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论文
    杨昕, 颜梦秋, 郑嘉男
    科技导报. 2025, 43(6): 84-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908
    摘要 (20) PDF全文 (6) HTML (10)   可视化   收藏

    以西江23-1油田H2A砂岩储层为背景,分析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孔隙结构。开展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应力敏感性实验,采用应力敏感性系数、渗透率损害率和渗透率曲率评价了砂岩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增强。综合分析了砂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表明孔隙体积分布是影响砂岩应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即小孔频率越高,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越强。提出了砂岩孔隙率-应力预测模型,预测有效应力增加过程中砂岩孔隙演化。

  • 研究论文
    柴铭, 梁嘉磊, 吴博, 张欣怡, 谢美玲
    科技导报. 2025, 43(5): 98-10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903
    摘要 (50) PDF全文 (22) HTML (22)   可视化   收藏

    轨道交通运输规划及控制的数学本质为离散约束下的优化问题,具有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难的高计算复杂度问题。作为未来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量子计算有望为解决现有大规模路网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潜在解决方案。介绍了量子计算的基础概念及算法,分析了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潜在应用场景,包括行车调度组织优化、列车自动运行控制和列车群组的动态编解。通过实验验证了量子粒子群算法在解决复杂优化问题中的优势,表明量子计算在处理大规模离散约束优化问题时具有显著的计算效率提升。然而,量子计算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仍面临量子比特退相干、硬件集成和结果安全性等挑战。总结了量子计算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前景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强调了量子计算技术在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中的潜力与挑战。

  • 研究论文
    何泽浩, 刘珂瑄, 曹良才, 张岩
    科技导报. 2025, 43(5): 107-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12.01771
    摘要 (33) PDF全文 (14) HTML (15)   可视化   收藏

    计算全息技术是动态三维显示的理想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计算全息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息算法难以同时兼顾计算的精度和速度。为此,提出了卷积误差消除的模型驱动相位型全息图生成网络,实现了高保真相位型全息图的快速生成。首先,研究了角谱法中卷积误差的产生机制,提出了无卷积误差的角谱法,开发了基于无卷积误差角谱法的迭代框架,证实了无卷积误差角谱法对于提升相位型全息图计算精度的有效性;其次,以无卷积误差角谱法作为编码器构建了卷积误差消除的模型驱动相位型全息图生成网络,将相位型全息图的计算时间减小了3个数量级。通过网络生成的相位型全息图,抑制了全息光学重建中的散斑噪声,提高了重建结果的细节质量,平均峰值信噪比高达20.38 dB。伴随着深度梯度显著性和通道效率一致性的继续提升,该网络有望广泛应用在虚拟现实、元宇宙和三维视频通讯等领域。

  • 研究论文
    肖波, 陈生怀, 李祝军, 黄清, 张涛, 谢茂成, 杨凯宇
    科技导报. 2025, 43(4): 82-8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8.01194
    摘要 (47) PDF全文 (13) HTML (17)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目前海上高温高压低渗气田在清喷排液过程中存在的高密度钻完井液固相含量高,易沉降导致清喷困难;钻井船综合日费高,排液周期长,造成清喷成本高;海上空间受限,清喷设备空间布置及安全性要求高等一系列难题,通过科技攻关,自主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海上高温高压低渗气田清喷排液关键技术体系。该技术研发了超细重晶石加重的钻开液+封隔液+无固相完井液的工作液体系,设计了一套井口小平台清井放喷地面流程,提出了一套海上高温高压井井口平台清喷安全控制方法,合理优化了井口平台的清喷管线流程及装置布局,形成了清喷流程多节点监测控制系统,设置了地面流程应急关断屏障,在地层高压气体泄漏发生时能够及时关断流体来源,保障清喷安全。该技术在南海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低渗气田中成功实现了现场应用。

  • 研究论文
    许礼刚, 詹庆武, 刘兴龙
    科技导报. 0, (): 88-100.
    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安全是事关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对外贸易数据,一方面,从贸易规模、贸易伙伴2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格局及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构建进出口结构安全性评价指数,评估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结构的安全水平,以期为中国制定和调整锂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以来,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碳酸锂以进口为主,而氢氧化锂、锂离子电池均以出口为主;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出口贸易伙伴均多于进口,其中,中国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而锂离子电池的贸易伙伴数量稳中有升,贸易核心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碳酸锂的进出口结构模式在强进口和弱进口之间波动,现阶段体现为强进口,氢氧化锂的进出口结构始终维持在强出口模式,锂离子电池进出口结构模式经历了“相对平衡—弱出口—强出口”的转变;中国碳酸锂进口和氢氧化锂出口的结构安全性均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中国锂离子电池的贸易结构长期处于安全状态。
  • 研究论文
    许礼刚, 詹庆武, 刘兴龙
    科技导报. 2025, 43(4): 88-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78
    摘要 (152) PDF全文 (275)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安全是事关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2022年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对外贸易数据,一方面,从贸易规模、贸易伙伴2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格局及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构建进出口结构安全性评价指数,评估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贸易结构的安全水平,以期为中国制定和调整锂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以来,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碳酸锂以进口为主,而氢氧化锂、锂离子电池均以出口为主;中国锂产业链关键产品的出口贸易伙伴均多于进口,其中,中国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而锂离子电池的贸易伙伴数量稳中有升,贸易核心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碳酸锂的进出口结构模式在强进口和弱进口之间波动,现阶段体现为强进口,氢氧化锂的进出口结构始终维持在强出口模式,锂离子电池进出口结构模式经历了“相对平衡—弱出口—强出口”的转变;中国碳酸锂进口和氢氧化锂出口的结构安全性均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而中国锂离子电池的贸易结构长期处于安全状态。

  • 研究论文
    赵小军, 王智虎, 陈敏学, 邱殿凯
    科技导报. 2025, 43(3): 95-10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7.00925
    摘要 (50) PDF全文 (24)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冷型燃料电池原位测试实验平台,对优化的阳极氢气侧双向供气的气路结构和阴极空气侧强化中间区域散热的差异化风速风扇配置方案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发现,优化脉排间隔时间可以减小运行过程中的电压衰减,并提出了基于不同负载层次的氢气控制策略。阴极中间区域风速提升可以改善单电池内温度和电流密度的分布均匀性,提出了分段式风扇转速控制策略,在不同负载电流区间内对最佳运行温度和阴极入口风速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搭建包含33节电池的空冷型燃料电池系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研究论文
    樊晓燕, 张晓晗, 刘元坤, 耿文念, 王亚宝
    科技导报. 2025, 43(3): 105-11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4.03.01160
    摘要 (52) PDF全文 (20) HTML (31)   可视化   收藏

    新污染物共暴露会对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卤代咔唑和纳米材料复合污染对活性污泥系统生态效应的研究尚未开展。选择低(0.05 mg/L)和高(5 mg/L)2种浓度的三氯咔唑(3-chlorocarbazole,3-CCZ)与1 mg/L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 nanoparticles,Fe3O4NPs)作为胁迫条件,探究复合污染对活性污泥体系细菌群落的短期影响以及胁迫后体系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3-CCZ与Fe3O4 NPs复合污染会对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产生抑制作用,污染物的添加以及低温环境都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全尺度分类发现各类群微生物中均存在抗性与恢复特性不同的特定菌属,稀有属对污染物的添加更敏感,丰富属中的SaccharimonadalesTM7a一直是优势菌属。利用网络关系图探究6个生物类群间的相互作用,条件稀有菌属(conditionally rare taxa,CRT)与条件丰富菌属(conditionally abundant taxa,CAT)分别是胁迫阶段和低温阶段下的核心分类单元,复合污染胁迫下稀有属与丰富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现关系。功能微生物中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DNB)的相对丰度受到复合污染胁迫影响最显著,尤其低温环境下DNB相对丰度出现大幅上升。高浓度复合污染会引起硝化基因的富集,反硝化功能基因面对复合污染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研究可为污水处理系统卤代咔唑与纳米材料复合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与理论依据。

  • 研究论文
    张涛, 白旭, 昝英飞
    科技导报. 2025, 43(2): 97-10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97
    摘要 (123) PDF全文 (17) HTML (33)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浅水航道水域较浅且环境条件复杂恶劣的现象,以浮筒宽高比过大的新型半潜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时域分析理论和浅水波浪理论,通过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有义波高、谱峰周期、浪向角、拖航速度和拖揽长度对浅水海域半潜平台拖航运动响应和拖揽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高度越高,平台垂荡、缆绳张力越大;谱峰周期越长,纵摇、缆绳张力越小;浪向角对横纵摇影响较大,极值呈凹凸型分布;不同工况下的新型半潜平台横纵摇均≤5°,满足拖航规范要求;缆绳张力受航速和波高的影响较大,当波高达到5 m,拖揽张力超过安全范围,可以通过降低拖航速度、缩短缆绳长度等措施规避风险。

  • 研究论文
    张新岩, 祝勇俊, 吴宏杰, 周凡利
    科技导报. 2025, 43(2): 108-11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12.01823
    摘要 (145) PDF全文 (39) HTML (61)   可视化   收藏

    图像压缩感知是一种能够在低采样率下实现高效信号采样与重构的技术,但在实现高质量图像重构时,面临局部与全局特征难以有效融合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结合Transformer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优点的图像压缩感知重构框架(transformer-CNN mixture transformer,TCMformer)。该框架充分利用CNN的局部建模能力和Transformer的全局特征捕捉能力;设计了一种特征融合模块(TCM Block),有效桥接局部与全局特征,从而提升特征表示效率;同时,为降低模型复杂度并控制计算成本,框架采用基于窗口的Transformer结构,通过分块实现高效的全局建模。此外,引入渐进式重建策略,利用多尺度特征图逐步优化重建质量。实验结果表明,TCMformer在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性和视觉效果上相较于主流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表现更优,为实现高质量的图像重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 研究论文
    佟鑫,孙锌,汪鹏,邱子桢,李建新,施建荣,王惠初,丁艺
    科技导报. 2023, 41(21): 114-12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11
    采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预测了中国乘用车电动化转型中对镨、钕、镝和铽4种稀土资源的需求,并辨识了潜在的供需风险。建议协调推进资源安全与“双碳”战略,深入探索资源减量与替代技术,科学推进自主开采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动车可持续发展及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 研究论文
    杨洁萌,莫中军,郭俊超,季润,陶春静,樊瑜波
    科技导报. 2023, 41(21): 127-13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12
    从运动学、动力学、肌肉活动强度的角度分析了双臂操作的无动力助行器对使用者上肢的影响,探讨了双臂操作的无动力助行器的使用与人体上肢损伤的联系,并比较了改变此类助行器结构参数对上肢的影响。
  • 研究论文
    殷雪,梁沁,张力舟
    科技导报. 2023, 41(21): 134-14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21.013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5—2021年为模拟时间段,基于政府、企业、学研3 维度,探索绿色专利产出耦合模式与驱动机制,通过历史性检验、灵敏度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并模拟未来绿色专利产出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政府、企业、学研3个维度通过不同驱动路径影响绿色专利产出量,在所有驱动路径中,增加政府对学研或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企业对产学研的投入强度以及金融机构对学研的投入强度能促进未来绿色专利产出量增加。建议在政府、企业与学研的综合作用下,以绿色低碳产业与“双碳”目标为引导,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发展手段,将进一步加快“双碳”目标的完成进度。
  • 研究论文
    张永宏,宋凯达,王剑庚,朱灵龙,田丰
    科技导报. 2023, 41(3): 72-8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3.03.008
    基于北疆地区29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积雪数据集,分析了北疆地区20个水文年的积雪天数、年最大雪深、年均雪深、降雪次数、雪物候和气象要素变化,并对其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疆地区近 20年来冬季的积雪天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超过 58% 的气象站点降雪次数下降趋势显著,这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显著增加密切相关。有 72%的站点表现出了温度升高的趋势,近20年北疆地区降水量出现显著增加。雪物候方面,积雪持续天数呈现弱下降趋势,初雪日的出现时间明显推迟,增幅为 0.17 d/a。终雪日的推迟并不显著。地理和气象因素与积雪密切相关,尤其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会导致积雪深度发生显著变化,海拔对雪物候的影响程度比气象因素更加明显。
  • 研究论文
    付之光, 陶成, 王宇, 温宁, 胡琳
    科技导报. 2022, 40(22): 97-10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10
    应用溶剂—反溶剂法制备舒尼替尼纳米粒,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将药物装载入水凝胶,即合成新型酶响应型舒尼替尼纳米粒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粒径分析、药物溶出率计算等方法对新材料进行鉴定和表征;进一步体内外功能试验评估该材料的抗肿瘤及防复发作用;最后对该材料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实现了酶响应型舒尼替尼纳米粒水凝胶的成功制备,舒尼替尼纳米粒在水凝胶中分布均匀,粒径约400 nm,稳定性能良好;新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控缓释作用,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在体内促进小鼠肿瘤细胞凋亡、阻抑肿瘤复发;局部给药过程中,小鼠耐受性良好,新材料无明显毒副作用。
  • 研究论文
    冯飞胜, 张继强, 王于
    科技导报. 2022, 40(22): 105-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22.011
    针对关闭/废弃矿井分类利用和等级评价,使用Adaboost迭代算法,建立了一个关闭/废弃矿井利用的可能性等级模型,总结得出关闭/废弃矿井分类利用可分为:关闭/废弃矿井生态文明开发,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闭/废弃矿井遗留媒体资源开发利用,关闭/废弃矿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关闭/废弃矿井气油水光互补能源开发利用。确立了20项分类指标进行关闭/废弃矿井等级评价,初步构建出国内关闭/废弃矿井资源数据库,提出关闭/废弃矿井智能精准开发科学构想,构建了关闭/废弃矿井绿色资源评价技术体系,推动关闭/废弃矿井精准智能开采以及城市转型发展。
  • 研究论文
    李松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13-11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10
    协同导航作为无人机集群平台的新导航方式,可充分利用各无人机间的消息互联融合所有平台的量测信息获取整个系统的最优估计。针对分布式协同导航算法估计精度低的问题,提出3阶段的协同导航方法,利用绝对导航输出信息作为协同导航的初始值,将相对导航输出信息作为协同导航的量测信息,构建协同导航滤波器,将各平台解算出的结果反馈到各平台自身的绝对导航,进而获取到导航信息的全局最优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基于消息互联的协同无人机集群导航方法可有效估计各无人机的导航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协同导航方法,具有更高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更能适应不同的复杂环境。
  • 研究论文
    安浩平, 张伟, 李剑凯, 梁楠
    科技导报. 2022, 40(17): 120-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7.011
    针对宽带多星多波束应用现状和场景,提出了数字多波束抗干扰捕获算法和高稳健性接收机整机设计实现方法。该方法基于卫星接收机,以惯导提供的航向、俯仰角和横滚角为条件,确定单约束的导向矢量,推导出空时自适应处理结构的数字多波束改进型捕获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实现了多波束数据的合理应用,能够稳定载波相位,增强空间增益,提高空域分辨率。
  • 研究论文
    李军, 李岩
    科技导报. 2022, 40(15): 104-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5.010
    极端天气下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电缆状态的在线监测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技术监测线缆温度和应变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应用到电力灾变检测中的可行性,结合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在现场运行的BOTDR系统对实际OPGW线缆的监测情况,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验证了利用BOTDR技术的测试装置对OPGW线路及周边环境实时监测的方法的可行性,能够有效满足电路线廊环境灾变监测的需求。
  • 研究论文
    刘锋, 刘颖
    科技导报. 2022, 40(14): 80-9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09
    城市大脑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从网状向类脑架构演化并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的产物。通过对比生物脑的发育过程,建立了城市大脑发展成熟度的年龄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通过城市大脑的统一规划范围确定年龄段,按照乡镇/区县对应0~5岁(幼童级)、城市对应6~11岁(儿童级)、省级对应12~17岁(少年级)、国家对应18~23岁(青年级)、世界对应成年24~29岁(成人级)进行划分;从问题解决、数字神经元、云反射弧、性价比、安全性、整体性6个方面对建设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值换算成年龄增量后,与所处年龄段的最小值相加,从而形成城市大脑的发育年龄。
  • 研究论文
    柳金昊, 信忠保, 黄艳章, 林峰
    科技导报. 2022, 40(14): 92-100.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4.010
    青藏高原具有鲜明的高寒缺氧的气象特征,对短居人群的健康有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缺氧风险对地方发展与缺氧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7月采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压、含氧量和短居人群的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建立了海拔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绘制了青藏高原短居缺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绝对含氧量线性下降(y=-0.0325x+280.45,n=70,r2=0.94),绝对含氧量与海拔呈线性关系。(2)随着海拔的升高,血氧饱和度呈指数下降,缺氧风险呈指数上升(y=104-0.68×e0.35x+1.77n=70,r2=0.57)。(3)根据血氧饱和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低风险区、缺氧中风险区和缺氧高风险区占青藏高原总面积比分别为10.6%、32.0%和57.4%,其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和林芝市以南,中风险区分布在青海西北部、西藏东部山地和青藏高原河流谷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和喜马拉雅山系附近。
  • 研究论文
    王成鑫, 杨晓丹, 师义成, 茅家华, 赵鲁强
    科技导报. 2022, 40(13): 96-10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3.010
    选取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对流性降水个例(记为CR_2013)和稳定性降水个例(记为SR_2015),利用格点统计插值分析系统(GSI)同化全球定位系统(GPS)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并结合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对2次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初始场和模拟降水进行同化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四川盆地已有较多水汽积聚,水汽分布东多西少,2个降水个例的强降水中心分别位于南侧和北侧的GPS水汽梯度带上。同化GPSPWV资料在改善初始湿度场的同时对初始温度场和风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控制实验的降水大小和分布总体都与实况较相似,但存在局部模拟偏强的情况。同化GPS-PWV对降水模拟的改进作用明显:CR_2013模拟的强降水中心范围与实况更接近,而SR_2015则明显减弱了虚假降水中心的强度和范围。降水调整最显著的区域与实况降水中心一致,都在GPS水汽梯度带上。同化GPS-PWV能持续影响模拟的累积降水,对流性降水调整幅度要高于稳定性降水。
  • 研究论文
    齐瑞芳, 李娜, 吕军, 石瑞丽, 马宝慧, 时静华, 郝肖琼, 邵国
    科技导报. 2022, 40(13): 107-11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3.011
    为研究低氧预适应(HPC)对小鼠海马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低氧组、低氧预适应组3组实验小鼠的TSC1、mTOR和磷酸化mTOR及LC3蛋白的表达,验证TSC1/mTOR/自噬通路是否参与HPC对小鼠海马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体外HT22细胞转染TSC1-peGFP,给予低氧刺激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性,进一步确定TSC1在低氧条件下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HPC可增加小鼠低氧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HPC组TSC1蛋白表达升高,磷酸化mTOR蛋白表达下降;体外转染eGFP-TSC1质粒组与空载组相比,细胞活性增强。结果表明HPC可能通过上调TSC1表达,下调mTOR磷酸化水平激活自噬对小鼠海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研究论文
    秦彦杰, 刘欣, 唐守普, 武爱彬, 赵艳霞, 沈会涛
    科技导报. 2022, 40(12): 107-1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10
    以河北省14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开展耕地功能评价,分别采用主导功能系数和莫兰指数测度耕地主导功能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综合考虑耕地主导功能和空间集聚2个要素特征,划分耕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1996—2016年,河北省耕地功能由单一功能主导逐渐向复合功能主导演变,生产和生态功能增强,社会功能减弱。(2)河北省耕地功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平原区耕地生产、生态功能高值集聚,西北部山区耕地社会功能高值集聚的分布特征。(3)将河北省耕地划分为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社会功能优势区和功能低值离散区4个功能区,针对不同耕地功能区,按突出主导功能、兼顾综合效益的原则实施耕地管理措施,引导耕地功能的调整,实现耕地多功能的目标。
  • 研究论文
    习涛, 程泽君, 邢新军, 顾伟
    科技导报. 2022, 40(12): 118-12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11
    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DKA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赖脯组和门冬组(n=25),赖脯组使用重组赖脯胰岛素,门冬组使用门冬胰岛素。结果显示,两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赖脯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门冬组,且尿酮体转阴时间、pH值恢复时间短于门冬组。说明赖脯胰岛素治疗DKA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控制血糖、纠正DKA的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 研究论文
    朱兵强
    科技导报. 2022, 40(12): 123-12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2.012
    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价值分析,发现基因编辑技术医疗的民事法、刑事法规控路径存在明显不足,需以行政法加以补强。通过对生命宪制理论的研究发现,基因编辑技术医疗应用的规控依赖科学行政。以科学行政规控基因编辑医疗,建议在立法上要科学厘定基因编辑医疗的概念,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医疗应用规制的技术规范,设置科学公平的处罚条款。同时要提高规范层级,形成全面、系统和专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法;在行政监管上,建议实行综合审查下的个案许可制度,同时强化行政监管的开放性,改革基因编辑伦理审查机制。在行政司法上,要建构公正的基因编辑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确立合理的基因编辑行政司法裁判基本原则,适用正确的利益平衡裁判方法,吸纳人民陪审,引入专家证人等。
  • 研究论文
    杜春志, 董少哲, 庞帅, 刘兵飞
    科技导报. 2022, 40(10): 137-143.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10.014
    锯齿形尾喷管,是一种位于发动机喷口处由环形分布的锯齿组成的航空动力学装置,用于降低发动机噪声。锯齿形尾喷管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变形,必然会出现结构性损伤问题。在已有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疲劳试验的基础上,引入损伤因子,利用有限元仿真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疲劳损伤对锯齿形尾喷管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锯齿形尾喷管的结构损伤主要由形状记忆合金决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锯齿形尾喷管上所受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最大位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尾喷管单齿的损伤结果,在相同损伤因子下锯齿形尾喷管所受最大等效应力大于单齿损伤时所受最大等效应力,锯齿形尾喷管的最大位移均小于单齿损伤时的尖端最大位移。
  • 研究论文
    张文迪, 王炅, 李涛, 徐蓉, 徐伟东, 严萍
    科技导报. 2022, 40(9): 98-104.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9.011
    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平台的动网格技术,建立了三维增强型电磁驱动装置有限元模型。结合440 kA发射条件下增强型电磁驱动装置附近的空间磁场分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合模型开展仿真,获得了增强型电磁驱动装置内膛中轴线上磁场的分布规律,以及电磁驱动装置径向磁场在空间的衰减规律。指出电流峰值时刻,电枢前端的磁感应强度随着距离增大先增大,而后趋于不变。在模型中,可认为电枢前端磁场最大为2.3~3.3 T。
  • 研究论文
    王宇虹, 宋建洋, 王志, 袁晓玉, 郜婧婧, 李筱竹, 张晓美
    科技导报. 2022, 40(9): 105-11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9.012
    利用2020年全国公路交通行业气象服务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公路交通行业气象服务需求与供给特征以及行业用户对气象服务满意程度。结果表明:超过60%的专家认为雾、降雨、降雪是公路交通行业最关注的气象要素,但不同生产环节的需求有所差别;对于服务产品,预警、预报、监测、影响评估类的需求度依次递减,但均超过95%,气象部门除了在影响评估类方面供给能力不足外,其余基本满足公路交通行业需求,并在提供产品时效及要素类别(气温和大风)上略有冗余;手机客户端、共享平台是行业用户最希望获取服务产品的渠道,而气象部门虽然发布途径多元化,但仍以网站、电话、电子信件等传统方式为主;行业用户对气象服务信息的综合满意度评分为89.4分,其中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的全国评分依次降低,公路运营环节满意度评价结果最高,私营企业满意度评价结果最低。
  • 研究论文
    简小枚, 汪鹏, 陈玮, 段临林, 王鹤鸣, 陈伟强
    科技导报. 2022, 40(8): 127-13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8.012
    钒在钢铁、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持续推动钒物质流动和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电池应用的商业化将影响未来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存储领域的长期发展。为揭示中国钒物质流的变化和未来供需格局,构建了钒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钒的流量、存量和供需情况。研究显示:(1)中国是钒生产和消费大国,含钒钢铁、合金(钒铁合金)是金属钒的主要消费领域,消费占比稳定在85%以上,储能电池作为钒的前沿应用,占钒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2000—2019年中国是钒初级产品净进口国(5362 t),也是钒制品净出口国(8284 t),全钒液流电池处于出口状态,钒储能技术研究将迎来高峰;(3)2010—2019年钒在用存量增加了5倍,达到120万t,其中电池在用存量增加了24倍,钒开始向电池等新兴行业发展;(4)2000—2019年钒报废量为8.1万t,仅有1.8万t被回收(回收率为23%),提高钒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钒原矿资源的开采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 研究论文
    范沛薇, 郝蒙蒙, 丁方宇, 王倩, 董东林, 马志民, 钱军, 李新华, 陈静, 万文宏, 赵艳, 张小波
    科技导报. 2022, 40(7): 94-9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10
    辣木作为新中药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医药。收集了全球960条辣木分布记录,结合气候、土壤、地形和太阳辐射空间协变量,采用空间信息技术与数据驱动模型,评估了辣木全球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全球适宜种植辣木的土地资源总量约为3.61×109hm2,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东部和北部、非洲中部、亚洲的东南部及大洋洲北部地区。
  • 研究论文
    柏利, 王宇, 陈柏强, 叶选挺
    科技导报. 2022, 40(7): 100-106.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7.011
    当前,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多主体参与、多地域分布、多任务执行、多要素交叉融合等特征愈发显现,如何提升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成为亟需思考的议题。探究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构成与特征,并结合军事应用需求的响应与生成路径,提出了应用需求视角下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向中国“军转民”“民参军”信息推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需求视角下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信息推送机制。
  • 研究论文
    刘国才
    科技导报. 2022, 40(6): 101-109.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2
    依据DoDAF体系架构框架理论,针对航天工程中的质量大数据(数据包),采用经验法挖掘出航天工程质量数据体系架构的过程模型。该过程模型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模型基本吻合,进而识别出航天质量工作恰是遵循了前馈-反馈的复合控制机制。在该机制下,进一步从4个维度选取典型质量数据进行挖掘,得到了关于“热词”、数据基线和质量问题预测等3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 研究论文
    张昊东, 赵立新
    科技导报. 2022, 40(6): 110-12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3
    中国科学技术部已将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于科技管理,“锐科技”是科技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与传统科技类报刊、期刊的编辑手段不同,“锐科技”微信公众号在选稿和推送上有自身特点。采用后验概率主题模型对“锐科技”和其子公众号“锐动源”的稿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和挖掘,揭示了科技部官方微信选稿内容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研究科技工作者阅读偏好,展示了文章主题与读者浏览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科技类新媒体的编辑和水平,增强科技宣传效果,更好地理解中国科技管理的思路。
  • 研究论文
    关磊, 王宏伟, 王聪
    科技导报. 2022, 40(6): 122-132.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6.014
    分析了中国科协在参与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的活动中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做好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和配套基础建设,加快开展技术市场规范及相关法律政策研究。二是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参与支持政策设计,开展技术定价研究,引进专业金融资本,促进技术交易市场各主体协同发展。三是发挥中国科协的高端智库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政策咨询、科技发展预测等公共科技服务产品质量。四是培养专业的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搭建相关人才评定考核体系。五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科协国际影响力。
  • 研究论文
    张艳秋, 菅喜岐
    科技导报. 2022, 40(5): 122-131.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5.014
    超声治疗具有非侵入性、空间分辨率高、刺激靶点多等特点,其磁共振兼容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少,逐渐应用于脑部疾病的治疗。综述了超声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2种主要类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和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治疗。目前,高强度聚焦超声在治疗脑肿瘤、神经性疼痛、震颤、帕金森、强迫症和脑中风等疾病领域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在治疗抑郁症和癫痫等疾病方面具有临床应用。经颅精准聚焦的聚焦超声可非侵入性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望成为治疗脑部疾病新的临床手段。
  • 研究论文
    洪达, 郑震山, 周磊
    科技导报. 2022, 40(5): 132-13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5.015
    对侧边吊臂系统的吊臂、滑轨、滑动回收器等组成,发射与回收无人机的原理,设计与使用的主要特点,以及共轨集成设计、能量与过载控制、进近引导与控制、自动复飞决策等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无人机发射回收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在非航母舰艇上应用的前景,认为其可提升非航母编队远程察打一体的任务能力。
  • 研究论文
    李永红, 邵晓锋, 胡添奇
    科技导报. 2022, 40(5): 138-14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5.016
    对京广线高速铁路电气柜Q345碳钢涂层体系服役环境进行加速腐蚀和老化试验,研究了涂层体系加速腐蚀试验过程中的失效行为。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对完整涂层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和膜下腐蚀分析方法对涂层破损进行研究,采用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对Q345碳钢基材腐蚀形貌和成分分析发现,5个试验周期内,完整涂层的附着力、光泽度、硬度等基本性能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涂层对基体的保护性能非常好,而Q345碳钢在相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非常快,且锈层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很弱;划叉试样在试验过程中膜下腐蚀扩展面积和涂层翘起高度有明显增加,且均在第四周期开始。因此京广线高铁电气柜在服役期限内涂层对 Q345碳钢的保护是必要且关键的,而当涂层发生破损时,必须及时对其进行修复处理,避免破坏的面积和深度进一步增大。
  • 研究论文
    杨建, 董岩, 边月奎, 姚桐, 耿修堂
    科技导报. 2022, 40(4): 106-117.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11
    摘要 (1783) PDF全文 (1528) HTML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复杂作战环境下的体系对抗问题,对联合作战背景下的体系效能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联合作战体系效能评估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典型方法,阐明了其优缺点;归纳了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研究论文
    王文庆, 李佳錡, 王锐
    科技导报. 2022, 40(4): 118-128. https://doi.org/10.3981/j.issn.1000-7857.2022.04.012
    离子液体具有高热稳定性、不挥发和良好的溶解性,常作为绿色溶剂和催化剂使用。近年来,离子液体在聚合物阻燃中的应用呈增长趋势。综述了离子液体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研究与进展,重点阐述了离子液体阻燃的主要种类与合成、阻燃机理、作用方式以及在不同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离子液体催化成炭以及多元素协效的阻燃机理普遍被人们接受。就离子液体的发展趋势而言,无卤化以及与纳米阻燃剂复合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凭借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可设计性将为新型阻燃剂的合成提供机会,拓宽离子液体的聚合物阻燃应用。