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5卷, 第9701期 刊出日期:1997-01-10
  

  • 全选
    |
    现代化
  • 柳树滋
    . 1997, 15(9701):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5月,于光远教授在海南出席“太平洋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时,作了题为《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的发言,提出了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后直到21世纪等若干世纪是“世纪大调整时期”的新见解。我很赞成“历史大调整时期”的提法,并认为“21世纪是历史大调整的世纪”。在我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调整中前进的。但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的历史大调整并不多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分裂为两人对立的阵营,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重新赢得了繁荣与活力。推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这次调整的重心在政治领域。
  • 科研管理
  • 连燕华
    . 1997, 15(9701):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微观见效,宏观滞后,实力、创新力有所下降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基层科研机构的市场观念有了很大的增强,市场因素在基层科研机构的组织行为中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的设置和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心向成果应用倾斜,开始重视成果的产出(例如实施一些科技计划),但对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祝程度还不够,相当一部分原有的科研机构的科技实力有所下降。
  • 朱蔚彤
    . 1997, 15(9701):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实验室评估对激励实验室的整体科学活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早在5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对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评价,他们从科学技术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两方面来评价公司或部门研究所的工作,进入70年代这种评价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作。在我国对研究群体的业绩评价自8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评价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大的科研院所。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活动从80年代末才启动,它的兴起与发展主要得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和部门开放实验室计划的实施。
  • 宋正海
    . 1997, 15(970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有着大量有关天象、地象、气象、生物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这是中国古人留给今人,贡献给世界的自然史信息宝库。当前科学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已越来越使人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自然史料有着巨大的现代科技价值。这对于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国民经济远景规划、自然背景评估等有着重要作用。理论的论证当代重大综合性科学课题,如天体演化、地球起源、大陆漂移、地震预报、气候变迁、海平面升降、环境恶化、生物进化、珍稀生物灭绝、人类起源等,均是自然史或与之有关的问题。所以自然史的研究已大大加强,成为当前世纪之交科学潮流大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 学术动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1997, 15(9701): 1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6.8亿干瓦,其中可开发蕴藏量3.7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是现在开发利用的只有10%左右,近期规划集中开发的12个水电基地,大多位于西南、西北地区大江大河多地震灾害的中上游河段。在西南水电能源基地规划中,有一系列300米级的高拱坝,如澜沧江的小湾水电站,拱坝坝高292米,装机容量420万干瓦,泄洪功率4600万千瓦,而且有大规模的地下厂房及洞室群;又如金沙江的溪洛渡水电站,拱坝坝高295米,装机容量1440万千瓦,泄洪功率近1亿千瓦,其难度比小湾水电站更大。这些工程比世界最高的英古里(坝高272米)拱坝更高,工程规模更大。
  • 随感
  • 吴良镛
    . 1997, 15(9701):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在40年代初期开始学习建筑与城市规划。当时“二战”方酣,在被重重封锁的重庆,竟然在松林坡上的中央大学图书馆中,看到越过“驼峰”(喜马拉雅山)运来的缩微胶卷,得到一些为数不多的美国《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Forum)等杂志上的信息;尽管暗室中闷热异常,挥汗如雨,但我惊奇地发现西方建筑界并未因战火的硝烟而无所作为,相反却在信心百倍地“放眼未来”,致力于“战后城市重建”、“战后住宅建设”的研究,这使我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在这股洪流影响下,我把自己的专业追求也置身于世界范围的“战后重建”之中,并从中得到力量。这一切至今记忆犹新。世界在前进,城市在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学术也在发展。
  • 陈耀松
    . 1997, 15(9701):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力学面临的困惑近年来,我经常遇到一些高教力学界的负责人,感叹力学前途渺茫,很少有年轻人自愿报考力学专业,毕业生也多数改行就业。教员中除了一批老教师之外,新增加的年轻人往往不到三年,都“飞”了。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各校的力学系纷纷改名,诸如“力学与机械工程学系”、“力学与计算机应用系”等似是而非的系名。例如,北京大学力学系就一度改名为“力学与自动控制学系”,现在又改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如果这些力学系真象所改的名字那样,确实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专业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则改名亦无可非议。
  • 新书评介
  • 周光召
    . 1997, 15(9701):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家科学技术委负会的委托孔下,我国有17O名科学家参加了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的研究,其成果形成了一本专著《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渊源几乎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共久远,地球上的生物、大气和地圈也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不断发展变化,科学地认识、利用和改进自然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可以说,未来科学仍将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共生。科学始终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子系统。本书在融合科学发展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系统观,把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研究在与自然界、文化母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其自主发展的逻辑,并由此来判断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
  • 李喜先
    . 1997, 15(9701):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针对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最意欲付出更大心力的,是研究科学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是一个观念和理论不断地变革的复杂过程,因而从事这一研究是极其困难的。若要企求准确地预言远期的科学新概念,甚至会越出理性所及的范围;而对科学发展趋势而言,则存在着正确预见的可能性。在严格的意义上,要预测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迄今,已有几门学科从不同视角对其自身的这种规律进行了研究,积累了重要的知识。许多国家对未来科学发展曾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如美国,这方面的论著就有《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gO年代物理学》、《化学中的机会》、《生物学中的机会》、《开拓天疆》和《地球系统科学》等。
  • 工程技术
  • 黎汝静;刘思忆;徐名居
    . 1997, 15(970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人民治黄事业至今已走过整整50年不平凡的历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取得了几十年伏秋不决口的显著成绩,因而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到目前为止,黄河这条在历史上长期被认为是“中国之忧患”的河流还远没有得到根治。现有的治黄工作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同时,黄河水资源不足以从根本上满足全流域工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其固有矛盾正日趋尖锐。由黄河下游持续断流所带来的新河势,更是当代黄河治理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所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都预示着今后的黄河治理,已需要作出指导思想与实践措施两方面的战略转变。
  • 钱家骧
    . 1997, 15(9701):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2月14日起黄河下游再次开始断流,到7月IO日,已创下年累计断流128天的历史最长纪录。黄河断流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震动,并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黄河水利部门,对下游断流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对断流原因也作了单方面的分析。他们认为,黄河水量不能统一调度是造成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有的报刊甚至引用“1995年春季最早的时候,黄河仍存水201亿立方米,而同期的用水量只有68亿立方米”的错误资料为其加以注释,似乎统一调水便可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在这纷纷扬扬宣传的同时,许多专家们也在冷静地思考着这一重大的课题。
  • 区域开发
  • 何传启
    . 1997, 15(9701):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非均衡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南方特区扩展到沿海一带,又从珠江三角洲北移至长江一线;这个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深圳特区阶段(1980~1984年),以1980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南方两省的深圳等4个对外开放特区为标志。沿海开放阶段(1984~1992年),以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沿海14个港口城市为对外经济开放区为起点。“T”字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仍在继续),1992年国务院决定在长江沿岸建立沿江开发区,沿江的重庆等5个城市享受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形成“沿海十长江产业带”的“T”字形发展格局。
  • 经济
  • 叶兴庆
    . 1997, 15(9701):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什么价格、什么方式向农民采购多少粮食,并把这部分粮食按什么价格、什么方式销售给城里人,一直是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焦点。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带有很深的历史烙印,但国有粮食部门和城市居民所处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其行为特征与以前也有很大的不同,若仍借用历史上的制度安排,不一定能取得历史上曾经取得过的效果。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的形成与含义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是1994年以后重新确立起来的政府在粮食购销两个环节的管理体制。此前,粮食购销体制经历过从统到放的演变过程。
  • 科技动态
  • 刘先曙
    . 1997, 15(970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96年11月2日报道,德国贝鲁瑟大学的研究人员沃尔夫冈·施尼克(WolfgangSchnicK)和他的同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由硅和氨组成的轻重量高强度材料,它的发现有可能引出一个轻重量高强度的材料“家族”。沃尔夫冈·施尼克在试验将氮化硅陶瓷转变成细丝或纤维时,在1500℃和1700℃之间的高温氮气中用硅二亚胺[Si(NH)2]使钙和其他金属之间发生一种反应,大部分情况下,产生了钙硅氨化物晶体。但是,当他们用金属钻作试验时,出乎意料之外,竟产生了一种细管型的坚固的具有六角形横截面的晶体材料。这种细管仅1毫米长和几微米粗细,但不是实心的纤维或晶须。
  • 经济
  • 陈吉余;罗祖德;徐长乐
    . 1997, 15(9701):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21世纪我国海洋开发的前奏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世纪。面对这一新的世纪,我们肩负着向海洋进军的历史重任。我国不仅是一个巍巍的陆域大国,也是一个泱泱的海洋大国。在认识和开发海洋上,中国历史上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发现及创造。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留下的海口饰物和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桨,说明了千万年以前,傍海而居的先民们已开始在海边潮滩采贝而食,7000年前业已划船出海,从事生产活动了。2000年前的东汉,我国学者王充道出了“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名言,率先揭示了潮汐起落与天体运行的关系;公元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实现了远洋航海的创举。
  • 工业
  • 朱汝敬
    . 1997, 15(970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它的制定正确与否对船舶工业今后发展影响甚大,有必要认真、反复讨论。本文对船舶工业本世纪末发展目标的总设想提出如下看法,供参考。关于“进入世界先进造船国家行列”的主要标志对于进入世界先进造船国家行列的主要标志通常提出了如下5项:相当大的造船规模(产量);船舶出口在国际市场有一定份额;原材料和配套设备能够基本立足国内;能够自行研究设计生产各类船舶;建造技术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这5项中的前4项大体反映船舶工业的规模和能力,第5项则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个侧面。
  • 郭锡文
    . 1997, 15(970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造船业近几年取得的长足进展,已令世人刮目相看。对于中国造船业今后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国际评论,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推崇有加。或许正因为如此,使得国内有些人产生过分乐观情绪,对中国造船业现状与未来作了过高的估计。所以,对此我们有必要做个比较客观的探索。在此之前,先来看看中国造船业今后十年将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情况。国际大环境世界造船市场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作为体系的一个特点,就是市场的供求平衡极其脆弱,体系中各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给市场平衡带来影响。
  • 农业
  • 戴小枫;郭予元;倪汉祥;曹雅忠;叶志华
    . 1997, 15(970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现状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粮食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因鼠害损失20%;棉花因虫害常年损失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我国农作物因病虫灾害的损失与这个估计类似。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反常,我国进入新一轮自然灾害频发期,以及耕作制度变更等原因,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峰期。
  • 资源环境
  • 徐嵩龄
    . 1997, 15(9701):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环境意识的确立和落实是任何社会实现高度现代化的必要标志现在,环境一词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相当社会化的语汇。然而,环境意识一词尚远不及环境一词那样普及。环境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如果说当今世界的价值观与50、60年代甚至80年代前期有什么特征性变化,那么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环境意识的兴起。环境意识,从狭义上说,是对大自然价值及与自然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从广义上说,则还包括对人类创造的物质型历史遗产的价值及与之相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由于人类的物质型历史遗产与大自然在价值评价上有许多相关、共通之处,因而人们越来越倾向广义地看待环境意识。
  • 曹利军
    . 1997, 15(9701):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此过程中,人类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受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60年代以来,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经提出,在短短10余年内即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处理和协调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模式,被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有其深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模式”,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 读者来信
  • 郭开铎
    . 1997, 15(9701): 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是贵刊的一名经常的读者。本着愿贵刊办得更好的愿望,对1996年第3期第48页《关于利用核爆炸于和平建设的建议》一文中的第四段所述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供你们和作者参考。该段内容中有这样一句叙述:“二次大战时,日本曾在中国土地上留下几百万吨的化学武器,这些武器污染着中国大地,并不时伤害中国的普通百姓,造成种种事故”。按照这句话的文字理解,若是指日本在侵华战争结束时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化学武器,此文中所述的“几百万吨”这个数字,不够准确。
  • 资源环境
  • 张欣;刘越
    . 1997, 15(9701):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城市污染源之一的发动机,各国相继提出了日趋严格的排放规定。另外,若干年前出现的燃料短缺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地研究开发新型汽车燃料,包括醇类、氢气和植物油燃料。进入90年代,鉴于天然气的可获得性、经济性以及低污染性,天然气是一种有潜力的汽车燃料的观点为许多专家学者所共识。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和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的天然气汽车相继问世。我国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新疆的“三大盆地”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000亿M3。陕北天然气已探明储量超过2000亿M3
  • 李里特
    . 1997, 15(9701):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水和人体健康水不仅和食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最重要成分。生物体包括人体,一般含水都在60%以上,婴儿甚至占到80%。食品中除干制品外,含水都在65~9O%之间。水似乎是最普通、最简单不过的物质,然而,随着近年来对水的生理作用研究的展开,水又变得那么神秘而深奥。近来,在饮料市场,在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许多陌生的水,什么“活化水”、“功能性水”、“磁化水”、“矿泉水”、“自然回归水”、“天然水”、“碱性水”、“超酸化水”、“超纯水”、“water”、“LF-water”(共鸣场水)、“designwater”、“六环水”、“植物种子发酵矿化精提水”等等。
  • 社会学
  • 关信平
    . 1997, 15(9701):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面临两个基本矛盾:一是转型中的经济制度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制度性矛盾;二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前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也从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转型滞后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从后一方面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目前面临着两个硬约束条件: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流动增多以及失业者增多等问题日趋严峻,社会保障事业亟待加强;二是如果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就可能会对社会经济运行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过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将会造成经济效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