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技术联盟是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种重要组织创新模式。以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制造技术联盟集合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共价值使命定位、合法性与政治支持、行动能力塑造3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制造”的公共价值创造机理,并为国家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共同使命定位上,凝聚政产学研异质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在合法性与政治支持上,建立立法支持和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在行动能力塑造方面,实施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基于“双碳”目标对城乡建设和建筑业低碳转型的要求,分析了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问题,从参与能力、协同合力、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目标。从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对比分析国外主要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经验并获得启示,从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能力、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利益、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数字治理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产业生态4个层面提出“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友好建成环境和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实现技术发展与安全的平衡,是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必须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盟以伦理先行为导向的“硬法治”模式和美国以技术先行为导向的“软规则”模式。从治理思想、治理主体、治理体系和治理策略系统分析了2种模式的区别,并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路径的政策启示:在治理思想上,应坚持伦理治理和鼓励创新并重;在治理机制上,建立分级分类风险治理机制,实行精细化监管;在治理体系上,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在治理主体上,注重发挥企业和行业自治力量;在治理合作机制上,积极参与多边治理交流合作,提高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论述了黄旭华的学术成就,从核潜艇研制工程的重要性、一代两型核潜艇的研制难度、第一代核潜艇与美苏同代核潜艇的技术、战术性能比较等维度归纳出黄旭华的学术成就,指出了其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中所锤炼出的“核潜艇精神”。探讨了黄旭华取得举世瞩目学术成就的内在动力,厘清其成就主要源自不竭的创新观念与思想、坚韧的家国情怀及不懈的事业追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智能互联技术体系的关键要素,重构了智能制造价值链,为智能制造质量管理提供了新范式。结合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智能制造质量管理的新趋势与新需求。概述了质量4.0的基本理论,拓展了质量4.0中价值链的含义,并通过内部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与相关方价值链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质量4.0的智能制造全价值链质量管理模式,以促进质量4.0理论与方法在智能制造质量管理实践中落地。
海洋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较为理想的风力条件,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能够获取更为稳定和强劲的风能资源,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和输出功率。在分析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海上风电存在海洋资源法律体系不完备、海洋规划体系待深化、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借鉴国外发展海上风电的经验,从完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立法、加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保障、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中国发展海上风电的对策建议,可以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来产业属于“新而待兴”、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剖析了未来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沿着“现有产业未来化”与“未来技术产业化”2个方向,探讨了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鸿沟,分类设计了“老中育新”与“无中生有”的跨越路径与实施策略,提出了完善未来产业发展机制、搭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筑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加强未来产业敏捷治理的政策建议。
考察美国力推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动因及最新动态,是确保中国稀土全球战略竞争优势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通过分析美国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动因、进展及对中国的挑战,发现美国对中国稀土进口高度依赖、稀土关切上升至国家安全、美国国内稀土强劲消费需求和对中国政策全面转向竞争构成了美国加速稀土产业链重构的动因。目前,美国在稀土资源本土开发与保护、冶炼分离加工布局、高端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等全产业链领域的重构成效明显,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中美战略竞争博弈下的抵御经济制裁能力、高端稀土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稀土合作的战略空间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为此,提出了中国应从提升稀土产业综合竞争力、优化稀土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稀土高端技术应用水平和加强稀土全球化战略布局等方面采取举措,以增强抗衡美国对中国“脱钩”的主动权,抢占稀土“卡脖子”技术制高点,实现从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目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