbin FU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10): 15-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746
    Abstract (145) PDF (25) HTML (115)   Knowledge map   Save

    地球系统科学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领域之一。总结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主导实施的一系列全球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地球系统科学联盟、未来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探讨了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指出了中国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具有提升国际影响力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开辟专门经费渠道等具体建议。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2-7.

    2025年4月24日,第10个“中国航天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为主题,围绕“月亮”和“火星”2大天体,对外强化国际合作、对内布局商业航天。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3-8.

    2025年4月21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名为“钠新”的钠离子电池,涵盖乘用车动力电池和重卡蓄电池。钠新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75 Wh/kg,为当前钠电行业最高水平,相比于4年前发布的第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15 Wh/kg,具备超500 km的纯电续航能力。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80~250 Wh/kg,当前钠离子电池仍然处于劣势,也低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于2021年设定的200 Wh/kg目标。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商用车首席技术官高焕则表示,钠新电池优点是耐低温性,在-40℃低温环境下仍保持90%可用电量。由于金属钠相比于同主族的金属锂,枝晶生长风险小、电解液不易燃和低工作电压(2.7~3.7 V,低于锂离子电池的3.0~4.2 V),钠电池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4-8.

    2025年4月2日,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将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招标部署2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和1台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深度融合量子计算与超级计算。这种新型计算架构将量子计算机的强大并行处理能力和超级计算机的高效数值计算能力相结合,能大幅加速金融风险建模、新药研发等场景的技术突破。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5-10.

    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David Baker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的帮助下,首次成功设计出多种高效的人造丝氨酸水解酶。与过去的方法不同,这些新设计的酶不再局限于已有的天然蛋白质结构,而是从头开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量身定制,突破了以往设计的局限性。相关成果发表在2025年4月18日出版的《Science》上。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6-10.

    研究人员利用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的电子显微镜,捕获到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超高分辨率图像。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希望,极低温环境能够提升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的成像清晰度。研究人员使用的技术是通过强电子束轰击冷冻样本来解析分子结构。与常规使用液氮相比,采用液氦冷却样本可减少电子束造成的辐射损伤,却往往导致图像更加模糊。2025年4月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表明,通过重新设计用于固定蛋白质的薄板,研究人员成功抑制了不必要的运动,使成像分辨率提升约1.5倍。这一突破有望为观察多种蛋白质开辟新视角,包括那些被药物研发人员重点关注的关键细胞表面蛋白。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7-7.

    2025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院士候选人由院士推荐或中国科协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推荐。本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均不超过100名,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立专项名额。《中国科学院关于组织、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和《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2025年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均指出,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评判人才。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0, (): 8-8.
    2025年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105 MW两极高速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通过专家评审。直径3 m、重200 t的整机在一根轴上兼顾“驱动压缩”和“发电回馈”,为长时、零补燃先进压缩空气储能(AA-CAES)补上最关键的配套装备。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8-8.

    2025年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105 MW两极高速同步电动-发电机“储龙105”通过专家评审。直径3 m、重200 t的整机在一根轴上兼顾“驱动压缩”和“发电回馈”,为长时、零补燃先进压缩空气储能(AA-CAES)补上最关键的配套装备。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9-9.

    脂肪组织随年龄增长的异常扩张是中年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诱因,但其细胞机制长期不明。美国希望之城医学中心王琼团队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霞团队于2025年4月25日在《Science》发表研究,首次发现中年特异性脂肪前体细胞(CP-A)及其调控通路,为“中年发福”提供全新解释。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10-10.

    2025年4月17日,《Science》刊登了一项来自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朱凯团队的突破:研究人员将传统电子传输材料富勒烯C60 “改造”成带正电的离子盐CPMAC,用作倒置结构钙钛矿电池的“电子穿梭层”,成功将单片效率提高至26.1%,并在高温长时间运行下表现出极低的。性能衰减(2100 h后仅降解2%),并在电池模组实验中实现23.2%的转换效率,为钙钛矿太阳能技术的工业化铺平了道路。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11-11.

    引力波是一种由剧烈天体活动(如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产生的时空涟漪,自2015年首次被直接探测到以来,目前已经有数百个引力波信号揭示了宇宙中众多天文事件的物理过程。然而,地面上的探测设备由于受到地球环境因素的限制,只能探测频率较高的引力波信号。为探索宇宙更深远处发生的巨大天文事件,科学家们提出了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这种探测装置可以有效捕捉极低频段(毫赫兹级别)的引力波信号,进一步揭示宇宙的奥秘。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tokstad Erik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12-13.

    19世纪奥匈帝国修道士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通过豌豆研究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的故事,历来是中学生课本中不变的话题。孟德尔在修道院花园中种植了数千株豌豆,通过不同品种异花授粉和统计花色等性状在后代中出现的比例,揭示了隐性和显性遗传背后的数学规律,为遗传学研究带来根本性突破。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进化遗传学家程时锋指出,在基因被确定为遗传机制之前的数十年,孟德尔对7种遗传性状分子基础的研究始终毫无进展,这些性状因此被称为“七大未解之谜”。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Ghosh Koushik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13-14.

    有机硅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长链组成的合成聚合物。全球有机硅年产量超过260万t,其制造过程依赖于高能耗工艺。有机硅70%以上的碳足迹源自采用矿物原料生产单质硅的过程,而其消费后废料往往通过填埋或焚烧处理,进而会产生更多碳足迹。由于硅氧键的强度高,且制造配方中含有有机填料、催化剂等多种添加剂,因此将有机硅分解为小分子极具挑战性。在《Science》的研究报告中,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Nam Đú'c Vũ等提出一种方法,能够将消费后工业有机硅废料从交联网络解聚为氯硅烷,而氯硅烷是有机硅生产中的一种关键中间体。这种解聚化学工艺有望应用于大规模有机硅生产工艺。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9): 14-11.

    随着微纳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精准、高效地操控微尺度颗粒,已成为微电子、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课题。光电镊(OET)技术在微物体操纵中具有低光功率密度、高通量等优势,能够操纵多种微物体,如纳米颗粒、细胞和微机器人。然而,多物体并行操纵时,光图案的重叠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传统方法通过增加光图案的外径作为碰撞半径来规划路径,但这种方法增加了计算负担,且在障碍密集环境中难以保证可靠的导航路径,严重制约高精度自动化应用。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25, 43(8): 2-7.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这种由亚洲韧皮杆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已肆虐全球近50个国家,导致柑橘产业年均损失超百亿美元。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宣布破解柑橘抗黄龙病的分子机制,并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药物。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