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浏览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按学科浏览
· 按栏目浏览
· 组合浏览
· 特刊、专题
· 高被引文章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订阅目录
· 推荐给朋友
友情链接
·
·
·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
当日访问总数:
当前在线人数:
   科技导报
1994年 12卷 9408期
刊出日期:1994-08-10

论文
资源环境
通讯
科学
交通
论文
经济
社会学
专家建议
农业
选择 | 合并摘要
科学

细胞语言学──细胞精密的通讯机制

郑文岭;马文丽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3-6.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72 KB)  ( 273 )
摘要 ( 421 )
细胞间体液中的蛋白质和多肽具有与人类语言非常类似的特点,行使着传递细胞内外信息的功能,故在此定名为细胞语言(Cytologue)。细胞语言学的研究,将为揭示细胞间精密的通讯机制、破译细胞语言、人为控制细胞的功能、中医药治疗机理的阐明、细胞生物学某些重要课题的探讨以及人类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全新的探索性思路。

细胞流变学: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

龙勉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9-10.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233 KB)  ( 237 )
摘要 ( 379 )
细胞流变学是研究细胞流动、变形及其他物理学行为的一门学科,它是从宏观生物流变学发展起来的,是生物流变学向微观深化过程中在细胞层次上的具体展现。其主要意义在于:<1)在理论上,它既是阐明宏观流变现象机理的理论基础,又是分子流变学发展的桥梁和必要中间层次;<2)在生理学上,它能够在更深层次的细胞水平上定量地解释体液、组织等的生理功能和作用规律;<3)在病理学上,它能够在细胞层次上探索体液、组织及其周围环境的病理现象,阐明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恢复过程中的机制,寻求改善病变过程的新方法、新手段,从而使生物流变学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得以提升,使其在临床上的作用不再局限于辅助诊断及预前、预后,而能够利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学的问题,达到治愈疾病的根本目的。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谢蜀生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11-1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23 KB)  ( 253 )
摘要 ( 432 )
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即稳态(Homeostasi s ),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稳态是机体通过对体内外各种刺激的识别、应答和调节来达到的。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具有精细的识别能力。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联系,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直接调节和控制着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神经细胞本身)的功能。其中,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泌,以及神经细胞自己分泌神经介质和内分泌激素,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关键作用。这样,内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生理变量的波动就可以在神经内分沁系统<Neuroendocrinological System)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而不会产生有害于机体的剧烈变化。

地球科学前沿走向: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美、中两国地球科学前沿的特点、比较与思考

赵作权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13-15.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29 KB)  ( 393 )
摘要 ( 404 )
自本世纪}o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受到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强烈冲击。地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1988年度世界风云“人物”。拯救地球的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国际科学界于8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推出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全球性科学事业,使地球科学进入新的蓬勃发展的时期。

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

陆其鹄;陈益惠;丁鸿佳;刘士杰;刘宝诚;李颖;赵鸿儒;郑治真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16-1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51 KB)  ( 226 )
摘要 ( 424 )
地球物理技术是研究地球物理科学和应用地球物理科学于生产实践的一种手段。‘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例如原来高空物理和大气物理也归属于地球物理的范畴。本文所指的地球物理,主要是指固体地球物理,与其有关的地球物理技术主要有模型试验,多种地球物理信号的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地球物理观测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等。近年来,我国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相继问世,观测方法的研究、模型试验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也都有许多新的进展。
论文

是自然选择、智力选择两种进化的殊途同归吗?──“细胞新说系列”编后感

蔡德诚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7-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226 KB)  ( 238 )
摘要 ( 334 )
本文的题目,有某种“不确定”感。道理很明显,郑文岭、马文丽二位的“细胞新假说”系列是一种新理论构思,尚有待今后理论与实验的严格考证。日后不论被证实、被修正、抑或被证伪,均尚需时日。但是,他们新说中的科学魅力、逻辑征服力和潜在启示却是那样的诱人、醒人。我的直感是,郑、马新说,不论是否最终被证实,他们今天迈出的这一步,对人类探索生命现象、生命本质,都是有开创性意义和价值的。这正是今天我作为.‘细胞新说”系列的编者,也是第一个读者,想与更多读者交流的主旨。

在全国开展戒烟行动

聂文楠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61-6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24 KB)  ( 208 )
摘要 ( 381 )
我国卷烟产量,建国初期年产160万箱,至1979年为1 302万箱,30年增长8- 14倍;6年后1986年为2 593万箱,又增长一倍;1987年为2 881万箱,1993年产量为3 336万箱,已是建国初期的20. 85倍。而我国人口这一时期不过增长1. 6倍。我国在烟草生产及销售上早已拿下两个可耻的世界冠军。
高技术

重视发展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

秦其明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19-2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40 KB)  ( 186 )
摘要 ( 361 )
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1960年诺基尔·汤姆林逊( Roger F.Tomlinson)博士提出一个新颖的思想,要把地图变成数字形式的,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正是这个诱人的思想导致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同样,在1965年,当加瑞森(W. L. Garrison)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地理信息系统”这个术语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会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的拳头产品。然而,在1963年至1994年短短的31年中,数字地图的思想火花燃起了地理信息系统蓬勃兴起的燎原大火。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开创了地理信息产业化的道路。
农业

试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郑耀东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25-28.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36 KB)  ( 183 )
摘要 ( 365 )
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构成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服务商品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行业的总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见郑耀东:《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初探》,《科技导报》1994年第3期),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办成一种产业,相对独立于农业生产部门,摆脱原来对农业的依从附属关系,换之以对农业的平等自主的等价交换关系。

论中国农村保险组织制度安排

杨生斌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29-3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86 KB)  ( 200 )
摘要 ( 1058 )
保险业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农村地区几乎总是举步维艰。我国的情形也不例外。表1、表2、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保险、农村财产险、农村人身险在全国总保险业务所占的份额很有限。农业险的保费在1985 ^' 1990年,占总保费的比重为1 ^-2%,这与农业社会总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20%的比例形成反差;农村财产险保费收入就1989和1990年的情况看,占总保费收入的20%左右,与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40%的比例也形成反差;农村人身险的保险储金占总保险储金的20左右,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40%左右,也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形成反差。就90年代初的情况看,全国粮食作物的承包比重(按土地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生长期计算)为0. 001,棉花为0.0200,大牲畜为1.100,奶牛为3. 6,生猪0.8}}家禽1. 3,水产养殖2. 5写,农机具14000
专家建议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构想与建议

辜胜阻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33-34.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211 KB)  ( 195 )
摘要 ( 343 )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改革的整体推进。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改革。
资源环境

植物与人类生存发展评价

张无敌;丁琨;徐敏坤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35-37.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1033 KB)  ( 329 )
摘要 ( 392 )
现今人类面临着能源、食物、资源、环境和人口五大问题,也就是说要生存、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人口增加,需求的食物日益增加;为了发展,需开发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现行的发展方式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气候变暖、资源锐减、森林破坏、耕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河跳出这个两难困境?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估

肖笃宁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38-41.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433 KB)  ( 828 )
摘要 ( 403 )
横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其范围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406. 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 400,拥有人口1. 47亿。

世界垃圾资源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方创琳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42-45.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775 KB)  ( 575 )
摘要 ( 375 )
垃圾是人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遗留废物和人类新陈代谢中的排泄物,以及消费品消费后的废弃物。随着全球自然资源不断开发利用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20世纪下叶以来西方世界推行的“商品用过即扔”、“新的就是好的”的消费政策,使得世界各国垃圾平均以快于经济增长2. 5至3倍的速度迅速增长。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日趋困难,成为现代都市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间题。无数垃圾成灾的事实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资源垃圾化和垃圾成灾的严重威胁,并为此而付出了昂贵代价。
交通

中国轿车工业发展浅析──2000年中国轿车保有量预测

杨忻;彭阳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46-50.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12 KB)  ( 216 )
摘要 ( 394 )
此文虽是一家之言,但由于所论涉及我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决策方向,故值得重视,值得引起认真、严肃的讨论。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思考、引起关注。一个是,近百年来轿车工业在先进工业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所起的“带头”、“支柱”性作用和“规律”,在当今后发型工业国家中是否都应该遵循、效法?一个是根据我国的人口基拙和总量增长趋势以及人均资源能源量、城市道路、空地面积等国情条件,我国是否具备支撑这类模式的轿车生产、消费的必要条件?第一个问题的实质是,考虑到当今世界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出现严重危机的前因后果,西方近百年走过的轿车生产、消费模式对人类是否是最终的福音?轿车与工业化间的相关规律到底能否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这一更根本、更悠关、更长远的全球生态、环境规律所相容?第二个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要不要立足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要不要更聪明些,要不要把握自己真正的未来?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地照搬外人过往的做法、经验,乃至“模式”、“规律”是否是明智之举?欢迎识者畅述己见,参与研讨和辩论。
通讯

通信技术发展动向对兴办产业的影响

张煦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51-52.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346 KB)  ( 274 )
摘要 ( 384 )
由于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国内兴办通信产业有欣欣向荣的趋势。然而,国际通信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精益求精,更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密切注视各种发展动向,尤其对其中关键性的变化,都必须百倍敏感,不失时机地与我国的实际现状作细致的对比,以便作出相应的正确选择、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

邓卫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53-55.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539 KB)  ( 188 )
摘要 ( 1158 )
改革开放前的30多年间,我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最主要特征的是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完全的计划调控相结合。这种刚性的超稳定结构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它使城市作为一个宏观系统的各微观主体,无论是其自然构成单元(如土地)、社会构成单元(如人口),还是经济构成单元(如企业),都通盘纳入城市政府的统一计划,处于行政支配之下。城市这趟列车,只能在计划的轨道上“令行禁止”。
社会学

迈向21世纪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唐钧
科技导报. 1994, 12 (9408): 56-60. ;  doi:
全文: HTMLnew PDF  (936 KB)  ( 416 )
摘要 ( 436 )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问题至今仍然层出不穷,甚至积重难返。在我国,伴随着10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其不断恶化的可能引人注目,引人焦虑,它们对下个世纪我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版权所有 © 《科技导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2846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科技导报社 邮编:100081
电话:010-62138113,传真:010-62138113 电子信箱:kjdbbjb@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