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稿
    白斌, 李国欣, 白雪峰, 朱如凯, 崔宝文, 雷征东, 孟思炜, 何坤, 刘合
    科技导报. 2024, 42(24): 5-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7.01074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庆油田27年连续生产原油5000万t以上、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t的主要生油源岩。近年来,向深湖区古龙凹陷积极探索,2019年部署的古页油平1井等重点探井,在生油源岩获初期日产油30.5 t,日产气13032 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青山口组页岩由“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同样,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生油、储油、产油及工程改造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一是在地质研究方面,提出古龙页岩具有高生油量与低排烃效率特征,为页岩“产油”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龙页岩广泛发育的微纳米黏土有机复合孔、页理缝等孔-缝组合体系,为页岩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二是在工程改造方面,针对古龙页岩“千层饼”的复杂纹层结构,提出提升胍胶压裂液比例、使用粉砂堵塞近井微裂缝、降低段内簇数、提高施工排量、正向利用应力干扰等工程技术,实现“控近扩远”的缝网理念,提高页岩油改造规模与程度;三是在开发方面,通过压裂液弹性驱、岩石和流体弹性驱、溶解气驱量化能量的释放过程和顺序,合理控制压力、有序释放弹性能量,实现体积开发,控制递减速度。陆相页岩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从“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已获突破,未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基础理论认识、工程实践技术与效益开发方面的重大挑战。
  • 专稿
    杨军, 孙培杰, 彭翠婷, 胡梦岩, 黄茜, 张祎轩, 黄宇航, 罗志鹏, 徐乐瑾
    科技导报. 2024, 42(23): 7-3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4.00630
    介绍了核聚变技术最新进展,包括高温超导核聚变、激光点火惯性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指出核能与氢能、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的耦合利用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高精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计算、反应堆数字孪生技术、核能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是未来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总结了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进展,包括中低放废物的减量减容和固化技术、高放废物的放射性核素去除和玻璃固化以及乏燃料处理与处置,表明随着核能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核能预期将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 专稿
    李静宜, 范艳玲, 黄皓琰, 张译元, 刘蓓蓓, 刘光慧
    科技导报. 2024, 42(22): 6-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427
    衰老是机体伴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一系列器官功能衰退的过程,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揭示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已成为生物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探讨了衰老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衰老模型构建、机制探索、程度评估及干预策略实施等层面综述了相关进展。分析表明,衰老研究需要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的研究体系,采用还原论与整体观相结合的思维解析衰老机制,开发具有普适性、可靠性和高灵敏性的检测体系,以及发展精准高效的衰老干预策略,以全面应对衰老带来的挑战。
  • 专稿
    刘保延
    科技导报. 2024, 42(21):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1.01615
    智能科研范式的出现,已经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综述了科研范式的内涵、性质、特点及对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体会,介绍了实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机范式、数据科学范式,以及智能科研范式5类科研范式,分析了中医在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指出5大科研范式、简单与复杂范式、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科研范式,以及医学领域科研范式研究的思路和成果都给中医药新范式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和坚实的支撑,提出通过范式转换,推进中医药高质量、高效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 专稿
    姚道新
    科技导报. 2024, 42(20):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84
    摘要 (1104) PDF全文 (1630)   可视化   收藏
    高压下双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引发国际上广泛的关注,理论研究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理论计算表明La3Ni2O7中镍的2个eg轨道对超导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氧的p轨道也出现在费米面上,相应的多轨道模型已经提出。各种计算表明,新型镍氧超导体可能具有s±波的特性,对其进行掺杂或加压可以改变超导配对特性。基于强关联相互作用的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观测的现象。顶点氧空位的存在对于超导的发生会有明显的影响。三层镍氧超导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镍氧超导体的家族,目前其电子能带结构、多轨道模型、超导配对对称性等都有理论探究。
  • 专稿
    李国杰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授予做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引起科学界的热议和争论。这次诺奖的“出圈”不是物理学界和化学界的“悲哀”,而是寄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期望,唤醒人们对人工智能超预期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的重视。复杂性挑战逼迫人工智能和所有的传统科学走到一起,我们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这次颁奖可能会在科技发展史留下痕迹,我们的后代会记住这些为人类迈进智能时代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 专稿
    邓子祺, 程荣, 石磊, 郑祥
    科技导报. 2024, 42(18): 5-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64
    膜分离技术已成为中国主流盐湖提锂技术。以202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膜改性、工艺参数优化和膜法组合工艺3个方面盘点了膜法盐湖提锂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膜改性研究主要围绕增强膜正电性以及渗透性展开,以克服trade-off效应为重要目标;工艺参数的优化有利于发挥高性能膜的分离潜力,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多级膜法耦合工艺能够实现超高纯度的Li+富集,是膜法盐湖提锂走向工业应用的重要途径。
  • 专稿
    刘雅琦, 韩思嘉, 白麒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7): 7-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56
    基于“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对象的相关信息,围绕群体特征、能力素质和成长路径开展画像分析,以挖掘工程师群体成长的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卓越工程师以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技能为前提、以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为使命、以极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牵引,通过职业生涯发展全周期学习、重大任务团队协同攻关、潜心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实现成长。基于此,通过剖析当前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 专稿
    王赤, 李明, 魏海燕, 时蓬, 罗冰显,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4, 42(17): 16-2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1683
    欧洲空间局在空间安全领域布局守望者号空间天气专用业务卫星,成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预报和服务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之一。指出利用日地拉格朗日L5点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独特优势,简述了守望者号任务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回顾了其漫长的推进历程、未来实施计划及美国积极参与守望者号任务的情况。提出中国须高度重视空间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安全的影响,努力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积极推进中国自主空间天气天基监测系统的发展。
  • 专稿
    周琳, 钟钰
    科技导报. 2024, 42(16):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91
    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一直循着粮食安全目标不断演进,当前逐渐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绿色生产为手段的粮食生产格局。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通过自我革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理目标,参与主体日益增加,治理手段逐渐多样,能够较好保障粮食安全水平。但针对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仍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约束导致粮食生产进入瓶颈期,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对粮食安全产生持续冲击,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耕地撂荒、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持续存在,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仍然滞后。建议发展智慧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缓解粮食系统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力,优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效率。
  • 专稿
    杨文采
    科技导报. 2024, 42(15): 7-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6.00994
    在21世纪,氢能源的应用和氢能产业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地球形成历史和地球物理数据来看,地球内部的地核就是一个氢能库。大陆科学钻探的数据表明,大地震产生环绕全球的地震波,使地壳和地幔中的裂隙带活动,地球内部的气体得以释放。地震后地球在放氢气、氦气和甲烷等气体,它们会通过地幔裂隙带上涌到上地壳。如果上地壳有渗透率很低的岩层把上涌气体覆盖起来,就可能成为深层结晶岩中的氢类能源储存库。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可能有这种深层氢类能源储存库,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专稿
    谢兴龙, 李昕然, 童妙妍, 朱健强
    科技导报. 2024, 42(14): 5-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71
    回顾了光学领域2023年的重大进展,盘点了光物理、光学材料和结构、生物和医疗光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学、光学设计和仪器仪表、光学信息处理、光源与强场激光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探讨了其在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生存及生活方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专稿
    姜哲, 赵宇, 黄建虾, 王芳, 陈祎, 罗传坤, 罗高生
    科技导报. 2024, 42(13): 6-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9.01367
    “深海一号”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实现了走进深水的重大跨越。总结了近10年海洋工程领域新型的水下结构运维专用机器人,综述了清洗、检测和维修等水下运维机器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型机器人所特有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探讨了基于路径规划与自主导航的水下自主作业技术、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水下运维作业模拟与应急预案评估、多传感器融合的水下作业技术等水下运维机器人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 专稿
    欧阳明高
    科技导报. 2024, 42(12):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080
    摘要 (2005) PDF全文 (380)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20多年发展,核心技术与产业化已经实现全球领先,未来10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至关重要。需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确定性探求和发现其中的确定性规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的周期性和结构性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主要结论包括:从目前到202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仍保持快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为代表,新能源革命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实现转正,新能源的发展将基于新能源汽车演化到新能源革命;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革命的重点将从技术革命转移到社会观念与商业模式革命。同时讨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新发展阶段,可能存在内部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和风险防范的可行解决方案。
  • 专稿
    王斌, 李文嘉, 王涛, 李江, 许晓毅, 张林, 侯立安
    科技导报. 2024, 42(11): 6-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019
    近年来河湖水体中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检出频率和类型逐渐增多,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相较于传统污染物,新污染物具有隐蔽性、广泛性、环境持久性及慢性健康效应等,对河湖水生态环境安全和饮水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我国针对新污染物治理总体上起步较晚,面临监测技术手段较少、污染物质底数不清和相关防控法规不完善等难题。通过梳理新污染物的政策与行动计划发展情况,分析了河湖水体中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总结了河湖水体中新污染物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河湖水体新污染物防控策略和健康风险效应评价方法。
  • 专稿
    李建强, 许进
    科技导报. 2024, 42(10): 6-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533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也是负责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而隐姓埋名 28年的主要领军人之一。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6个方面概括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揭示了其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邓稼先以深厚民族情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卓越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 专稿
    岳芳, 王雪珍, 姜山
    智能电网将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电网融合以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但在高度信息化和互联环境下,智能电网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风险。概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架构,指出其双向可交互性是与传统电网最大的区别。总结了智能电网的安全漏洞和面临的网络攻击,主要分为机密性攻击、完整性攻击和可用性攻击3类。总结回顾了机器学习、区块链、量子计算等增强智能电网网络安全的新策略,机器学习算法可增强电网故障检测和攻击识别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去中心化和防篡改特性为智能电网提供身份验证、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解决方案,量子计算在电网故障诊断和数据传输安全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提出了未来的主要挑战和研究方向。
  • 专稿
    王晨, 任向实
    摘要 (2081) PDF全文 (150)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跨学科领域,人机交互已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发展、将计算技术惠及大众的重要动力。在回顾当下人机交互领域进展的同时,探寻技术背后的思想演化路径,尝试阐述一个更为宏观地看待人机关系和未来创新的哲学认识,其中包括:简述人机交互的定位和贡献;从人机交互的历史分析当下技术现象的演化过程;通过理解人机之间的相克问题,提出“人机共协计算”理论,讨论人与技术的理想关系。基于以上认识,从学术思想、研究教育、人类社会影响、信息传播和产品技术5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人机交互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性启发。
  • 专稿
    白雨鑫, 董战峰
    碳中和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任务,而政策驱动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从政策体系与学术研究2方面回顾了中国碳中和发展进程及研究热点,探讨了实现碳中和愿景的政策需求。提出应以更高站位推进碳中和政策协同,以更宽视野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技术与减排路径,以更灵活方式引导碳中和绿色发展资金支持,以更大力度增强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发展能力建设。
  • 专稿
    王赤, 宋婷婷, 时蓬, 范全林
    科技导报. 2024, 42(6): 6-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为在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中国空间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立足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工程成就和重要原创突破,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画卷,归纳了中国空间科技现代化发展的7个主要特征,指出当今世界空间科技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综合水平的核心标志,是必须时刻不忘的“国之大者”。
  • 专稿
    汪品先
    科技导报. 2024, 42(6): 16-2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6.002
    摘要 (2742) PDF全文 (203)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缓慢变化发生了矛盾。百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曾经出现多次反复,至今缺乏系统的反思,成为当前学术界发挥科学创新潜力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历史回顾和中外比较入手,提出当现代科学在欧洲产生时,中国曾坐失参与的良机;当试图引入西方科技时,又因为方向错误遭受失败,结果使得科学成为西方的特色和东方的弱点。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在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属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和春秋列国的2大源头。当今世界上这2大文明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必将产生新型的全球文明。呼吁从历史反思入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争当国际学术界铸造全球新文明的排头兵。
  • 专稿
    王登红, 代鸿章, 刘善宝, 王成辉, 于扬, 赵芝
    科技导报. 2024, 42(5): 7-2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5.00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矿种、政策等方面梳理了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国内外研究新动向,总结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勘查开发中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勘查技术、采选冶技术、矿山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优势矿产少、好矿少、品位低、探明程度低、矿床成因机制不明、独立矿床少、样测手段有限等问题,分析了战略性关键矿产的资源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战略性关键矿产找矿勘查与管理的建议如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鼓励民间储备并严格管理控进口、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
  • 专稿
    胡健, Wu Sheng, 邓西里, 孙海涛, 崔景伟, 赵路正
    科技导报. 2024, 42(4): 6-2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4.001
    世界能源利用进入“清洁、低碳、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航道。美国在全力确保清洁能源制造和全球领先地位,保障和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给中努力形成能源可持续利用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已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峰后持续走低,并下降至2000年以前水平,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碳排放震荡下降,美国可持续能源发电成本较世界其他国家偏低。美国能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提升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法规、财政投资及经济市场等多方面措施的保障。美国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及各州政府的节能准则保障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政府推动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投资,并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和能源税收减免;通过加大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促进交通领域电气化转型,以及修订车辆燃油经济性标准等措施推动可持续能源市场繁荣。美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现状显示,“能源利用过程的清洁化、能源利用类型的低碳化、能源获取方式的可再生化”为主导的能源转型方向将成为实现能源利用可持续性的发展趋势,全球可持续能源技术创新成为关键技术进步和竞争的阵地,国际能源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困境显示,全球可持续能源利用的重要领域合作基础众多而广泛。美国与中国能源结构和能源转型中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相似,也有不同。中国能源转型将面临重要多重技术无人区,应从战略角度充分认识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加强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推动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安全转型。
  • 专稿
    孟翔宇, 顾阿伦, 曾静, 陈铭韵, 周剑, 刘滨, 毛宗强
    科技导报. 2024, 42(3): 6-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01
    摘要 (3213) PDF全文 (310)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中国氢能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船舶和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辨析了中国氢燃料电池车的综合性能,指出中国氢能汽车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2个方面:一是成本高,包括氢燃料电池车成本高,且氢燃料价格高;二是加氢基础设施不足。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中后期阶段,重载交通、拥有固定路线的特种交通等将成为氢能汽车发展的机遇,家庭乘用车将成为未来氢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能轨道交通将在难以电气化的地域发挥作用,以氢基化合物为动力的船舶和航空器将成为氢能船舶和航空发展的重点,未来氢能交通应完善规划、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新型氢能交通出行方式,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利用碳市场机制实现新飞跃。
  • 专稿
    王钊, 李文娟, 王强
    科技导报. 2024, 42(2):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2.001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作为美国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器,在美国国防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分析 2014—2023 财年 DARPA 研究、开发、试验与鉴定(RDT&E)预算经费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明晰了美国国防前沿技术创新方向和布局:从横向阶段划分看,基础研究不再是预算近两年的布局重点,预算重心由基础研究向先期技术发展转移;从纵向项目配置看,预算呈现出持续布局前沿技术、推进新技术演示验证、助力“全域作战”体系建设等趋势;从投向的技术领域看,微电子、人工智能、通信与网络以及生物科技是DARPA近2年的研发重点。
  • 专稿
    王康友, 徐丽娇, 王志敏,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24, 42(1): 7-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1.001
    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评选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30项。(1)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揭示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发现主效耐碱基因可使谷物增产约20%;发现工业条件CO2介导的有机氯析出;揭示灵长类动物演化之谜;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发现双壳类动物铰链内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发现压力下液氮温区镍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系列研究揭示人类衰老机制;破解生态修复的“梦境”之困。(2)2023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成功制备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研发出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制成功;开发丙烷脱氢耦合选择性氢燃烧制备丙烯新技术;实现用于通用DNA计算的可编程门阵列;研制出新款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实现无机材料的普适性3D打印;黏弹性无机玻璃制备成功;构建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培育全球首例“嵌合体”猴。(3)2023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世界首台“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调试安装;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通过验收;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投产;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工艺测试;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承载最高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下线;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世界最深、最大极深地下实验室投入科学运行;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试航。
  • 专稿
    陆化普
    科技导报. 2023, 41(24): 5-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4.001
    交通与土地使用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回顾了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TOD)模式的起源,论述了 TOD 的中国内涵,总结了一体化由发展起步、研究推进、工程应用到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发展历程。分析了TOD发展模式与未来城市和交通的关系、中国推进TOD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提出了建立强有力的交通与用地使用一体化开发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形成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建议。
  • 专稿
    艾华
    科技导报. 2023, 41(23):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3.001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营养和运动是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综述了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特点,根据病情的有无和程度,提出了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通用性膳食营养建议和运动建议,包括预防阶段和患病阶段(分为轻症和重症)的营养和运动策略。
  • 专稿
    杨海峰,苏布达,王东方,姜涵,姜汕,姜彤
    科技导报. 2023, 41(22): 6-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2.001
    基于中国碳收支不平衡现状与特征,提出了迈向碳中和进程的路径框架,探讨了能源系统碳减排和生态系统碳增汇的具体实施途径,并指出要强化气候变化下减排增汇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关系。
  • 专稿
    周毕云,丁立,张静,李潭秋,席林斌
    科技导报. 2023, 41(21):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01
    在亚轨道飞行任务中,存在低压、高温、辐射、缺氧等复杂的飞行环境。高空飞行密闭服是实现压力防护、温度防护、工效和生命保障的重要载体,是飞行员高空防护的核心部分。回顾了高空飞行密闭服早期技术验证,论述了高空飞行密闭服的发展演变特征,总结了密闭服的结构实现形式,分析了高空飞行密闭服在设计过程中的低压防护、热防护、操作工效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密闭服的发展,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在生产工艺、先进材料、新型服装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标准化、轻量化、操作灵活、舒适的高空飞行密闭服。
  • 专稿
    魏秀菊, 朱明, 廖艳
    科技导报. 2023, 41(20): 5-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0.001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工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分析了农业工程各分支的不同贡献,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条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业工程各分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分别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农业水土工程保障水土资源安全;土地整理工程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实施集约化生产,不与粮争地;农村能源与环境工程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工程减少粮食损耗、种子加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工程科技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综合协同左右,其重点研究方向为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推进种业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是综合性工程,统筹实施农业工程技术,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必要保障。
  • 专稿
    吴伟仁,张哲,敖显泽,贾琇,赵媛,杨洪伦,祖琳,凌丽丽
    科技导报. 2023, 41(19): 6-15.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9.001
    深空探测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空资源利用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前沿方向。其中,深空物质资源的利用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介绍了深空资源的基本内涵,概述了深空资源利用的意义;以深空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星球挥发分开采利用、大气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星表原位制造建造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展望了深空物质资源利用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专稿
    张赟,刘芝华
    科技导报. 2023, 41(18): 6-1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8.001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研发癌症防治的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是中国人民和全人类共同的迫切需求,也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重点方向。肿瘤基础研究对癌症防治工作起着关键作用。指出了当前中国癌症领域“从0到1”研发诊断治疗新靶点、新药物的创新能力仍与世界一流水平有差距,面临的关键问题不是研究成果转化程度不高,而是基础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建议为促进新时期癌症防治工作,应当高度重视肿瘤基础研究,通过稳定的经费支持、合理的项目设置、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国际合作等措施支持高水平肿瘤基础研究的发展。
  • 专稿
    西桂权,陈晓怡,谭晓
    科技导报. 2023, 41(17):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7.001
    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创新的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众多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发展情况,总结了依托大科学装置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其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突出作用。针对中国大科学装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关键工艺、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专稿
    江亿,胡姗
    科技导报. 2023, 41(16): 6-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6.001
    城乡能源供给系统指为建筑和工业生产提供电力、热力和燃料供应的供给系统,包括输配系统、中间转换环节、终端用能和调控。讨论了在零碳情境下新型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调控手段,以及实现零碳能源后燃料系统的走向。在给出未来零碳能源供给系统目标的基础上,按照3个时间节点讨论了各个时期为实现这一零碳目标索要完成的任务,并提出了实现零碳能源供给系统的路径规划。
  • 专稿
    于江浩
    科技导报. 2023, 41(15): 6-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5.001
    W玻色子是一种传递弱力的媒介粒子,其质量来自于电弱对称性破缺,对其精确测量可以检验标准模型的自洽性,提供揭示可能的新物理迹象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对W玻色子质量的最精确测量结果,即比标准模型的预期结果偏离高了7个标准偏差,这一结果直接挑战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分析了该实验结果以及理论误差的可能来源,解读了其可能引发的新物理效应。
  • 专稿
    刘保延,文天才
    科技导报. 2023, 41(14): 5-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4.001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如今已逐渐进入国际主流医学体系。综述了信息科学与物质科学背景下中西医学不同的科学范式,阐明西医学的核心是基于物质科学的简单范式,而中医药学则是基于信息科学的复杂范式。提出中医药学以“疗效”为导向,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等理念支配下,以人的信息器官为核心,将医生与患者、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及干预措施、时间与空间因素等紧密关联,在“辨证论治”等方法体系下实现信息转换,并最终实现维护健康、消除病痛和养生延年的目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以“信息科学”为特征的中医药学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 专稿
    韩淋,王海名,范唯唯,李国鹏,杨帆
    科技导报. 2023, 41(13): 6-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3.001
    国际空间站继续发挥在轨科研应用平台的重要价值。对美国和俄罗斯公布的国际空间站实验项目数据库及成果报告的综合统计及文本分析后发现: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开展的国际空间站第66~67次长期考察任务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加拿大航天局(CSA)支持在技术开发与验证、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物理科学、人体研究、教育和文化活动、地球与空间科学6大研究领域开展了360项实验,其中新实验占比超过40%,科研应用活动十分活跃。同时,亮点科研应用新成果频现,远程控制地面机器人、在轨产生和研究超冷气泡、观测磁星等一批突出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通过重点分析154项新实验中代表性的新实验,以及最近发表的400余篇科研论文中的亮点新成果,综合反映国际空间站科研与应用的新进展,总体研判国际空间站正处于科研与应用高峰期,科研活动高度活跃,科研成果持续涌现,未来有望产生更多造福空间和地面的科研应用新成果。
  • 专稿
    汪集暘,庞忠和,程远志,黄永辉,姜光政,陆振能,孔彦龙
    科技导报. 2023, 41(12): 5-1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01
    地热能作为一种非碳基、清洁能源,具有稳定连续输出的优势,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热能的利用通常分为地热发电、直接利用和地热储能。自2010年以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呈指数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和年利用热量分别约为108 GWt和283580 GWh,中国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热泵系统呈现每年约 16%的指数增长,地源热泵系统在全球地热直接利用的装机容量和利用热量中占比分别约为 72%和 60%。受高温地热资源利用技术的制约,2010—2020年地热发电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4%。地热储能作为地热利用的前沿领域,欧洲和美国分别部署“HEATSTORE”和“Geothermal Battery”储能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热团队承担的地热储能项目也已进入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地热储作为巨大的天然能源储库,最适宜在多能互补系统中承担蓄能和实现热能稳定输出的功能,可以把其他能源跨季节储蓄起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跨季节储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 专稿
    刘虎沉,王鹤鸣,施华,尤建新
    科技导报. 2023, 41(11): 6-1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1.001
    通过明确质量4.0定义、特征、目标,完善了质量4.0概念,设计了质量4.0基础架构,讨论了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8类关键技术及其支撑质量4.0的具体方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质量4.0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